《 菊与刀》之悟

《 菊与刀》之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段日子闲来无事,我细细品读了一部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的报告性文学著作《菊与刀》。《菊与刀》是在1944年,二战临近结束,露丝·本尼迪克特接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研究日本,便于为美国制定对敌对国日本的政策和判断对日本的整个局势的发展而写下的。这部书被公认为现代“日本学”的开山之源,是我们了解日本不得不读的经典著作。

在读书期间我常常对文中所介绍的日本人的道德观、情感圈、自我修养、儿童教育等等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有所感触,往往想作一个感触随笔,索性每当提笔之时总觉地哪有欠缺又不知从何写起。直到读完整书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好似突然对这本书有了一个直观的、整体的认识和评价,所以现在就将我的浅薄感悟写下与大家一同分享。

日本,千年以前,他与我们中华民族渊源甚深,受古代中国的影响十分深刻,以至于到今天,大和民族的文化无法与中国文化分隔。1937年的侵华战争是中国人民永远的伤痛,直至今日日本与我国在领土问题上仍然纷争不断。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日本情节,无论我们有多么憎恶,我们都必须以一个理性的态度去正视它,去看待这个民族。在这本书中,本尼狄克特借用“菊”与“刀”来分析日本大和民族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既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固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日本人的人生观表现在他们的忠、孝、情义、仁等的德行规定之中。日本人认为,人是由“忠的世界”、“孝的世界”、“情义的世界”、“仁的世界”、“人情的世界”及其它许多世界组成。读者认为,日本人的性格与西方人的性格是迥异的,但也不具有东方人性格的代表性,是一种独特文化主导下的特殊民族性格。


《 菊与刀》之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作者的心中同样也认为如果想要更好的管制将要战败的日本,就必须先从日本人的思维和情感的习惯,以及这些习惯所形成的模式出发。弄清楚日本人会怎样做,美国人应该要怎样做。本尼狄克特利用自己受到的专业知识教育,把战时生活或拘禁在美国的日本战俘作为研究原形,阅读大量关于日本的文献和日本文学和电影,最终做出了日本将会投降的结论。据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她的结论是正确的。在战争中,日本人总是感觉任何事情都是在他们的预料之中,即使处于困境,他们也要求全体官兵要镇定自若、勇敢面对一切,因为这一切他们早就预料到了。对战争的目的,他们认为那是他们不得不这样做的,而不是侵犯别人。在战争中的传统口号是“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的优势,以我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他们信奉的精神意志的胜利,而非物质上的优势,他们认为精神就是一切,是永存的,物质当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但那时次要的,瞬间的。这恰恰与美国一再推崇的物质资源至上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士兵对天皇的忠达到了“以死效忠”的地步,在他们即将战败时,宁愿以死效忠天皇,也不愿成为敌人的俘虏,即使成为了俘虏,那也是在受伤昏迷中被俘的,在他们的意识中被俘是一种耻辱,他们会为此而蒙羞、为此而负责任。这与美国一再把战败归为物质资源的匮乏等客观原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与东方大国——中国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做出了区别。在战场上他们是何等地顽强不服输,而当天皇的投降命令一下,即使他们的战争胜利在即,他们也毫无怨言地放下手中的武器。日本与中国自古以来一衣带水,他的文化发展、社会形态受到了古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影响。日本对于中国既感到难以偿还,又在近代中国的沉沦中感到羞辱——日本文化来源于中国,自身国力增强了,给予自己恩惠的国家却没落了,各得其所的固化思想和羞辱的心理是发动战争的原因。  

即使日本曾经从中国继承了非常之多的习俗与传统,日本人依然是日本人,中国人依然是中国人,两者永远泾渭分明。作者笔下的日本所具有的最鲜明的特征,似乎包含以下几点:(一)对精神与意志的信仰;(二)对“各就其位”的严格秩序与等级制的依赖;(三)对“忠诚”与“情义”的执著;(四)对名声的看重。依据这些基本特征,作者对日本人种种特定行为进行了解释。总体上,日本文化属于“耻感文化”,做某件事的合适与否,主要在于是否合乎所在圈子的规则,是否会受到他人的耻笑。在日本的民间故事中,有相当大部分是关乎忠诚于情义方面的。“大义”与“私情”之间的矛盾往往是冲突的关键。受“忠”与“情”的思想支配的日本人,往往不愿意欠上人情债,因为在日后,这样的人情债可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来偿还,因此,他们通常会客气的要命,处处用“给您添麻烦了”之类的话,以避免欠下情债。“在日本迅速接纳西方新技术,迈入强国俱乐部之后,它为身边的国家缺乏秩序而不满,因而希望将自身完善的等级制附加在身边这些国家身上,使得朝鲜与中国不再受西方侵略,而是生活在以日本为首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等级制之下。”这样的战争理由,当然不会受到其他民族的欢迎,然而,对日本人来说,朝鲜与中国的不理解与反抗,则是无法理解的行为——虽然在大东亚共荣圈里,朝鲜和中国将处于最低的等级,但毕竟不会再受西方列强的侵略,而是一起走向繁荣啊?日本人理所当然地把自己放在东亚之首的地位,俨然以救世主而非侵略者的姿态进犯中国大陆,这样匪夷所思的想法,恐怕也只有日本人自己才能理解吧。

从二战到现在,转眼间已经过去了70余年。在这日新月异的半个多世纪里,整个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中国人、日本人还是美国人其国民性都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不少变化,旧的腐朽的东西消亡,新生的特征出现。从这一点上说,这本书中描写的日本国民性,反应更多的是日本的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不能简单的用在当今的日本人身上。正如今天的中国人,与汉唐宋元明清的中国人,在国民性上也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样。  然而,在国民性方面,无论什么样的变化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本“日本学”的惊世之作,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剖析,对我们理解今天的日本,依然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中国与日本在当今世界这个大形势下如何相处,彼此理解都应该是第一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 菊与刀》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