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
若干年前,因为工作的关系,二十出头的我认识了一位在异乡做石匠的福建惠安人。
无论寒冬酷暑,他每日去周围乡村揽活,推着一辆破自行车,四处兜售自己廉价的劳力和车后座的一麻袋用于钻凿石材的铁扦子。许多人可能不明白是个什么玩意。就是石匠一手举着大铁锤,一手握着一根铁扦子对石材进行雕凿的工具。铁扦子是个易耗物品,敲不了几次,扦头便变形,碎裂,不堪再用。这个聪明的福建人,便发挥自己的焊接优势,在小镇上开了一家偏僻的门店,每天和他那吃苦耐劳的惠安女老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焊接一种带合金头的扦子。
他隔三差五坐小长途去一趟大城市,采购几盒合金,回来,便将小块的合金一个个焊接在一堆廉价的铁扦头上,再进行打磨,便形成一把经久耐用的扦子。当然,也可以提供来料加工。
生意勉强糊口,吃食也简单低廉,常常几条咸鱼佐饭。但一天下来,无论多么疲惫辛劳,两口子都会坐在一张破旧的茶几旁,来几泡铁观音,美滋滋地喝上几口滚烫的热茶,发出惬意的满足。
我被他们那陶醉,松弛的状态所吸引,便加入了进去。两桶老井里打来的井水,经过一夜的沉淀,泡出的茶水居然异样的甘甜。茶是那种极其廉价的铁观音,一只布满茶垢的破边盖碗,放入三分之二的茶叶,提起热水瓶一冲,盖上盖子,迅速端起,浇淋于各个小茶杯上,名曰洗茶。续泡则需近一分钟,然后逐杯注入橙黄的茶水,就着这滚烫的温度,小口啜饮,浓郁而苦涩,入喉有回甘,下肚后,浑身上下舒爽通透,立刻精神起来。我迷上了这种体验和味觉的享受。
作为一名地道的南方内地人,我以最小的年龄成为他们店中喝茶的常客。
后来,这个福建人发迹了,开了一家大型石雕场,承办了所在地(佛教旅游胜地)的许多寺庙建设,但是,他也在一场车祸中残废了,半身不遂。听说,他老婆扛起了几乎所有的生意,以瘦弱的肩膀支撑起全家的生计。
我早已经调离那个小镇,回去看望过他两口子,依旧是喝茶,依旧是铁观音,依旧是谈笑风生。虽然茶叶已不复当年的粗陋,喝茶的环境奢华讲究,可我仍然无比怀念那当初的味道。
通过这位福建人,我结识了来自福建安溪大坪县的老高。彼时,在厦门投资石油生意失败的老高,一脸落魄、失意地前来投靠老乡。在一番实地考察后,他用剩余的所有本钱,在本市投资了一家茶叶店,偏僻的门店,简陋的陈设,从老家的茶山,拉来成箱的乌龙茶,便低调的开张了。此时,我已调回市区,便登门祝贺。
从此,这个地方便成为我此后数年流连之处。也正式开启我这一生的茶缘。
创业初期的老高,一双儿女留在老家,仅仅带来了沉默寡言的妻子——秀娥。夫妻俩,言语不通,人生地不熟。由于地偏,门店几无人问津,生意极其惨淡,在遭遇工商、城管的刁难后,心高气傲的老高开始萌生退意,坚强的妻子阻止了他的想法。是的,要养家糊口,养育儿女,赡养父母,本钱已经散尽,生活的重压让他们没有退路和其他的选择。
开业三天,终于成就第一笔生意,一斤50元的铁观音。
夫妻俩,早已经断炊数日,用这笔微薄的收入,立刻买米买油买面,实现了第一次开伙。
并非我坐视不理他们的窘境,是我完全没有看出来任何端倪。夫妻俩掩藏地很好,对于来者,一概是宾至如归,热茶,香烟,一一奉上,谈笑如常。我全然不觉他们已经断粮了!数月后,秀娥笑谈此事,我错愕不已。
至此,我对福建人的坚忍品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故事的发展,没有悬念。老高夫妻通过数年的打拼,以其坚忍和勤奋,不但扎根本市,还拓展了生意的规模,截至目前,已经拥有门店两间,一间卖茶,一间提供品茶休闲娱乐。
