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杂谈(一):三次浪潮

咖啡杂谈(一):三次浪潮_第1张图片

最近在看韩怀宗先生写的《精品咖啡学》,讲到了咖啡的三次浪潮:速食化、精品化、美学化,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谈谈咖啡在中国环境下的点滴。

速食化

第一次浪潮是速食化,大概起步于一战时期,成熟于二战,当时的战争带动了咖啡的庞大需求。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雀巢、麦斯威尔、席尔兄弟,全是萃取过度的速溶咖啡,没有任何咖啡的醇香,只是为了摄取其中的咖啡因。即便是现在,在中国的各大超市,还是可以看到雀巢和麦斯威尔占据着速溶咖啡的半壁江山。

在大学的那段时光,自己还是个穷学生,每天都会喝一杯雀巢,在当时,已经算是很满足了。只有喝过了,自己才能精力充沛的开始一天学习,万一哪天没喝,一定困得要死。八成只是心理作用的结果,或者说犯了咖啡瘾;至于说咖啡本身的作用么,根本没什么用,哪怕大晚上喝了一杯,也能睡得跟死猪似的。现在想想,这种甜到发腻,加了大量奶精的劣质咖啡,喝完嘴里剩下的永远是一股臭臭的味道。

精品化

就在老美把全球咖啡弄得乌烟瘴气的时候,毕特和努森开启了咖啡精品化的革命,期间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星巴克,在两位大师的努力下,将咖啡的深焙以及意式浓缩带进大家的视线,拿铁、卡布奇诺也是在那时为人所知,一发不可收拾。这时候大家才知道原来咖啡还能如此醇香美味,很多人在星巴克流连忘返。而这一革命,促成了星巴克成为了最大,也是最有价值的咖啡连锁公司,即便08年的一场危机都没能让他倒下,反而创下每股40美元的新高。

知乎上有很多回答介绍星巴克为什么如此成功,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来看看,在此我就不评论了。还是来讲讲我的故事吧。工作后,渐渐速溶咖啡喝得少了,更多的开始追求品质,喝起现磨咖啡。只是即便是现磨的,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一次,在公司里跟工程师小A谈需求,谈到一半,工程师小A突然问道你抽烟么,满嘴一股烟味。当时就囧了,我只是喝了一杯公司咖啡机里的咖啡。还有一次去星巴克装逼,点了一杯红茶拿铁,抿了一口,对着服务员说:“这咖啡味道不对,太淡了。”服务员怀疑的看着我:“要不给你加一剂意式浓缩?红茶拿铁是放的英式茶包,本身就没有咖啡的。”想起当时自己一脸懵逼的样子就觉得好笑。果然是莫装逼,装逼招雷劈。至那以后,我便认真学习咖啡知识,走上了业务爱好的道路。

跟其他的产业类似,中国咖啡市场的发展也落后了美国那么几年,当美国已经精品化成熟,正在迈入第三波浪潮的时候,中国的第二波浪潮:精品化才刚起步。即便是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还有大量的白领在消费者劣质的速食咖啡,偶尔周末跟朋友聚会在咖啡馆,或者去星巴克装个逼。欧美大众化的消费在当前的中国还只是奢侈品的范畴。具有代表性对比的就是中国的本土企业和外企了,外企基本都会有现磨咖啡机,免费供应咖啡;而本土企业要么没有,要么就是放着几台速溶咖啡机,还需要投币才能喝到。而深入到三线四线城市,就压根不会有星巴克,甚至普通的咖啡馆都是极少的。

美学化

咖啡美学化的代表以三大为主:知识分子、树墩城和反文化,也成了欧美咖啡迷耳熟能详的人气咖啡馆。韩怀宗先生给出了第三波浪潮的六大进化元素:重视地域之味、避重焙就浅焙、重视低污染处理法、滤泡黑咖啡是主流、产地直送烘焙厂、科学诠释咖啡美学。具体的六大元素的阐释各位看官可以去看《精品咖啡学》,我就不做过多解释。就个人而言,如果拿红酒做类比,红酒有红酒文化,未来咖啡的发展也有咖啡文化,注重产地、年份、庄园、萃取手法,烘焙手法等等的一系列的细节,还原出咖啡本身的醇香和韵味,而非被各种添加剂掩盖自身的味道。

第三波浪潮却是没有什么自己的故事好讲,毕竟我们在第二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机会的话,却是一定要去体验一下知识分子、树墩城和反文化的。

ps:本人第一次写,有点方~,算是对自己学习的一个小结,后续会陆续更新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及个人的一些理解和看法,各位看官有什么不满意的可以直接在评论点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咖啡杂谈(一):三次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