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葬礼
——大婆的葬礼
图文/石丰
正月十五那天,听到老家大婆去世的消息,让我震惊!春节前,大婆推着轮椅,来到我家,和我母亲聊天一个多小时,精神和气色非常不错。
据乡亲们讲,大婆去世前一天下午,她和左邻右舍们还在“掀花花”(一种窄长的民间纸牌),而且牌运和手气非常好,大婆自然开心高兴。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大婆于当天晚上因患急病,坚持到第二天中午,医治无效而逝世。
大婆是老家受人尊敬的大善人,她一生信仰佛教,敬畏菩萨,与人为善,坚强乐观。因老伴我大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去世,她独自一人将儿女六人拉扯成人,非常不易。
大婆也是我母亲的好善友,好同乡,两人祖籍河南,经历过共同的苦难岁月和艰难时光。所以,大婆去世的消息暂时没有告诉感冒中的母亲,怕她难过,待后再说。
几十年来,大婆和我母亲以及老家其他善友,相互支持,亲力亲为,操办佛事,为老家的风调雨顺,福禄寿喜,和乡亲们的平平安安,以及年轻学子的金榜题名而烧香磕头,祈福诵经,普渡众生。
由于大婆生前,时常来我家和我母亲爱拉家常,我也喜欢和大婆聊天说话,记得大婆说:行善积德,吃亏让人,多做好事,是福气。
大婆今年高寿88岁,这样的年龄,在陕西关中老家去世,被老乡们称为——“喜丧”。
以下图文为大婆举行葬礼的情景!(石丰)
1/秦地关中老家的丧葬文化和各项葬礼仪式,隆重热烈,且极具地方特色,以示对亡人的敬重和祭奠。
2/早晨天亮不久,三遍“起丧鼓”过后,大婆的葬礼即刻正式开始。因早上给年迈的父母做饭,耽误了出丧时部分仪式的摄影记录。
3/起丧鼓过后,乡亲们肩扛铁锨,随着参加葬礼的人群,向大婆的墓地走去。
4/发小西峰同学说:我帮你拿锨,你好好拍照!
5/乐队在前,人和丧车位居中间,乡亲们随后。
6/唢呐吹手,洋鼓洋号;中西结合,完美无缺。
7/发小广社同学,回应旁边开玩笑的老乡说:车没油了,夹的唢呐执的啥事!
8/喂,你说啥,你大声说,喂喂,我听不清,我现在正忙着呢,过会儿我给你打过去。
9/开慢些,让丧车队跟上。
10/孝子们按照辈分和大小排行,以此而行,拉着孝布,走在丧车前面。
11/兄弟军超一行,驱车千里,去江苏扬州参加完妹妹的婚礼后,即刻赶回参加大婆的葬礼。
12/逆光中的葬礼队伍,让我浮想联翩,说是心情沉重,似乎表达不太准确。
13/今年87岁的父亲说:人生南柯一大梦,魂归西天万事休。
14/今年86岁的母亲回答说:老汉说得真好。
15/所谓镜头语言,就是让画面元素与构成本身说话。因此,多个角度看葬礼队伍,视野摄及的范畴和表达,比较丰富和开阔。
16/听发小说,由老家三村老年人组成的锣鼓队,有几个老汉我不认识。
17/重达几公斤的铜家伙,被老汉玩得风生水起,轻松自如。
18/年过七旬的高三爷,不但是老家村里有名的大个子,而且也是当仁不让的一号打鼓手。
19/他老当益壮,威风不减当年,鼓点的节奏和力量把控得自由自在。
20/锣鼓队的总指挥,表情严肃,满脸认真,动态录像比静态图片更精彩。
21/老汉的锣,不失节奏,激情四射,敲打出满路的秦风秦韵。
22/锋兄弟骑着电摩,参加大婆的葬礼。对兄弟逢年过节,总要探望我父母,表示衷心感谢。
23/东隔壁我发小同学,表情凝重,非常难过。
24/丧车的样式和色彩,链接儿时的印象中,一直如此。
25/参加葬礼的亲戚朋友。
26/村东墓地,锣鼓喧天,唢呐声声。朝阳,似乎有气无力地沉浸在一片悲仓之中。
27/年轻人身强力壮,是下葬棺材的主力军。
28/近几年,但凡老家有人去世,只要得知消息的乡亲们,总是及时赶回,参加葬礼,表达自己的一片心意。这种优良的村风,让我感动,让我学习。
29/团结一致,协调统一。
30/春节时,才知道发小我叔还有一个属相老鼠的宝贝女儿。
31/棺材下葬,是个力气活,也是一个技术活。
32/棺材落地后,孝子们再将棺材放置进墓穴,在老家称作“黑堂”。
33/围观和帮忙的乡亲们。
34/给图片中间发小我哥特照一张。他是远近闻名的“一把刀”,砖活做得数一数二。
35/上下配合,随叫随到。
36/不要着急,把棺材摆正。
37/向右,向右,太偏左了。
38/继续。
39/棺材入墓时,常用这种背靠背,脚蹬脚的好办法。
40/棺材放置墓穴停当后,开始用水泥砖头封固墓门。
41/注意,注意安全,砖头下来了。
42/棺材下葬以后,乐队的各式乐器轮番上阵,开始演奏。
43/图为一种叫做“咪咪”的乐器,发声婉转,简单凄厉,音调较高。老乐手目中无人,全情投入,吹出一片伤感的悲情。
44/板胡手密切配合,专心致志,管它烟灰有多长。那独具特色的乐感和乐调,直钻入人的耳鼓。
45/葬礼,在进行中。
46/葬礼,在继续进行中。
47/三天春雨过后,小麦吃饱喝足,开始茁壮成长。
48/平时,老家的发小们各奔东西,各忙自己的事情,难得见面或者合影一次。
49/微信,作为社交工具和立体化及现代化名片,已经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50/机会难得,操练一把由工厂生产的弹弓,体味一下儿时的记忆。那时,非常羡慕发小“一石两鸟”的高超本领。
51/乐队演奏继续,有队友为队友留下工作靓照,记录精彩时刻。
