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记(三)

朋友,当你坐着飞驰的列车,流连于青藏高原的美景之间,可曾想过,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基石,都是无数人顶高反,沥风雪的付出,在这里,请允许我为青藏铁路建设者们致敬,无论他们地位的高大与平庸。

2004年8月29号        阴

今天下午,其他同事都上班去了,我上夜班,在宿舍休息。

忽然,一阵嘈杂声把我惊醒,原来门被推开,站着三位藏族女人。一个年长,两个年轻,看着她们窃窃私语又亲密的样子,应该是母女关系吧。

年龄大的穿着深蓝色藏袍,戴着白色的头巾,手里提着塑料壶。两个年轻的少女,服饰鲜艳,样式却相同,头上也戴着如哈达般洁白的头巾,穿着红色有许多花纹图案的藏袍,衣服下摆有青白色的银环,上面挂着银锁,走起路来叮当作响。

年长的脸色黑红,皮肤粗糙,年轻的少女却长得挺漂亮,脸色光滑细腻,如果不是这身藏袍装束,与城市的美女也没有啥区别。

她们站在门口叽喳着说话,语速极快,我也听不懂。无奈,我只好一字一句的边打手语边问:

“姑索得波”(你好)

年长的女人说:“格拉”(师傅),“秋郭”(热水)她边说边指着桌上的热水瓶。

哦,我这才明白,她们的来意,那边年龄小一些的女孩,还躲在姐姐身后,羞涩的对着我笑。

我帮她们将水壶打满。

“卡里费,卡里费”(再见)

打着招呼离去。

西藏日记(三)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04年9月1号        晴

午饭后,眼见床下脏衣服“堆积如山”,真是“惨不忍睹”,无奈只好来到水井边,搞一场“歼灭战”。

井水太凉了,洗一会儿,就得在阳光下暖和暖壶,搓搓手。

前边做“护坡工程”的帐篷区,摇晃着走来了一个人,挑着一副水桶。但是,看着他吃力的样子,好像还有水。

“不会吧”,我有些纳闷,有从这往回挑的,没见过谁向这送水的。

诧异间,人已经蹒跚来到了井沿边。

一位老人,一位回族老人,一位花白胡须的回族老人,真是难以接受,在这海拔4800的藏北,环境如此艰苦,一位老人也会在此打工,我有些凄然。

岁月的磨难,在他的额头留下深深的痕迹,他戴着一顶有些污渍的回民一帽,帽下露出和帽子一样的白发,胡子很长,或许和他的年龄一样的长吧?

他穿着一件打着布丁的上衣和一条脏兮兮的裤子,黑色布鞋上溅满了水渍和泥土。

他艰难的登上井沿,俯下身,垂下绳子,放了水桶,双臂吃力晃了晃,桶也许满了。他伸出布满青筋和老人斑、干廋干廋的双手,鼓足力气,一下一下向上拽着桶,仿佛那不是一桶水,而是十桶水……

眼见着桶终于露出井面,在放到井沿时,却因不稳倾翻了,一桶水流之殆尽。

老人无奈的叹了口气,又提起了桶。

我从老人手里夺过了桶,在他惊讶的目光下,飞快地打了两桶水。

“谢谢,谢谢”他用浓重的甘肃方言答谢。

在和老人简短的一番对话后,我对他报以深深的同情。他来自甘肃临夏偏僻的村子,那是一个被贫穷淹没的地方,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吃了大半辈子苦,受了几辈子的穷。今年春季,和包工头磨破了嘴,才来到了安多。

望着那幅饱经风霜的面孔,看着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白发,我的眼眶渐渐湿了。

西藏日记(三)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藏日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