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读书营-15-被洞悉错觉

2017.8.21日 星期一  天气晴

8月21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15个学习日。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被洞悉错觉”。

案例引入:

1.演讲者的紧张

2.路上走的尴尬

3.猜歌名的烦恼

理论内容:

被洞悉错觉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自我中心性的知觉偏向,主要表现为当人们意欲向他人传递某些信息或隐藏自身内部状态时,倾向于高估他人对自己内心想法的洞悉水平。

也就是说,我们会觉得我们的情感对于他人来说很容易看透,但实际上却不是。

实验研究:

1.Savitsky & Gilovich (2003) 就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让参与者给自己演讲时展现的紧张程度评分,然后再和听众的评分相比较。结果发现,人们总是会过高估计别人对自己紧张程度的判断。换句话说,我们总是在不自觉中觉得别人能从我们自身的表现中判读出他们其实根本无法感知的东西。说白了,就是庸人自扰之。

2.Newton (1990)的博士论文中,他用了一份简单有效的方法测定了这种错觉的存在:那就是你来打出歌曲的节奏让你的朋友们猜是那首歌。

在测试之前,参与者们大都感觉歌曲很容易从节奏中猜出来。一般人认为至少能猜出50%的歌曲。可实际上,却只有3%的歌曲被猜出。

有人会问了,是不是因为歌曲本身太难,或者敲节奏的人都是五音不全没有节奏感?可实际上,很多歌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且即使节奏感再差的人都能打出拍子的,比如生日歌这种。

那问题在哪儿呢?事实上,当你给朋友打拍子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歌曲的音调,对于你来说,猜出歌曲的名字简直就是易如反掌,那歌曲的名字就好像已经帖在你的脑门儿上等着你的朋友读出来而已。可你的朋友呢,他其实什么都听不见,听见的只是你用手打出来的简单节拍而已。但是,在我们打拍子的时候,我们却总是忘记这一点。于是,这被洞悉的错觉又一次出场了。

生活化案例:

1.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也总是有这样的问题。比如,我们写了一封电子邮件,觉得自己的意思已经非常清楚了,可对方还是会错了义。这其实就是在沟通中信息从一个人的头脑转移到另一个人的头脑的过程中出现了扭曲,而这种扭曲的来源则是前面提到的被洞悉的错觉。于是,在我们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先不用急火攻心的想要弄明白为什么我说的/写的如此明白,对方还是会搞错。有些时候,你的表达/表现并没有你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参透就是了。

2.

同学常对对我抱怨自己的爱人不好。她说自己都生气了,表现得很明显,爱人就是看不出来;自己虽然没明说,但已经很强烈地表现出想要一束玫瑰花,可爱人就是没有察觉到,只给她买了很多水果我只得告诉他,爱人不是不喜欢她,如果不直接告诉对方,他真的感觉不到。

我们都会有这样一种倾向,那就是高估自己传递自身感情和意见的能力。我们意识到了自己言行举止中的小细节小线索,就认为别人也一定能意识到,并认为别人会从中推断我们的态度。而实际上,人们并不是那么擅长洞察别人行为中的小细节和小线索。这就是“被洞悉错觉”,别人觉得我们很正常,而我们以为自己被洞悉了。

启示:

1.关键时刻莫紧张(挑战自我时,甚至是说谎)

2.觉得受害时要少想(内心不要太敏感,对方可能没敌意)

3.传递信息要丰沛(事实信息与观点信息都是如此)

今日电影推荐:《黑天鹅》2011年 美国 豆瓣40+评价 评分8.5

娜塔莉·波特曼凭借此部影片将奥斯卡最佳女主收入囊中


8月21日读书心得

《背影》《儿女》《论自己》

朴素缜密、情感真挚。

1.缜密:有意识地把控节奏,注意背影的行文节奏

急——缓——急

快——慢——快

抬——降——抬

宏观——特写——宏观

烘托类信息笔笔带过,冗余信息大幅缩写,合并同类项;

