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宗罪》

七宗罪 Se7en (1995)

把这部影片加入到你的IE收藏夹里

导 演:

大卫·芬奇 David Fincher

主 演:

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凯文·斯帕西 Kevin Spacey 格温妮丝·帕特洛 Gwyneth Paltrow 李·艾尔米 R. Lee Ermey Andrew Kevin Walker Daniel Zacapa 约翰·卡斯尼 John Cassini

上 映:

0000年00月00日

地 区:

美国

对 白:

英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DTS Dolby Digital

时 长:

127 分钟

类 型:

惊秫 剧情 神秘 犯罪

分 级:

阿根廷:16 澳大利亚:R 比利时:KNT 智利:18 丹麦:16 芬兰:K-16 法国:-12 德国:16 香港:IIB 冰岛:16 爱尔兰:18 意大利:VM14 挪威:18 葡萄牙:M/16 新加坡:PG 韩国:18 西班牙:18 瑞典:15 英国:18 美国:R
预告片 海报 精品文章 制作发行公司
剧情简介:
  如果你还未看过《七宗罪》,那你请别问任何人本片的故事大纲,因为好奇是《七》片最主要的成功元素之一。导演大卫.芬查不但打破好莱坞传统类型电影的框框,还不断把惊喜带给观众,使这部看似是警匪惊吓片的电影比任何同类制作如《沉默的羔羊》等还要出色和震憾。不过,如果你已看过《七》片,那你便可再在本影碟上留心故事以外的不少东西。
  首先,单是三位主角的演绎已叫人叹为观止,布拉德 皮特也得以证明自己并非徒具外表的靓仔小生。另一方面,片中的美术指导与摄影技巧也是同样的严谨细致,令气氛更加深沉诡秘,如那不停下雨的城市,灰暗的室内灯光与强烈的光影对比等,处处尽显导演的功力所在。大卫.芬查对气氛与场面后掌握完美并能尽情发挥,在强烈的个人风格背后,创作出比《2020》更具末世感觉的现代城市,足以令观众不寒而栗。
  天主教明言七宗罪:「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愤怒」。沙摩塞是承办凶杀案的资深员警,即将退休,而米尔斯是新手,一付兴致高昂,自愿请调至这一分局。星期一上午,一件凶杀案发生,凶手在冰箱后写著「暴食」,星期二,是一位律师,现场写著「贪婪」,一天一个,依七宗罪而死。面对此案,沙摩塞心中有诸多挣札,住在这城市已久的他,早已习惯,冷眼看事情,本想不接此案,几经考虑又留下来帮米尔斯,米尔斯血气方刚,冲动易怒,故弄玄虚的凶手因而选上他做为七宗罪的最后一人-「愤怒」。强竟杀了米的妻子崔西来激怒他。让自己成为「嫉妒」,米尔斯成为「愤怒」,强也赢得了这场游戏。沙可以退休了,但看著囚车中的米尔斯,究竟是社会始终如此不堪,或者天真单纯也是一种罪 。

相关文章:


预告片/片断:

本片暂时还没有预告片和片断

相关海报:


演员表:

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 Detective Lt. William Somerset
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 Detective David Mills
凯文·斯帕西 Kevin Spacey .... John Doe
格温妮丝·帕特洛 Gwyneth Paltrow .... Tracy Mills
李·艾尔米 R. Lee Ermey .... Police Captain
Andrew Kevin Walker .... Dead Man
Daniel Zacapa .... Detective Taylor
约翰·卡斯尼 John Cassini .... Officer Davis
Bob Mack .... Gluttony Victim
Peter Crombie .... Dr. O'Neill
Reg E. Cathey .... Coroner
George Christy .... Workman
Endre Hules .... Cab Driver
Hawthorne James .... George, Library Night Guard
William Davidson .... Library Guard
Bob Collins .... Library Guard
Jimmy Dale Hartsell .... Library Janitor
理查德·朗德利 Richard Roundtree .... Dist. Atty. Martin Talbot
Charline Su .... TV News Reporter
Dominique Jennings .... TV News Reporter
Allan Kolman .... Forensic Man
Beverly Burke .... TV Anchor Woman
Gene Borkan .... Eli Gould (Sin of Greed)
Julie Araskog .... Mrs. Gould
Mario Di Donato .... Fingerprint Forensic Man
  


