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脚出入的人生

深夜子时,窗外也是如此的安静。这时节总是给人独特的感受。每每生发出一种莫名的所处空间的临界之感。朱自清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关于人的个体的存在,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做出过很多的界定。三才者,天地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物质的人,精神的人……卑之无甚高论,不敢拾人牙慧却也难脱牙慧。怯怯地说一句,矛盾的个体,每日里周游在形下与形上的牢笼之中。
形下的常态下诞生了正常的社会中人,汲汲于熙熙,数数于攘攘。劳碌中求得人生价值,于是大家的叹息中更多地是累,是忙,我觉得最有文化况味的无意识词语是“心累”。说的多好,古人造字,自有玄机,不胜冒昧,私忖“累”以“系田”。一直被捆缚在田间,当然很疲劳。而“心累”又当作何理解呢?愚以为莫如一个“忙”字,古法读书自右而左,即“亡心”,自然就是丢掉了心,迷茫无依。前者的主体是身体,后者主体当归属于心智。
看来“形下”是难以安处的,而“形上”又如何呢?
形上的状态是艺术的,是玄妙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人说这个好,我要让人生高大上!然而这必须以悟性、素养为前提,对于生活的个体而言,是可遇不可求的。即便能迈进这个门槛,你又能知行合一吗?世俗中有几个厉害的字眼。曲高和寡是一个;三人成虎是一个;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又是一个……
遗世独立,超凡脱俗看起来是多么的高洁。然而高字前面必会冠之以孤。大家是不会让你得逞的,他们会以三人成虎的恶意,让你泛尸于口水之中。脱离群众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屈子是一个,苏子也是一个。
那么究竟身处何地,似乎都不是优选。古人也许给出了答案:外圆内方、和而不同。也许这是协调矛盾的不二法门,然而这毕竟少了一些峤拔之气,凛然不可侵犯之色顿失。正因这份凛然才使得西方悲剧拥有那份厚重的悲壮。中国古代的思想先贤们不是强调“自然而然”吗,于自然中体悟大自在。因此,我不敢苟同尼采关于“不存在静观之美”的论断。看来他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宗白华说美的两个走向:自然和唯美。是自然中走向唯美的绚烂,抑或是绚烂之极而归向平淡。如何在形下与形上之中游刃?当由诸君,因为你是你而我是我!此种境界自然不高,那就读文以思,方可能我即你而你即我。或见知己。
稽首以敬远方诸君!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脚出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