关键场景精勾细描,暴风雨后以宁静收尾,意味深长。

举例:

急的部分,以第2段为例,如此大的信息量,4句话交待完毕,如果是我们来动笔,倾向于写出八到十句不止。

缓的部分,一句话可以带过的事件,用大量的特写镜头捕捉,给足了情感张力。

长假转眼就结束了,爸在7号的早上送我去上车。我们家附近的镇子就有一趟发往哈尔滨的客车,虽然快捷,但是要抢座。那可真是个力气活啊,几十个人一拥而上,挣得脸红脖子粗。我和爸一早就守在了车门口,旁边站着一位同行的漂亮姑娘。当车门开启的那一刹那,所有人蜂拥而至,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就被人潮推到了不利位置。爸倏地鱼跃而起,不知怎的,好像是被什么东西付了身,将身体拧成个钻儿往人堆里扎。只见他双脚仿佛踏上了风火轮,怒目圆睁,像是见到红布的公牛,一手抓着车门,身子挣命般往里挤,被压得变形的脸时不时往我这边看,还像个孩子样的不好意思地笑着……

身旁的姑娘看着乐了,忽闪这大眼睛问我:“那人真逗,谁呀?你认识吗?”

“啊……”

我抽了抽鼻子,

应了一声:“他是我爸。”

我们在写文,尤其写人物或事件类散文时,一定要分清主次,私有化信息不要拖泥带水,公有化信息要大幅开发。

2.真挚:勇于示弱,善于谈心

什么状况下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人真诚或真挚?

1.当他给你看弱点或缺点的时候;

2.当他让你摸到他软肋的时候;

3.当他讲一些心底的实话甚至是秘密讲给你听的时候

以上三种,都是绝对信任的表现,这种真诚与真挚,给受众的感觉是传播者并非导师先生、甚至超越了友谊,成为了自己人,甚至就是自己。

举例:

《背影》中的“假聪明”的检讨——《姥姥与外婆》中的买橘子描写

《儿女》中的真实“不喜欢”与“喜欢”,与伟大人物不同的真实烦恼

《论自己》中的关于小丈夫自爱自怜的实在话,和大丈夫不应自爱自怜的实在话,以及由实在诚恳的态度。(此文生发出的有价值的理性思考——人的自我的扩大化)

补充:调子起高了就会骑虎难下,尤其是一个思考成果,要尽量放在布局的中后部位,开头要做好铺垫,重新带着大伙一起走一遍你的思考过程。

学员问题解答:“不想写的时候,经常冒出来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一旦坐到电脑前,脑子就跟石头一样结实,坐半天还是一片空白。怎么办?”

答:每天脑子里路过的千奇八怪的想法,只能算是选题,并非是主题,要想把选题扣住,把它压缩沉淀成主题,需要逮住其中一个集中发力,一个不行就再换一个,两三个内应该能酝酿出一个成形的主题了。

比如:昨晚一夜没睡,现在给大家讲课,感觉好累,待会讲完课还要去做一件事,感觉好绝望——这仅仅是个感受,并没有固定成主题,把它直接硬写成文章,只会成了一种日常总结加宣泄:我好累,就没了。

但抓住这个情绪,别让它跑掉,对她进行聚焦思考,就会出现很多有意思的二级题目。

例如:《你最绝望时是怎么熬过来的》《总有一段路要靠自己咬牙走完》《正是那些孤独的时光,让我们长进》等等等等。

接下来就可以在脑海中匹配观点与信息,丰富程度,角度的多维与否以及能否找到共鸣点,说的是否深刻,就要看每个作者的感受力表达力和日常的思想积累了。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15天,今日小理论是:被洞悉错觉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自我中心性的知觉偏向,主要表现为当人们意欲向他人传递某些信息或隐藏自身内部状态时,倾向于高估他人对自己内心想法的洞悉水平。

你可能感兴趣的:(100天读书营-15-被洞悉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