制作公司:

新线影业 New Line Cinema [us]

发行公司:
Alliance Atlantis Communications [ca]
Asso Film
Cecchi Gori Group [it]
Constantin Film [de]
Criterion Collection [us]
Edifilmes [pt]
Gativideo [ar]
International Video Entertainment (IVE) [us]
Líder Films S.A. [es]
Líder Films S.A. [es]
Metropolitan Filmexport [fr]
新线影业 New Line Cinema [us]
VCL Communications GmbH [de]

 

《搏击会》和《七宗罪》——大卫·芬奇的电影

作者:不详 来源:DVD新天地

大卫·芬奇是一位不落俗套与常规电影语言分道扬镳的导演。对于拍摄电影,他说:"……我想把人用你未必愿意的方式卷入到我的电影中去。我想嘲弄人们在电影院灯光变暗而20世纪福克斯的标志出现时心中带有的期望。观众们总在期望什么--我的兴趣就是对它进行嘲弄。这才是真正的兴趣所在。"
  无论在电影关注的内容还是在影像风格及电影本身情节的发展上,大卫·芬奇的电影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人性与社会的黑暗之处,影像风格则是强有力和震动人心的。
  在大卫·芬奇迄今为止拍摄的4部电影中,除了有苦难言的处女作《异形》第三集(Alien3,1992)外,其他几部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射了美国的社会现实。芬奇的电影世界都触及了美国这个国家中人们那些表现安逸舒适的生活中极其脆弱的核心,表象后面的黑暗、焦虑、罪恶,人们被恐惧和虚无所包裹着。
  1997年的《心理游戏》(The Game)是一部不成功的影片,剧本漏洞太多。而《七宗罪》(1995)和《搏击会》(Fight Club,1999)是芬奇两部影响最大的片子,它们不断引起人们的争议。《七宗罪》与《搏击会》中对社会不满的宣泄方法都是极端的。《七宗罪》中的杀手意在用杀戮进行道德惩戒。而《搏击会》中人物的思想更倾向于无政府主义。显然不少观众还没有做好准备,去接受他的电影表达方式。然而他的电影影像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非线性的结构与情节并非是为了哗众取宠和寻求刺激,他在使人们受到震动和冲击后,还迫使他们去思考。
《七宗罪》
  自不成功的处女作《异形3》之后,芬奇终于凭《七宗罪》一片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同时,他也开始着手建立一种探讨人生黑暗的电影语言。在《七宗罪》中,芬奇的影像风格和叙事结构虽然还没有像《搏击会》那样极度鲜明和个人化,但是已经带有明显而独特的气息了。片头出现的场景是杀手正在去除自己的指纹,各种各样的工具,打开的书页、照片、刀片,伴随着黑暗压抑的音乐和痉挛的字幕,使人感到全片扑面而来的的毛骨悚然的黑暗气氛。一开始就有种不祥的感觉。
  在一个终日阴雨的不知名的城市,杀手开始了以基督教中七宗罪为纲领的为期七天的恐怖的谋杀行动。杀手徘徊在城市里,搜寻那些在他的眼中犯有这些罪过的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符合他的要求。这是一个隐藏在城市不知名角落中的阴暗、疯狂扭曲的心灵。他精心策划这次"布道"行动,按七宗罪的顺序在七天内一一实行惩戒。我们看到了一个既冷静又彻底疯狂、智力惊人又愤怒的杀手,内心充满了对人类的仇恨和诅咒。他的行动有强大的理由,但似乎又不合逻辑、疯狂偏执。