茶农出身的夫妻俩,欣喜于我对乌龙茶的强烈好奇和钟爱,尽其所能地教我识别乌龙的品种,观汤色,品鉴和闻香。
老高有一门绝活,且不论,100°高温下,面不改色抡起盖碗分茶斟杯(多少茶客因为不耐高温,尖喊嚎叫连汤带碗扔出数米,心怀恨不能甩向太空的绵绵怨念),单就一款最低廉的铁观音,也能冲出沁人心脾的奇香、回甘韵味的茶汤的这一手,就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便是大师级的技能了。
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的老高(秀娥一年级,夫妻俩经常相互以此打趣),每年定期返回老家,参加乌龙品鉴师的考核,层层考核下来,已经是一级品茶师。
在夫妻俩的指导下,我已经能够轻易地分辩出铁观音的几门近亲:毛蟹,本山,黄金桂。
某年,在老高的带领下,赴其老家安溪,在大坪山区游览茶山,采摘过这几款茶叶,将其鲜叶泡进矿泉水瓶,便于识别分类。参观茶叶加工厂现场制茶的工序,在安溪茶叶市场流连交流,品尝地道的当地美味,那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难忘之行。
这次的访茶之旅,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闽北的乌龙至尊——大红袍。
武夷山下,“岩骨花香”的大红袍,以其凛冽的口感,荡气回肠的幽香征服了我的味蕾和嗅觉。
因其具花岗岩一般的硬朗味觉,深沉稳重的悠长回甘,低调而华丽的淳香,有人称其为“岩茶”,也称它为“男人茶”。人们品它,不仅是口感的折服,更是爱其蕴含的品质。
我有一本《中华茶图鉴》。虽然,老高夫妻不遗余力、倾囊相授平生绝学,苦其文化水平的局限,终不能言辞达意地表达和描述。加之他们专售闽南乌龙的局限,已经不能满足我对丰富茶品知识的需求。
这本图鉴,不但阐述了各大茶系,还列举了每种茶系的茶叶代表,从历史到产地,从制作到图片,其图片涵盖鲜叶、加工叶、泡开叶及茶汤色泽,清晰完整,对于茶叶入门者和爱好者十分受用。
正是基于这本图鉴,我对于当下大红袍的制作产生了一点疑问。图鉴上的大红袍,干茶偏深青带黑,冲泡过后,仍然保持“绿叶镶红边”的特质,汤色澄亮。可现在能买到的,乃至武夷山下的茶店里所售的,普遍已是颜色浑黑,碚火较重,且泡开叶基本不见“绿叶镶红边”了。
当地人告诉我,年代更迭,茶的加工工艺和水平也在更新,现在流行碚火重、香气更浓郁的质感。
可我不喜碚火味重的茶汤。
于一次机缘巧合,我喝过一款大红袍,与图鉴的茶叶在外形上十分相似,喝来觉得口感清冽,香气绵长,回甘醇厚,拣出一片肥叶,居然保留了“绿叶红边”!可惜,仅此一次而已。竟令我回味至今。
我闲来在老高的茶店喝茶,看图鉴,不时以自己的语言,组织出他们能接受和理解的句子,反过来教授他们其他茶叶的知识。
这样的日子悠闲恬淡,不知不觉也是几年。
如今,随着老高茶店的生意日隆,宾客盈门,言声鼎沸,已不复当年的温馨恬静。我也转而对普洱、单丛,以及红茶等,产生兴趣与迷恋。我与老高夫妻交往日淡,竟慢慢失去了素日的联络。
在我喝茶、习茶的道路上,以乌龙起首,是他们——一群福建人,将我领入这个美妙的世界,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