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3

以体验入,与智慧合

每一个的行为背后往往都是有目的和动机的,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也就是去回答5W1H分析法中的why的问题。如:为什么而读书?

今天,假如你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会作何回答呢?有的人不想去回答,因为他会说:我不想去读书,我也不爱读书,我根本就不想去看书。如果非要我给你一个理由的话,那就是读书是为了追寻自由。

鲍照在《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中写下诗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通常的理解是泻水于地,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

而我从中读出了什么呢?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是一个自发地熵增的物理过程,也就是混乱度增加的过程。当水被倒到地面上之后,水总是自发地自由地流淌,同时伴随这水的蒸发,水总是想着往更自由的方向前进的。

生命是什么?在薛定谔的著作《生命是什么》中,他给出了如下的定义:以负熵为生,可以从环境抽取“序”以维持系统的组织并且进化的都可以称之为生命。

现代科学认为,当一个人生下来之后,就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而在死亡之后,也就是在不断地走向更为“自由”的状态。你身体中的每一个原子都可以进行漫无边际的旅行,甚至完成在星际间的自由航行。

从这个角度上而言,追求自由主义者的梦想终将实现,因为他们最终的归宿是趋近于无穷大的自由。

正因为自发的熵增现象的存在,维持秩序才成为了一件无比困难的事情。假如让一群人秩序井然、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地行进是很难的,而如果让他们怎么乱怎么走,那根本就是不费力气的。

而这种定律不仅仅在物质世界是成立的,在我们的意识这一虚拟的世界之中它竟也奇迹般地具有普适性。当我们去赞叹那些智慧的人的时候,我们会用这些词来形容他们:思维缜密、条分缕析,每个人都知道,思维混乱、颠三倒四这种词语显然都是用来描述一个人思维的贬义词。

当我们苦苦寻找不到问题的答案的时候,我们会说:整件事情就像一团乱麻,我的脑子好像是一团浆糊。师说:未经训练的心灵终将一事无成。而思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身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我们活着的时候,之所以不会瓦解,是因为我们在不断地从环境中汲取负熵。所以我们需要吃东西,我们需要喝水。而当我们从环境去获取信息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让我们的大脑从环境中汲取负熵。

培根在《论读书》中写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也就是说,人内在的东西需经刻意地求知学习方可逆转自发的熵增现象。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平等莫过于思想的不平等,一个人最大的不自由莫过于思想的不自由。不必说一个人因为信息的匮乏,即孤陋寡闻所带来的损失,也不必说有人以一种政治不正确的“智商税”来肆意调侃。单单是通过阅读科幻小说,你便可以体会到作家是生活在怎样的一片自由的领土。

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寻找栖身之所,一方面是自己的肉体的栖身之所。房子再大,不过是能够睡寥寥几平方米的面积。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是安放肉体的世界,另一个便是思想定居的地方。

可惜,世间无数的人即使忙碌的人,也是盲路之人(双眼被遮蔽而找不到心灵回家之路的人)。

在世间构建一座宫殿,任你是如何富可敌国,聘请的建筑师是如何地巧夺天工,也不过是居住在如哈利法塔那般的建筑之内。在内心深处建造一座宫殿,一切物理学定律也无法成为你眼前的障碍。

金天顺2018.11.13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