  这位杀手与众不同的是,每次作案后他都会在现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留下自己的痕迹,将他认为自己所杀之人犯的罪行写在现场中间,他似乎有意在和警方进行智力较量,而他为了达到他布道和"警世"的初衷,也需要让这些恐怖的屠杀被人们知道。杀手实施的计划严格按照七宗罪的顺序进行,并且其中每一件之间都有关联。他受过同等教育,对但丁、弥尔顿和乔叟有大量研究,从他们的著作中寻找自己犯罪的灵感和理则,而这种理则在扭曲的头脑中产生后,是强大、偏执又使人不寒而栗的。
     杀手在一个星期里,用他的邪恶的影子把人们笼罩在那象征性的连绵阴雨中。到了星期日早上,天空突然放晴了,阳光灿烂地照耀着这个不知名的城市,似乎这令人压抑的罪恶将要结束了。"道路漫长而曲折,地狱一出即光明",杀手在进行残忍的布道之初,曾经在墙上留下弥尔顿的《失乐园》中的这两名诗。这句话用在这里,意味深长而又极为恶毒地与现实形成了强烈对比。当人们经历了六天内杀手五件罪行投下的罪恶与黑暗,似乎开始重又看到光明的时候,杀手认为的光明是邪恶、扭曲、自以为是的光明,以死亡和毁灭为代价,最后在殉道的妄想中满足了。
     《七宗罪》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芬奇无意用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追逐场景来达到使人恐怖的效果。他并非对杀戮场面进行简单的电影图解,而意在揭示这种杀戮后后面的东西。这部电影塑了与以往电影中截然不同的一类杀手。《七宗罪》中的杀手杀人并非是因为嗜血,而是有着强大的理论信条加上妄念来实施他自以为的通过"审判"和布道来拯救的目的。这才是最可怕的。这个杀手也许平时连一只鸡也杀,但是他找到了依据来实施对人的毛骨悚然的谋杀。这种恐怖并非是亲眼看到某种可怕场面时感官的自然反应,而是心理上的恐怖。这使得《七宗罪》这部看起来像是侦探片或类型化恐怖片的电影脱离了这些窠臼,而与美国社会现实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联系。
      一个不正常的社会是产生这样的杀手的。现实生活中美国持续不断发生的连环变态杀手事件也在电影中不断有所反映和体现。然而,现实中以完全相同的手段进行残害的杀手虽然还没有发现,但却有很多在精神气质和思想观念上和他十分接近的人,让我们想想世界各地近年来出现的邪教组织和连环杀手:太阳圣殿教、奥姆真理教、吉姆·琼斯、邮包连环杀手大卫·卡钦斯基……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场。
      《七宗罪》使人们接触的是最黑暗的人性的一面,尽管它是虚构的,可是它的气息已经进入了现实的思绪和情感之中。正像片中老侦探说:"如果我们抓住了John Doe (杀手),而他本人就是魔鬼和撒旦的话,那也许是我们所期望的。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个人……"有什么能比一个人做魔鬼的行径更为恐怖的吗?但更为恐怖的是,杀手的动机是以宗教为名义的。在杀手的彻底疯狂里似乎还有某种理智,这是最恐怖的事情。这部电影并非是关于杀戮,并非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干出魔鬼般的行径的,而是关于那种杀戮的动机,以及这个动机的由来和它后面的东西。
《搏击会》
      搏击会》隐喻了社会边缘青年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当代搏击结束时,什么也没有解决,不过一切都无所谓,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感到自己被拯救。"电影中的几个主要角色都是在痛苦和接近死亡中寻找自己的存在。
