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真诚就没有正直——《论语》学习114-115

没有真诚就没有正直——《论语》学习114-115_第1张图片

公治长篇第五·二二(114)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钱穆译】先生说:“伯夷叔齐能不记念外面一切已往的恶事,所以他们心上亦少有怨。”

【杨伯峻译】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念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

【傅佩荣译】孔子说:“伯夷与叔齐心中不记着别人过去的恶行,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了。”

伯夷、叔齐的故事大家可能都听过,再简单介绍一下。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号。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号。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季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继位,二人先后都逃往周国。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拦住车马劝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食,饿死于首阳山。

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再看看孔子说的话,他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念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

这里我们看到了钱先生的译文和后二位不同,不同点在最后一句的主语是哪个?钱先生说是伯夷、叔齐,而杨、傅二位先生说是别人,到底该怎么看呢?

本来伯夷、叔齐的故事留给后人的就是仁者、君子的形象,在《论语》里,孔子多次对二人的品德大加赞扬。如《论语·述而14》: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那么从这里看,一方面孔子称其二人为贤人,另一方面又明确说他们无怨。从他们俩让位、不食周粟的经历来看,他们是求仁而得仁,并不是为了心中的怨恨。所以,这个怨应该是伯夷、叔齐心中对别人的怨。

我们再从整个句子来看,是说伯夷、叔齐不记念别人过去的仇恨,所以他们对别人的怨恨也很少。句子层层递进,好像没有转折的意思。

但是如果有这种情况存在的话,意思就不一样了。那就是“不念旧恶”中的恶如果解释成怨的话,旧恶就成了夙怨,整句话的意思就变成这样了“伯夷、叔齐不记念别人对他的夙怨,所以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

公治长篇第五·二三(115)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钱穆译】先生说:“那人说微生高直呀?有人向他讨些醋,他不直说没有,向邻人讨来转给他。”

【杨伯峻译】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说自己没有,]却到邻人那里转讨一点给人。”

【傅佩荣译】孔子说:“谁说微生高直爽?有人向他要一点醋,他去向邻居要来给人。”

这句话很有趣味,也很有道理。孔子直接反问:“谁说微生高直爽?有人向他要一点醋,他去向邻居要来给人。”言下之意是这样的人能算直吗?如果他也算作直的话,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别人他家没有醋啊?为什么还要想着法子到邻居那里讨了来给问他要醋的人?

还是来了解一下微生高这个人,微生高:姓微生,名高,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他有一个“尾生抱柱“的传说,出自《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讲他坚守信约。可能因为这个故事,人们都认为他直。但孔子却通过别人问他借醋这个小事上去了解,发现微生高真不是人们所传说的直。如果是直的人,家里有醋没醋,肯定会直接告诉人家。可微生高不,他竟然去邻居那里讨要了再去给别人,这种人好像真诚都没有了,好像有种不言而喻的目的,这种人怎么谈得上直呢?

所以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不要看他表面做的那些事,而是要看他是不是内心真诚自觉,是不是主动愿意,这就是仁和不仁最根本的区别。

一个人狂简、斐然成章还不够——《论语》学习112-113

《人生路上学〈论语〉》目录

朋友有益友和损友之分——《论语》学习116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真诚就没有正直——《论语》学习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