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的群众文化(简庐日记20180206)

二十多年前的群众文化(简庐日记20180206)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今天最大的新闻,是饶宗颐先生离世。澎湃新闻客户端标题是,2018年2月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去世,享年101岁。饶宗颐先生的去世标志着一个学术时代的结束。

饶宗颐,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 ,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现当代国学家先后有钱锺书、季羡林与之并称,称“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

网上看到上海大学出版社的“珍本南社旧籍丛刊”第一辑,九种十七册,孔网只有一家店整套出售,一千五百多元。南社书店未进货。询问南社纪念馆工作人员,她说,太贵了。都是后裔和研究人员直接和出版社联系。给了我出版社电话,发行部的范先生加了我qq,把价格表发给了我。他说,明天让负责的同事与我联系。

继续整理《南社文学》,剩余部分争取年前弄掉。

从三楼上找出一本1992年的《苏州群众文化大观》,二十六年前的书,印刷质量实在是比较差的。但内容比较丰富。介绍了各地文化馆、文化中心的情况,还有特色文化活动,以及优秀文艺作品。介绍了芦墟山歌、苏南花烛等吴江的民间艺术项目,即现在的非遗。介绍了莘塔文化中心。文中说,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乡镇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文化中心现有文艺创作、文艺演出、文学创作、书法美术等数支业余文艺队伍,文化站经常组织培养、开展活动。文学创作喜获丰收,业余作者的文学作品近年来在省市级、全国报刊发表六十余篇。

当年文化站位于新马路闹市区。内有电视录像、电子游戏、桌球、图书阅览等。有一个当时很气派的影剧院。影剧院地下室是茶室。茶室里的老板姓费,每天在一块小黑板上写天气预报,他的粉笔字写得很好看。后来,茶室改为饭店。饭店的三个老板之一,现在已是本地一家小有规模的民营企业的老板。

当时的文化站站长是陈众亮老师,曾是我高中时的历史老师。他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莘塔曾成立过一个文学社,社长是陈老师,编了一份社刊,刊名《杏花雨》,是我取的。我是编委之一。但刊物只编了一期或两期就停掉了。

乡镇合并后,莘塔没有文化中心了,后来,看电影的人少了,影剧院也拆掉了,造了商品房。

当年的莘塔,体育比较好,有篮球队、乒乓球队、象棋围棋队等多支队伍,农民篮球赛尤其突出,莘塔被誉为“篮球之乡”。八十年代,我在部队当兵,电视里看到一部纪录片,里面有家乡莘塔的几个镜头,其中有电影院的,观众从电影院里走出来,陈老师走在最前面,满面春风的样子。

陈老师退休后去了吴江,身体不是很好,几年前在吴江开会见到过。现在可能很少回莘塔了。

《苏州群众文化大观》中,有一篇“吴江文学社团”,提到社刊说,该县乡镇文学社,均由文化站组建……一般都定期编印社刊,为作者提供作品发表园地,如芦墟《芦漪》、松陵《垂虹》、平望《石榴花》、震泽《青豆》、梅堰《绿萼》、黎里《汾湖》、南麻《延陵》、铜罗《澜溪》、同里《耕乐》、莘塔《杏花雨》……

1989年,陈众亮老师受省政府表彰,获评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

如今,有些刊物早已消失了,如《杏花雨》、《绿萼》、《澜溪》等,也有很多还在。芦墟的《芦漪》改成《汾湖》,是汾湖地区唯一的地方文学刊物。

写完以上文字,似乎还想说点什么,就凑一首小诗收尾吧。

一晃悠悠数十年,青春往事已如烟。

杏花春雨江南好,飘落无声到梦边。

二十多年前的群众文化(简庐日记20180206)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二十多年前的群众文化(简庐日记20180206)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十多年前的群众文化(简庐日记2018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