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管

MOS管是由G极的电压相对于S极的电压大小,控制DS极间的沟道的宽度,来控制所能流过的电流的大小,从而形成控制的作用,存在一个开启电压Vt,大约为2V左右,一般需要4.5V以上使管子完全导通。

 

 

 NMOS                                                        PMOS

  MOS管_第1张图片                      MOS管_第2张图片

                             

       有Vgs才会有Id                                          有Vsg才会有Id

 

(G极的电压可以高于电压电压,因为它与其他极绝缘)

场效应管栅极(G)和其它电极是绝缘的,不产生电流截止情况下没有Id电流

 

因为是电压控制电流型,输入阻抗极高,大于100M,驱动功率小。所以对输入信号基本没有损耗

 

MOS管导通后,漏源之间基本上相当于有一个线性的电阻,符合伏安特性,Id大的时候,功耗会大。而且管功耗大的时候,导致温度上升,会使得Id电流减小,会进行反馈调节,使MOS管很少出现热击穿的现象

 

Mos管发热,主要原因之一是MOS管频繁的开关,寄生电容在频繁开启关闭时,显现交流特性而具有阻抗,形成电流。另一个原因是导通电流过大,超过MOS管的功率限定导致发热

 

场效应管只有多子参与导电,所以热稳定性较好

 

栅源之间的直流电阻基本上就是SiO2绝缘电阻,一般达100MΩ左右,交流输入阻抗基本上就是输入电容的容抗

 

大功率MOS管由于工艺的问题,导致G极寄生电容不可避免,开关特性时的速度主要受这个电容的影响,如果想要追求高速,则需要强大的栅极驱动电流能力。但是为了“灌满”寄生电容需要时间,就会产生上升沿变缓,对开关频率形成重大威胁直至不能工作。

 

 

 

 

 

 

电源切换电路

        MOS管_第3张图片

 

 

    

 

 

使用低Uth类型的PMOS管(如Uth=-2V)做开关

 

当5V没接入时,PMOS管的栅极通过电阻R1下拉到地(0V),锂电池BAT(3.7~4.2V)通过MOS管的内部体二极管到达源极,源极电压为(3~3.5)V,此时Ugs为(-3.5)V到(-3)V,Ugs < Uth,MOS管导通,输出Vout=(3.7~4.2)V,(注当MOS管导通后,体二极管截止,不会有电流流过体二极管)。当5V接入后,通过二极管D1到达源极,源极电压为4.3V,栅极电压为5V,Ugs=4.3-5=-0.7V>Uth,此时MOS管关断,输出Vout=4.3V(5-0.7)

 

    MOS管_第4张图片

 

 

这个电路是实现外部电源与电池供电自动切换的,VBAT为电池输入,EX_POWER为外电源输入。

 

 

当外部电池没有输入的时候,三极管V14基极的电压为0,三极管不导通,电池电压VBAT通过R66和R68分压后在三极管V13的基极产生一个大于0.7V的压降,三极管V13导通,MOS管V12的G极电压为0V,MOS管导通,VBAT通过MOS管V12的DS极,输出Vout供电,由于MOS管通的时候几乎不产生压降,所以实测VOUT等于VBAT。

 

当有外部电源输入,且外部电源输入大于1V左右,在三极管V14的基极上产生0.7V的压降,三极管导通,V13基极的压降为0,三极管V13 截止,MOS管V12上的G极为高电平,Vgs>0,MOS管V12的DS截止,VBAT输出关断,外部电源通过二极管D4给VOUT,用于给设备供电,此时电池不供电。

 

这个电路是利用三极管和MOS的开关特性来实现双电源无缝自动切换,由于MOS管通电阻非常小,所在导通时几乎没有压降,电池电压和输出到设备的供电电压完全一致,克服了上一个电路上会产生压降的缺点,并且外部输入的电源电压可以小于电池电压,这对于多节镍氢电池供电,且电池电压变化范围较大的电路非常适用

 

 

MOS管的逻辑电平转换功能

MOS管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分立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