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

文/邵辉

毕业季真是一个很尴尬的时刻

此刻的我很幸运不是毕业大军中的一员,但是几年后又不得不面对。

每当毕业时,总会发现,家境好的入职自家公司,甚至开始环球旅行,而家境普通的同学,则不得不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今天有人突然问我:我不知道上大学的意义在哪里,感觉浪费了了时光,到头来,可能连自己都养不活。读书那么多年,我像是寄生虫一样,花着父母的血汗钱。感觉自己特别对不起父母,我一直是他们的骄傲,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骄傲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算不上。

他还说:没想到,就业前景竟然这样惨淡。都说上大学能改变命运,其实,大多数人再怎么努力,却还是只能过着普通的人生。

此刻的他,好像在迷雾中摸索前行。

当看到一个央视的记录片“大山的力量”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背后承载着沉甸甸的重量。

或许,孩子们即使靠读书走出大山,毕业后等着他的也只是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一个平平凡凡的人生,但是,起码读书让他的人生多出了一点点可能性。而如果他们辍学出来打工,基本上只能在繁华都市的夹缝里艰难求生,尴尬、被动、无措。

我们的长辈,非常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在他们眼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要上了大学,就能过上好的人生。

我母亲觉得除了用功学习,其他一切都是“不务正业”。她天真地以为好好念书,就能高枕无忧。

可是,到了我们这一辈,世界早就已经不再是那个“大学生很值钱”的时代了。“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读书改变命运”的神话,无情地破灭了。

那些象牙塔里的想象,被一盆冷水劈头盖脸地浇灭了。

我们终于发现,读书其实并没有产生“改变命运”的神奇效果。

在过去,上大学就意味着从此走上光鲜亮堂的康庄大道。可是时至今日,很多人即使上了大学,也未必能从此摆脱困窘的命运。

找不到工作,专业不对口,即使找到了工作,也不过是背着房贷朝九晚五的蚁族。

我们困惑着,不甘着,迷茫着,开始怀疑自己寒窗苦读十余年的意义。

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放在今天还适用吗?

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想这件事。

“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我却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不该把读书看成万能的。

我之所以会对现实失望,是因为我当初抱了太高的预期。

刻苦读书十几年,改变我的地方,在哪里?

我小学在一所很普通的学校,身边的同学都是周围村庄的。我身边的人,偷窃、打架、群殴,甚至有同学带管制刀具来学校。老师的素质也很差,上课会把粉笔硬塞进顽劣的同学嘴里。

后来,我靠着成绩一路升进了还不错的初中,更好的高中和说得上来的大学,身边的人也越来越优秀。

蓦然回首,我发现,我离那些靠暴力解决问题的人越来越远了。我身边已经很少有蛮不讲理、用武力恐吓他人的家伙了。

泡图书馆看专业外的书,讨论的议题往往是“死刑该不该被废除”“同性恋该不该合法化”等等和民主有关的话题。

后来偶然看到关于广告策划,以至于现在看待图书行业时,会有意识地去学习别人是怎么营销和包装的。

有时候学到的一些东西,当下可能没什么用,但几年后,突然就派上了用场。

这些都是读书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改变。

被问到“读书有没有用”“大学成绩还重不重要”的时候,我往往不知道该怎么作答。

作为学生,好好念书,算是最稳妥最中规中矩的一条路了。如果你能力够强、目标明确,那你尽可以去做你喜欢的事。但如果你目前还很迷茫,那么一定要好好念书。优异的成绩,会为你的将来留出更多的余地。

我想,读书未必能改变命运,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

它可以增长你的见识,开拓你的视野,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它可能不会改变你的世界,但能改变你的世界观。

最起码通过读书,让我养成了一个思考问题的习惯,遇到问题也学会了怎样去解决,即维护了自己的利益,也不伤害他人。

以前我们常提的“三观”,能行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也是因为那些读过的书。

其实,还有机会读书的人,都是幸运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