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二十)-完结

论语心得(二十)

文:Recycler

23/109,3621字

读书笔记完结,还有心得若干篇

尧曰篇第二十

(一)

尧曰:“咨!尔舜!天之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舎。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钱穆白话试译:

尧说:“唉!你舜!天的历数命运在你身上了。好好掌握着那中道!四海民生困穷,你的这一分天禄,也便永久完结了。”舜也把这番话来交代禹。汤遇着大旱祷天求雨也说:“我小子履,敢明白告诉皇皇在上的天帝。只要有罪的人,我从不敢轻易擅舎。那些贤人都是服从上帝之臣,我也不敢障蔽着他们。这都由上帝自心简择吧!只要我自身有罪,不要因此牵累及万方。若使万方有罪,都该由我一身负责,请只降罚我一身。”周武王得上天大赐,一时善人特多。他也说:“纵使有至亲近戚,不如仁人呀!”他又说:“百姓有过,都在我一人。”该谨慎权量,审察法度,务求统一而公平。旧的官职废了的,该重新修立,四方之政那就易于推行了。灭亡的国家,该使复兴。已绝的族世,该使再续。隐逸在野的贤人,该提拔任用。那就天下之人全都归心了。所当看重的,第一是民众的饮食生活,第二是丧礼,第三是祭礼。在上位的人能宽大,便易获得众心。能有信,民众便信任他。能敏勉从事,便有功了。能推行公道,则人心悦服了。

我思:

一、百姓陷入困苦,官位也会不保。二、为官,为天下着想,敢于为天下受罪受罚。三、为官,有一群亲朋辅佐,不如一群善人辅佐。四、制定好规定,选拨贤人,恢复一些对百姓有益的官职,处理好国家之间的关系,恢复家族传承,复兴国家。人们就会归服。五、为官重视百姓、粮食、丧事、祭祀。一个国家,百姓是主体,为官就是为百姓服务,当一个国家的利益与百姓利益发生冲突时,为官还要坚守这条标准吗?有时候是国家要面子损害百姓利益,有些是百姓愚昧无知选择一条错误的道路。百姓的错归根还是国家的错。为什么不教育好,为什么要把某几个权利者的面子当成国家的面子。我们应该反思。粮食不用多说,温饱为先,贵在公平。丧事一个只有一次,丧事不处理好,容易造成失望,对群体对国家的失望。祭祀现在看不到了,更多的是一种教育和礼仪的传承。只要把这两方面搞好,百姓基本会安定团结通情达理。六、宽厚、守信、勤敏、公平。是每个人都应做到的。作为上位者,更应做到,应为这代表上位者的模仿作用。上位者不守信,下位者也会失信。模仿跟从是本性,下位者自然是从上位者学习。

(二)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钱穆白话试译:

子张问孔子道:“如何始可从事政治呀?”先生说;“尊崇五美,屏除四恶,这样乃可从事政治了。”子张说:“何谓五美呢?”先生说:“在上位的君子,第一须懂得惠而不费,第二是劳而不怨,第三是欲而不贪,第四是泰而不骄,第五是威而不猛。”子张说:“怎样称作惠而不费呢?”先生说:“你看人民在哪方面可以得利,便在哪方面诱导他们去得利,岂不是施了恩惠给人而不破费着自己吗?你只选择可以使人民服劳的事来使人民服劳,又谁来怨你呢?你自己所欲,只在推行仁道,那就要推行尽推行,岂不是有欲而无贪吗?一个在上位之君子,不论对方是寡是众,或大或小,总之自己无敢怠慢,那岂不极舒泰而并不骄矜吗?一个在上位之君子,只要衣冠整肃,瞻视尊严,便见得俨然,别人望了他生敬畏之心,岂不就有威而不猛暴了吗?”子张又问:“何谓四恶呢?”先生说:“不事先教导人,便要用杀戮(来推行或制止),那叫虐。不事先告戒人,而到时忽然要查验他成功了没有,那叫暴。虽下了命令,像不当件事般,并不曾郑重丁宁,到期限时又硬不通融,这像有意陷害人,叫做贼。同样是要给与人的,但在出纳之际,却不免多所吝惜,那有失在上位者之体制,像是一经管的有司了。”

他说:

