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记(126)-别小瞧了笔杆子

笔杆子握在谁的手里,这很重要。

随心记(126)-别小瞧了笔杆子_第1张图片

我生在一个几乎零文盲的时代。

识文断字的本事,上一代人基本都有。但凡将知识看得高贵一点的人家,总会出那么一两个知识分子光耀门楣。经济不济又视野短窄的人家,学生在学校像孙少平一样穷,却没有孙少平那样的毅力,读着读着便不去了,顺其自然地打工、挣钱、娶妻、生子。

到了我们读书的时候,上一代人的读书红利显现了出来,加上中国绵延五千年的“士农工商”地位序列,“教育”便再次占据个人和家庭的发展主导。

这种主导的背后,是一种“集体恐惧感”,也就是情绪的首席助理——恐惧。


随心记(126)-别小瞧了笔杆子_第2张图片

这张图出自《睡不着:Tango一日一画》,第一次看到它,就觉得一语道破天机,简直不能更形象了。

现在在做新媒体的事情,发现恐惧是做营销非常重要的一个点,许多产品,只要揭开恐惧,缓解或填充一些恐惧,必定热卖。比如层出不穷的网课,就是在“不学习就落后了”的恐惧之下繁荣起来的。

抓住一个人的恐惧点,就掌控了这个人;抓住一个群体的恐惧点,就能掌控全局。现在很多笔杆子做的,就是这个活儿。

昨天又有新闻爆出,原腾讯员工,33岁的创业者自杀。然后就有很多笔杆子发挥35岁危机。前些天,双胞胎被海浪带走,笔杆子的剑锋又直指玩手机现象。看看,但凡有事情发生,会写的人定能引领风潮。暂且不论对错,单是这笔杆子下的号召力,足以让人敬畏。

难怪人们要将记者称作“无冕之王”。记者、编辑、媒体、广告人,姑且当它们是同一个名词吧!



码字并不难,码出能触动人的情绪的字却很难。

一个有价值的笔杆子,最会利用人的情绪了。就像读诗听曲一样,能让人或仰天长啸,或潸然泪下的作品,都足以称妙!

但是,往往越是这样,越容易把握笔的人装进去,妙文尚未完成,作者却已奔溃。好像是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时间却想不起来了。

总之,写东西,有时候就像习剑法,招式不重要,“习”最重要。

还有那个假想敌,用来营造恐惧、痛感的对象。写文的人都希望,能够对恐惧感剑头直指,一招致命。

只是,别误伤了自己才好。

随心记(126)-别小瞧了笔杆子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心记(126)-别小瞧了笔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