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的选择》读书笔记

第6章

我的孩子为什么脾气那么大

儿童的情绪认知和表达都处于初级阶段,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表达和管理情绪。父母要观察、理解孩子,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逐步让孩子学会合适的地表达情绪,不要把孩子的情绪表达和性格联系起来。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遭遇一些让他们不快乐的情形,比如和同学闹小矛盾。家长要学会抓住这些不快乐的机会,帮助孩子认识和排解情绪。

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只能体验疏导,而不可能想把它压制住就能压制。孩子对情绪还分辨不清,只是笼统的感到,这让我很不高兴。往往会直接用行为表达出来,比如,大喊大叫,摔东西,发脾气等。

通过孩子的行为 语言 表情去去准确判断孩子的情绪,搞清楚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背后的原因,帮孩子真正解决问题。不要把孩子的情绪表达和性格、动机挂钩,觉得他们是故意捣乱。

父母要观察孩子的情绪,而不只是去纠正行为。解决问题要先解决情绪。

父母和老师能够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并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能被父母和老师所接受,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我在这样的情形下,有这样的感受是正常的”,“人在这样的情形下往往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孩子就能接受自己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并且逐步学会用更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或者疏导自己的情绪。

如果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情绪不重视,孩子就会困惑,而且会用更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达到引起父母或老师关注的目的。如果父母只注意孩子的行为,而不理解行为背后情绪,往往会训斥孩子,你怎么能摔东西,不要吵了!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不能认识自己的情绪,也不能接受自己的情绪,认为自己情绪是不合适的,错误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接受孩子任何情绪表达的方式,对情绪表达的行为不加任何约束,不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消极地接受孩子的任何情绪表达,后果就是好,孩子无法学会合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孩子进去幼儿园等有社会规则的地方,往往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

有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犟”,多数是因为他们的情绪没有转过弯。如果通过认同情绪,让他们的情绪转过弯来,事情就好办了。

当孩子感受到某种情绪的时候,他的感受可能是模糊的。我们帮助他用语言描述的时候,他会明白,原来这个感受是有定义的。这样他就知道情绪是有边界的,可以控制处理的,是生活的一部分。用语言表述情绪,可以比较快地帮助孩子从不安的状况中恢复平静。

引导孩子从消极情绪转移到怎么解决问题这个积极的思考的过程,对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

认同孩子的情绪。

认同跟接纳不一样,认同不仅仅是接纳,还让孩子感觉到情绪有合理性。如果我们理解孩子,往往回平复孩子的情绪,孩子也不会再被同一个问题困扰。

比如,孩子睡觉醒来突然哭了。看护着可以抱着他说,宝贝,我看你有点伤心哦!孩子哭一会儿,可能会说,我想爸爸了或者我要出去玩。孩子说出来后,看护者可以表述理解和认可,孩子就容易接受自己的情绪,并很快平静下来,而不会因为想爸爸而哭产生内疚感和羞愧感。

让孩子学会恰当的表达情绪。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但是表达情绪的行为却有好坏之分。三个原则,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损坏财物。情绪表达是后天学习到的,学习适当调节和疏导情绪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幼儿来说,他们要学习行为界限,怎么表达情绪是恰当的。如果不能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就不能很好地学会管理情绪,更有可能产生各种行为问题。

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感受,有规则地接受孩子的行为。

例如,小朋友生气的时候扔玩具,推别的小朋友。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可是,打人和扔玩具是不对的。打人是伤害别人,扔玩具是破坏东西。什么样的发泄方式不伤害自己,也不破坏东西?可以用语言讲出来,可以画画,可以想象自己头上冒烟了,可以深呼吸。

启发思考,通过解决问题来疏导孩子的情绪。

作为父母,在面对孩子负面情绪或者过分的行为时,首先要警惕在孩子负面情绪上的误区,在观念上要从关注行为转变到关心情绪,并进一步学会帮助孩子疏导情绪。让孩子慢慢学会表达和管理情绪,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孩子一起经历宝贵的成长过程。

例子,孩子的玩具坏了,哭的很伤心。不要不耐烦的说,不要哭了,再买一个。而是要理解孩子,玩具坏了很伤心,宝贝对这个玩具有感情,我们来看下能不能修好呢,如果修不好,是不是可以当别的东西来用呢?或者一个功能坏了,其他功能都还是好的。孩子也会跟着父母一起约会思考。情绪也得到了排解。

认同情绪切忌简单粗暴,避免过多成人思维,真正地去理解孩子,才能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变化,并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情绪引导是个系统工程,父母需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是前提。还必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整合各种技巧,具体情境灵活运用方法。最重要的是,常和孩子建立情感上的连接。

你可能感兴趣的:(《养育的选择》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