       城市白领Jack能够感到,他所做的工作,他自己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们不过是现代社会中消费的一环。他们更关心物质而不是人。在这种空洞的存在中,人能选择的只是将这种生活的空洞和虚无加以点缀,用更好的物质享受让它看起来似乎很美妙,用物质享受对它给人造成的伤害进行补偿。内容空洞虚无的生活使人麻木,这种麻木让人感到他对世界的感知和反应能力在逐渐退化和失去,他对自己存在的感知也开始模糊和不真实。一切都源于焦虑。焦虑来自于生活的不真实感。生活的不真实感则是这样的症状:你感到生活中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以正常的秩序进行着;然而你却又感到(而且是极其顽固的感觉),在这些正常的景象下,一切都有问题,但你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因此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世界对你来说是遥远的。
       为了找到情感的释放和精神上的安慰,Jack去参加各种能够想象到的绝症的安慰互助组织,一开始他竟然成功了。他在感受他人的痛苦和绝望中,在与濒死之人的接触中,释放了自己的恐惧和焦虑。这种存在感是确实的,因为他人的痛苦比自己的更实在、更强大,他自己的痛苦不值一提了,他得到了某种安慰和解脱。"……黑暗,沉默而完整。我找到了自由。抛开一切希望就是自由。"他又能安眠了。最初Jack混进的是一个睾丸癌幸存者帮助会。这也许并非巧合,而是暗示了在一种空虚的被阉割过的消费主义文化中人的恐惧。
       无能为力,无法改变现状,是一种癌症,是现代生活中的癌症。面对现实时的虚弱感是致命的。无能为力,使人感觉自己的生命是空虚,同时他也看到他这一代没有哪个人的这种境遇比他更了些。这是一种普遍的虚无,其中蕴藏着深深的绝望。虚无使人痛苦,使人希望借各种方式找回存在的真实感。对于痛苦,人们的选择有几种:一是结束这种痛苦,即自杀;二是逐渐缓解或减轻这种痛苦,比如积极努力,自我改善,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我们的角色显然放弃了第一种方式。对第二种努力,他们是不屑的,而且蔑视这样的努力,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改进。而搏击会的成员选择了第三种方式,这种方式的哲学就是:如果不能结束或缓解这种痛苦,那就让它来得更猛烈、更极端、更直接一些,将精神上的痛苦转为肉体上的直接痛苦转为肉体上的直接的痛苦,将痛苦承受的中心,由大脑和精神转移向肉体。
       在搏击会的初期阶段,暴力还不是毁灭性力量,如果说它毁灭了什么的话,就是在打斗的时候毁灭了每个人那种虚无缥缈的不真实感,毁灭了虚无带来的痛苦,代之以肉体痛苦的快感。将肉体痛苦作为集体痛法的工具和手段,试图将自己从"现代生活的枷锁下"解放出来。这些博击会的成员们此时有些像集体修炼的苦行僧,通过一次次肉体的痛苦修行,使他们对肉体痛苦的信仰更加坚定。搏击会的早期是具有宗教气氛的。
      搏击会更像一个医院,而暴力是药,搏击是精神疗法。更确切地说,暴力是兴奋剂,它与吸毒的作用是一样的。它们都是用幻觉和模拟的体验使人逃避现实。这种相互分亨并且上了瘾的暴力,终将蜕变扭曲。上瘾就意味着被自己之外的东西、被自己的欲望和要求所控制,成为它们的奴隶,就意味着生活的自主权被阉割。现代人的精神悲剧就是,当他们自我搏斗、脱离了一种精神上的奴役的时候,时常不知不觉又进入了另一种奴役,他们期待一种精神毒品使他们脱离自身的麻痹,不幸的是,这种精神毒品使他们更加麻痹了。
      逐渐,暴力与痛苦非但没有得到排解和消除,反而开始失控了。Tyler站在搏击会里面,走来走去,用精神领袖的口吻对大家说:"在搏击会里,我看到了有史以来最强壮最优秀的人,我看到了潜力,但是它们被浪费。该死的,整整一代人都在当加油工、招待员或者白领奴隶。广告让我们追求汽车和时尚,让我们做自己憎恨的工作,好让自己有钱去买那些不需要的狗屎。我们是被历史抛弃的一代,没有目标也没有位置,没有伟大的战争(指美国内战),也没有经济大萧条。我们的伟大战争就是精神上的战争,我们的生活就是经大萧条。人小就看电视,幻想有一天能成为百万富翁、影帝或是摇滚乐明星。但是我们不会这样做了,我们正在慢慢明白真相。我们真***被激怒了……"
