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学习,还是自慰?

写这篇文章之前踌躇犹豫了很久,因为这回我想要讨论的话题比较严肃,竟有些不知从何说起。

现在碎片化和网络化的阅读占据了我们很多的时间,去年人均书籍阅读量上升了0.01%,而网络阅读量却提升了60%。

在午饭后的休息时间,在地铁上,在忙碌后回家瘫坐在沙发上的时候,拿起手机看看微博、微信公共号或者一些平台。

浏览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标题很厉害的文章《旷课的渣同学,去年挣了XX》《管理XX条经验》《X招讨人喜欢》之类的推送,总感觉自己不读它要少赚一个亿。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打开文章,排头会有精美的配图或是一首歌,排版空隙和字体颜色都很讲究,开头便是“我的一个朋友小A”“我的一个学霸校友B”“我的一个BOSS大C”这种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最后抛出一个道理,让人忍不住点赞。通常这种文章的点击量都很高,5分钟左右的阅读,让自己觉得又学到了些东西,进步了一点。

那你是真的学到了什么,还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呢?

好文章还是好读的文章?

之前跟朋友聊天,突然提到在某问答网站。经常出现自己写的本专业的回答没多少人赞,反而是抖机灵的回答或是在一些不太熟悉的领域的答案比较受欢迎。我们大家也很纳闷,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就会明了很多。

和专业类书籍相比,畅销的都是成功学类的。我们都不喜欢看专业类的书籍,作者小心翼翼的提出一个观点,然后就立马抛出五个论证过程出来,生怕自己解析的不够完整。然后每个论证过程还要标明是在什么环境下完成的。有没有什么盲点,或者这个论点根据环境有没有什么限制。不仅显得枯燥,而且稍一分神就跟不上作者的脚步了。

反而是类似成功学的书籍,总会用很多故事,来讲道理,并且把道理都简化,让人们更容易接受。然后说很多的断言。没成功就是因为XX,爱情不美满就是因为XXX,想要TA爱你一定不要XXX。

它们的思路是,没那么多好解释的,你看真人真事儿就摆在那儿的。

这些文章给读者们提供观点和现成的句子,用不着他们再去思考

并且相对于讲述的内容,他们更关注讲述的方式。

用标题来吸引人,避免密集的排版让人心生退却——毕竟很多密集的大部头都是十分难啃的书,对我们心理造成了影响。用故事去让你感觉到惊喜、难过、激动或是崇拜。然后再顺理成章的抛出一个结论。

这种单一的论证就好像含着一块冰告诉你,透明的东西可以放在嘴里融化掉。然后你就出去找同样透明的玻璃,放在嘴里嚼。

边嚼还边想,可能是我嚼的方式不对。

但是这种文字你看很舒服,故事是一种强大的暗喻方式,会让你联想起自己或者是身边的某某。只需要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又蛮有意思,并不用过多的去思考。

所以一些行业经验比较久的人,在自己在回答本专业相关内容的时候,通常会理性和小心。写出来的东西难免沉闷和谨慎,但在回答其他问题的时候,就会没有这么多束缚。

毕竟大部分人,除了自己的专业,对事情并没有一个明确,理性的看法。

想要影响一个人,告诉TA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不如煽动TA的情绪来的有效果。


这是学习,还是自慰?_第1张图片
这是学习,还是自慰?_第2张图片

是网络让我们变成这样吗?

这是我们所有人的问题。

从古至今,你看见的所有领袖以及优秀的演讲家们。都爱使用断言,他们深信自己的理念,愿意为此献身。在演讲的过程中铿锵有力,不断重复,台下人们热血沸腾。

断言的越干脆,越没有拖拖拉拉的证明和解释,便越有权威。

而不会像一些学者,往往会说“这对你来说是一件好事儿,但也不一定。如果在XX情况下,就可能会变得不好”

这样讲逻辑是对的,但是怎么会感染人呢?

我们习惯通过形象来思考,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感到害怕或者吸引我们,成为我们行动的动机。

这种被感染到盲从的情况是一直都有的,只是网络让我们多了去接触它的机会。

我们究竟该怎么看待它们?

其实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是有迟疑的,好像这些话说出去让会让读者觉得我有些隐隐的智商优越感。或者是想通过批判或者贬低一些人和文来提升自己的逼格。似乎在说你们都睡了,就我还醒着。这样很容易被当成傻子。

其实写那种类型热文的人,比谁都明白。他们知道什么是严瑾的或者是武断的。但是,严瑾枯燥的文章热追的。人们在拿起手机时候的心理并不是时刻准备着严肃和学习的心态。没有吸引力的东西在网络的浪潮里会被瞬间掩埋。

但是,作为读者的你。要分清这篇文章到底是让你看舒服了,还是想明白了。

毕竟它消耗的是你的时间和精力,但得到的是否是真的有价值的东西。

我希望这篇文章能你心里留下了怀疑的种子。

你是打算全盘接受我的观点,还是部分认同。或者找相关的资料来证明我说的都是废话的话。

我都会很高兴,并欣然接受。

只要去质疑,去思考。

谢谢你坚持看到这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是学习,还是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