52/在乐器中,贝斯最抢镜头,音色,低沉悲催,有重金属之感。
53/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54/巾帼不让须眉,妇女能吹半边天。
55/乐队无闲人,个个都有拿手绝活。因此,南郭先生在此无立足之地。
56/洋鼓手,在我看来,是个力气活,特别是鼓点密集,节奏加快,高潮迭起的劲爆时刻,非年轻人莫属。
57/长号,拉出一派仰视的气势和构图。拉杆所具备的材质美或直线美,在于我们的发现和体验。
58/我对贝斯情有独钟,却突然忘记它的名称,即刻微信咨询美女鼓手。贝斯造型精彩绝伦,堪称一件伟大的设计作品。
59/关中老家的乡村乐队,由志同道合和性情相投者组成,是老家丧葬文化和葬礼仪式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60/从美女鼓手的微信朋友圈看到,她和乐队一行顶风冒雪,步行赶路的情景时,深感72行民众生活的不易,也是我们万物一体,相得益彰的共同镜像。
61/所有的行业都是知行合一,干出来的。
62/但是,受人鼓掌的民间乐队,一定是吹出来的。
63/一个优秀的摄影师,是生活忠实的记录者、见证者、发掘者、参与者和改变者。
64/每一个珍贵精妙的镜头,都是发现、甄别、定格的系统反应,是长期综合实践的结果,即所谓视觉上的连锁“功夫”。
65/葬礼现场之一。
66/葬礼现场之二。
67/叔是老家有名的汽车修理师,也是老家多才多艺的主持人,长期积累了丰富的主持经验,由他主持的葬礼,已经成为老家丧葬文化和仪程的经典模式。
68/葬礼现场之三。
69/葬礼现场之四。
60/孝子我叔的一声悲哭和与娘永别,让我的泪水充满眼眶。
61/葬礼现场之五。
62/与时俱进,观念更新。近几年,挖掘机也派上用场,节省了不少时间和人力。
63//主要土工量,由挖掘机完成后,再由参加葬礼的老乡们用铁锨修整一下。
64/图为我的发小兄弟,已是一名技术优秀,安全行驶N万公里的长途货运老司机。
65/坟荧成型后,葬礼进入收尾阶段。
66/焚烧各种花圈和纸杂。
67/孝子们手举花圈,准备焚烧。
68/这幅图片,让我联想到二战时期一张有关美军取胜的著名照片,摄影爱好者,应该知晓。
69/老家我叔将其中一个花圈插进坟荧土中。
70/乐队,继续演奏。
71/坚持到葬礼结束。
72/发小兄弟将花圈顶头,用绳子将砖头捆绑压实,以防被风吹翻。平时,和兄弟交流甚多,彼此学习,他见多识广,视野开阔,具有极强的思考力和洞察力。
73/葬礼已经结束,乡亲们大多已经收工。
74/抬鼓上车,准备回家吃饭。
75/鼓,是一种有肚量的乐器,尺寸越大,越有气势,音域越加宽广,使敲击者也尽显威武豪情。
76/村东墓地,被幽默风趣的老乡称为“第四生产队”。我的祖父已经离开我们36年,他的音容笑貌永驻我的心间。
77/早春二月的迎春花,年复一年,灿烂依旧,拉开四季的序幕。10年前,我的中篇纪实散文《祖父》,记事散文《祖父的菜园》和《拧草盆》三篇文章,以表达我对祖父的深切怀念。
78/善,因爱而生,因爱而起。但生老病死,也是人生常态。
79/善,是一种修行,一种境界,一种力量,一种爱人爱己的慈悲和智慧。
80/善,更是老家大婆一生的写照。她老人家用坚强,慈悲,乐观,注解和诠释了爱善的因果和能量,也让儿孙们永远追思和怀念。(石丰)
后记:有关老家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和风土人情,都是我关注的对象和思考的契机,似乎成为一种职业习惯。十几年来,为此拍了大量的图片,几个硬盘装满了老家的历史变迁和沧桑故事。无论用于绘画创作或者生活素材的积累,为老家或后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参考资料,以寄托我个人对梦想出发之地——老家的无限热爱和眷顾。
其中部分摄影作品或图文故事,被《中国摄影》《人民摄影》《国际在线》《人民网》《新华网》等专业杂志刊登或网站大量转载。
【石丰简介】陕西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时代人物》杂志社主笔,独立艺术家,自由撰稿人,资深设计师。2018年荣登《时代人物》封面首刊报道。67年生于陕西,现居西安;自幼习画,年少时即有作品发表于杂志和报端。曾从事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相关设计工作,艺术跨界和艺术门类涉猎广泛,现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秉持魔幻解构主义和几何主义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和绘画理念,以艺术的方式和角度,揭示人性本质,消解事物表象,解构现实生活,做有灵魂和有信仰的艺术。
《时代人物》是中国第一本与美国【时代】周刊具有天然姻缘的大型时政综合类期刊。坚持以“全球视野、中国高度”为标杆,团结全球学界、文化界、思想精英,深入时代的各个方面,梳理海量信息,用朴实、深刻的表述为您提供最具价值的思想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