      这真是极富煽动性的语言。现在,过多积聚的暴力已经要向外寻求出口了,因为仅仅是肉体的痛苦也已经无法替代难以改变世界和现实、难以抗拒虚无的精神痛苦了。在平日空虚下掩藏的愤怒已经不可掩藏了,已经无法通过搏击来缓解、遗忘和消除了。现在,精神上的"伟大战争"已经结束,实际上,真实的、对外的战争已经要开始了。无政府主义这时已经滑向极端主义和法西期主义。搏击会由最初名副其实的"搏击会"发展为"大破坏行动"。一个军事邪教组织诞生了,Tyler就是上帝。我们能在搏击会中看到美国近年以来无数邪教组织的影子。
     Tyler在不断鼓吹他的思想和哲学。在他看来,抛弃一切幻觉,接近痛苦甚至毁灭与死亡的过程是获得自由的途径。Tyler开始是一名反物质主义、反消费主义的无政府主义的英雄式人物,而他最终的行动和哲学不但指向反社会,而且指向了反人类。有时这使人想起了许多恐怖或极端组织的早期,其领袖人物都是带有激进思想的,但最终,他们却往往由激进发展到了极端主义或恐怖主义。搏击会的历史似乎就向人们展示了这个过程。
     搏击会和它发生的一切,只是Jack现实中自己没有察觉的噩梦。影片其实一直暗示Jack有一个分裂的自我,大多数时候,他只是自己的一部分。影片中Jack的画外音一直在以这样的方式说?quot;我是Jack的报复方式……我是Jack的浪费的生命……我是Jack被拒绝的感觉……我是Jack的破碎的心……"他已经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完整感知和支配权,他被自己潜意识中的幽灵Tyler控制了。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冲突使人容易成为双得人格。Tyler是由Jack潜意识中欲望产生的。
     在四处寻找Tyler的过程中(可以说这是Jack的精神之旅),Jack难以置信地发现,那些以为是Tyler所做的事情全部都是他自己做的,Tyler和他是一个人。他丧失了分辨梦境与现实的能力。当Jack最终意识到他和Tyler和他是一个人的时候,观众们也才从前面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幻觉中苏醒。人的眼睛失神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件事物的两个影子。如果把Jack最初的搏击会中的搏击认为是释放痛苦的空虚,那么他现在更多地是在自己的灵魂里搏击了。
     Tyler击败了他,将他带到楼顶。他一切试图阻止灾难发生的努力看来都将是徒劳的。最终他消灭了Tyler,但是噩梦造成的后果却仍旧发生在现实之中……影片的结尾似乎是一种自我救赎的努力,然而一切为时已晚。这似乎是一个对现代人找寻却最终失控和无能为力的尴尬处境的隐喻。
     搏击会成员的行为与法西斯当年的所作所为某些地方惊人地相像。比如搏击会成员用美容院做人体抽脂手术后废弃的人体脂肪做肥皂的情节,使人想到二战期间法西斯的所作所为。在描写纳粹暴行的《大屠杀》一书中,也有纳粹将犹太人的尸体提炼做成便宜的肥皂的记载。某些评论家认为《搏击会》甚至是在宣扬法西斯主义,这显然是完全错误的。 在与《搏击会》公映的差不多同一时间里,发生了震惊全美的Columbine中学杀人惨剧,凶手是在校的两个十几岁男孩,他们没有任何理由地在校园里开枪打死了十几名学生和教师。《搏击会》公映后,又发生了一起青少年模仿影片中的场面进行搏击而严重受伤的事件。但《搏击会》这部电影本身向人们争辩的正是:并非是某些电影向青年人灌输了暴力思想,而是美国的社会体制与价值观念造成的。《搏击会》揭示的是,现代社会如何制造了电影中出现的那种暴力环境。在结尾,Jack抛弃了把暴力作为向世界表达自己不满的做法。
   对于人们说《搏击会》是不负责任的电影,出演Jack的Edward Norton的话可能最好地说明了问题--"艺术从来都在反映社会。艺术并不发明暴力,也不启发暴力。这部电影审视了暴力和沮丧产生的根源,它们竟会使人们去寻找如此极端的解决方式。这正是我们的文化应该反省的。假如一种文化不能反省自身的暴力,那才是最危险的。"