从政之道,应以人民为主体。孔子提出五美,就是针对服务人民来说的。首先是“惠而不费”。民之所利,在于提升食衣住行育乐的水准,从政者就应因势利导,使人民获利。使民获利,所以是“惠”;因势利导,所以“不费”。例如协助滨海的居民发展渔业,就是一种“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美政。其次是“劳而不怨”。从政者所有的作为,都是替人民着想的。假使需要劳动人民来配合,也应利用闲暇之时,动员人民配合政府施政,改善民生,绝不扰民。这就是择可劳而劳之。例如里长发动里民清扫环境,一定得在假日,才不会招致怨尤。从政者的嗜欲,理应以仁德为依归。不断的造福人民,立人达人,就是“欲仁”的实践,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德普及大众,还有什么其他的贪欲呢?从政的君子待人处事,谦恭舒泰,无论对方人多人少,事情或大或小,都敬谨面对,绝不轻忽,这就是泰而不骄。有些行政官员,面对社会大众时,言语轻浮,态度傲慢,这就违反“泰而不骄”的守则了。孔子对季康子说:“政者,正也。”从政的君子,必须为民表率,他的言行举止、服装仪容,都应规矩端庄,表现适度的威严,却仍然温和而不凶暴。这一方面是有品有格,令人钦服;另一方面也足以端正视听,让人民知所效法。从积极方面来说,遵行上述美德,自能成为理想的政治家。有哪些行为是从政的君子所应该避免的呢?孔子陈述了四项。第一是“不教而杀”。从政的君子必须导之以德,以德教民;如果放弃教化人民的职责,导致人民违法犯纪,却诉之于袖杀,这就是残虐人民,就是不仁无道。这是从政的大忌!第二是“不戒视成”。从政者平常轻忽怠慢,从不督导告诫部属臣民应该如何如何,到时却要求部属臣民应该有所成就。这是凶暴的态度。从政旨在服#人群,怎能如此背道而驰呢?第三是“慢令致期”。做任何事情,总有个期限,且须按部就班,加以完成。从政者若要求部属臣民完成某事,就应该即时宣达命令,并且密切注意是否掌握进度,按时工作,以求圆满达成任务。假使从政者本身有所延误,却限令部属臣民在急迫的时程中完成某事,否则就要处罚,这就是贼害臣民。第四是“出纳之吝”。主管财物出纳的官吏,收支钱财,经常锱铢必较。但是从政者施恩惠给人民时,就应该大方的给予,不可有吝啬小器的心态,这样才能得民心。遵行五美,屏除四恶,的确是每一个政治家必须力行实践的要务。

我思:

一、五美德,不破费的恩惠,应该是指行善。无怨恨的役使,应该是指与人民建立起信任关系,让人民服从安排,让人民认可所做的事即是为集体服务又是为个人服务。不贪心的欲望,是指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奢华,和略超过能力之外的目标。不骄傲自大的安详坦然,不好理解,试理解为居功不自大,不以自己的优点比较别人的缺点。不凶猛的威严,是指,面相庄严,说话果断,不让他人认为好欺负,自身思想上不是以恐吓为目的,在言行上就会柔和一些,也不会感觉凶猛,这点需要细细体会,把握分寸,很那做到。二、四恶习,不教导便杀戮,是为官的问题,没把教育普及到位。不申诫只看成绩。只重成绩,必然会引起攀比,会引起人们超多自己能力做事,只能通过一些越矩的事获得更大的成绩。政令松懈期限紧迫,没有详细的规章制度,也懒于补充制度。强迫人在规定时间内做事,这也是超过了个人能力,只能是偷功减料或是做事超越道德的事。为官忌小气吝啬。人为财而来,小气只会让人无法融入群体,分配收入是门学问,既要有基础,又要上升空间。不能过于超过其他人,这就需要一个度。需要大量社会调研而获得。

(三)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不知命,便无以为君子。不知礼,便无以立在人群中。不知言,亦就知不得人了。”

我思:

一、命运,就是时间和成败。只有明白这两点,就可以知道以什么心态重点做什么事。二、礼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所谓的立于人群中,就是被大家尊重认可。东方文化侧重礼,长幼有序。西方文化侧重平等、互不侵犯。其效果是一致的。三、听话听音,是很难的一件事。如果都是实实在在的说话,又怕说话太直接伤害人,所以我们说话都或多或少遮遮掩掩。这也是论语中孔子言行的一方面,但凡伤及面子的事,孔子总是会想办法旁通侧击。实在说话,也就不能了解一个人,遮掩说话,也就难了解一个人,需要时间走进内心才可以。谁有这精力去了解别人,最后养成各管各的,也就不需要了解别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越淡。

~~~~~~~~太长不看~~~~~~~~~

简版:论语尧曰篇第二十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心得(二十)-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