 

人性的堕落--《七宗罪》

作者:johnfeng

对David Fincher的这部影片早就仰慕已久,惭愧的是直到上周才第一次欣赏到,拿的是DNA金线磨码片基,一区新线白金版复合直灌,读碟流畅,这就够了,嚯嚯。

演员阵容:
Morgan Freeman ... ......Detective Lt. William Somerset
Brad Pitt ... .................Detective David Mills
Kevin Spacey ... ...........John Doe
Gwyneth Paltrow .........Tracy Mills

“Seven”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到十六世纪后,基督教用撒旦的七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七种罪恶(七宗罪,the seven deadly sins):傲慢 (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暴食(Gluttony),以及淫欲(Lust)。

导演David Fincher显然不是要拍一部讨论宗教意义的影片,他只是想凭借七宗罪来描绘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下日渐沉沦的人性。

本片的第一男主角Lt. William Somerset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资深警官,给人的印象:彬彬有礼、心思缜密、沉着冷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犯罪克星,然而由于在物欲横流的城市里生活的太久,见到太多的冷漠无情和城市的阴暗面,他的心已死,犯罪案件已经根本无法激发他的正义感。

恰恰在这个时候,可爱的David Mills出现了,跟William形成强烈的反差,David容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脾气暴躁,在他身上William似乎看到了以前的自己,渐渐地被David的活力所感染,而David由于缺乏办案经验,深感困顿,不得不需要William的协助。

David的妻子Tracy是一个漂亮的可人儿,她充当了David和William的粘合剂,邀请William到家里吃晚饭,从而发现了他们所住的房子每隔几分钟就要颤抖一阵,这样的笑料既显示了David天真率直的一面,也表明了David和William从此开始齐心协力合作办案。

看到John Doe的出现,脑子里突然蹦出《The Silence of the Lambs》里食人医生Hannibal Lecter的形象,相同的锐利眼神,相同的沉稳冷静,相同的睿智机敏,令人不寒而栗,John有机会杀死David,但他没有这么做,他为了完美结束自己的传道,利用Tracy的死把David送进了监狱。

他们所在的是一个整天下雨的不知名城市,影片的阴暗基调由此定格下来。凶手John Doe是个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对这个城市的社会黑暗面极为不满,自认是上帝的传道者,对世人进行惩罚。Tracy自从搬到这个城市以后,开始变得忧郁,在这里她没有朋友,没有亲人,丈夫David由于公务繁忙,很少有空陪她,一旦怀孕,只好向William求助,William告诉她:在这里,如果遇到强奸,不能喊“救命”,应该喊“救火”,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个人看来,John Doe完全是个极端的宗教恐怖分子,也是这个物质世界的牺牲品。影片最后,William引用了海明威的一段话: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为它奋斗;而我只同意后半句。

而《七宗罪》给我的感觉是:

我们离物质的天国越近
也就离人性的地狱越近 

我看《se7en》

作者:tom hou


    刚学习语文不久,好象就接触了侧面描写。此后,我写了一篇关于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文,文中比较成功地从侧面描写了解放军叔叔的奉献精神,感情又真挚可爱,终以此得到老师的青睐,获得了在家长会上“露脸”的殊荣。如以现在的眼光看,那篇小文是稚嫩的,但却是我成长经历中的重要一步。时光流转,多年以后的今天,确切的时间是1995年,一部叫《se7en》的电影触动了世界,同样是成功地侧面描写了变态杀手的“奉献思想”,导演以高明的表现技巧创造了黑暗的社会,并以此赢得了观众的青睐,也促我写成了这篇观感。关于以上文字,我想说的是:除视听享受外,电影也是讲求叙事及写人技巧的艺术。起码《se7en》成功的例子很恰当地论证了这个观点,另外,还有一个本文作者关于非电影写人叙事的成功经历可为注脚。
    《se7en》是一部黑色的电影,不光是画面黑,主题也够“黑”。在残忍行为的表象背后,是变态人的思想和美国社会的黑暗面。关于变态和社会黑暗,都不是新鲜话题,在《沉默的羔羊》(片型及内容相近,最具可比性)和《杀手莱昂》(对冷漠社会的控诉可谓入木三分)中都有精彩的诠释,但这次又有了新的“增长点”。
    比较起来,变态人的塑造可能更难处理一点,毕竟霍普金斯饰演的食人教授太出色了,超越的难度很大,如果找不到合适人选,采用曲线救国般的侧面描写不失为聪明的做法,出来的效果也证明了此处决策的“英明”。令人称道的还有:约翰这个人物的背景也不差,不仅受过高等教育,头脑聪慧(智商上与食人教授有一拼,起码也是个高档次的“精英分子”---标准的小资,看来小姿也不总是那么体面见人),而且还具备了难得的哲学思想,他关于宗教(天主教)“七罪”的过分执著,并不是空穴来风,现实社会也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干净”。其实,对这个人物塑造的原则是:越复杂,越高明,再能有点思想深度为上策。如简单成“过街老鼠”,此片的命运可就逆转成“人人喊打”的局面了。我想:好莱坞在此类角色上的探索是不会停止的,没准哪天又会出现过激的行为艺术家,拭目以待吧。
    还记得:多年前,那场关于人性本为什么的辩论。最终的结果是:人性本恶。当时我还小,象“大观园里的刘姥姥”,仅流连于青年才俊们唇枪舌剑般的奇技淫巧,未曾领悟其中真意。现在,回头再看这个问题,我倒觉得:输赢是次要,重要的是如何正视社会的疾瘤!《se7en》对人性疾瘤地揭露是如下7种:“暴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愤怒”,充满了宗教气息和道德审判的味道。上诉种种其实并不见得有何辛辣之处,只是此片的表现手法也是“一黑到底”,几乎对每个情节甚至是场景道具的处理都在刻意营造压抑的气氛(看了花絮体会更深),服务于黑暗社会的主题。在观影的过程中,如果你觉得“心里添堵”,有想冲出牢笼的感觉,那你就“中招”了,导演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se7en》毕竟是商业片,虽然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但也不可避免的受了局限。为什么这样讲?看过花絮中删节片段的朋友更能体会到个中原因。片子里的两位主人公“树”得并不成功,老警探还好,特别是年轻的大卫,关于他家庭的描写偏少,尤其他还是备受约翰“关照”的戏眼,更应让人了解到他的幸福生活,套句流行的“周式俚语”:让人妒忌,给个理由先。此处的错漏,令人遗憾。而导演自认是出于商业考虑的情节---枪战一段,除了让布拉德.皮特有了作秀的机会外,对故事而言也未见实质作用,但如果把这段时间挤给塑造主要人物,岂不是更有价值。让布拉德.皮特与葛温妮丝.帕特洛搞点煽情才是更符合剧情的商业考虑。
    此片的另一个遗憾就是选角,不是摩根.弗里曼,而是布拉德.皮特。如果用他是出于商业考虑,倒还有情可圆。但要真如导演大卫芬奇所说的那样,此君是最佳人选,可真要质疑其眼光高明与否了,当然,也可能是恭维之言。特别是:与摩根.弗里曼演对手戏时,他仍是那样的自我。这里我不想多费唇舌,因为,珠玉在前。在《沉默的羔羊》中,朱迪.福斯特与安东尼.霍普金斯珠联壁合地演绎,可以让欣赏过的人立见高下之别。
    罗嗦了这么多,可见我对此片的喜爱。对《se7en》我的总体评价是:这是一部很有思想的商业佳作。
                                        2003年2月19日于家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Film,Cher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