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焦距、拍摄距离与景深的关系

什么是景深?

  这是一个摄影术语,当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从该物体前面的某一段距离到其后面的某一段距离内的所有景物也都是相当清晰的。成像相当清晰的这段从前到后的距离就叫做景深

  说得通俗一点,景深就是照片上图像前后的清晰范围

  我们知道,在精确调焦的主体前后,还会有一段相对比较清晰的范围。比如拍摄时向某人物对焦,那么该人物必然处于清晰点上,而此时在他前后的一丛矮树和一间房子也相对比较清晰,因此,我们可以说矮树与房子都处于清晰范围之内,也就是在景深范围之内。景深,也就是景物清晰的深度。这里我们所说的相对比较清晰,是因为前后景物的清晰程度毕竟不如对焦点上的那个物体,但是可以为人们的视觉所接受。
  习惯上,这个清晰的范围大,就被人称为“大景深”或“深景深”,相反则称为“浅景深”或“小景深”。
  
  那么,如何来控制一张照片的景深呢?


  景深大小的控制主要决定于三个因素。

  照相机镜头光圈的大小调节、所用镜头焦距的长短以及拍摄距离的远近
  
  1.光圈大小与景深的关系

  光圈在控制景深的作用中,扮演一了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记住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拍摄时,若希望主体的前后景物都非常清晰,可以将光圈尽量向小处调节,比如f/16、f/22;反过来,若希望对焦的物体清晰,虚化前后的另外一些景物,那就尽量将光圈开大,比如f/2.8、f/2,甚至f/1.4。(根据相机支持的光圈)在调节光圈的同时,还要注意曝光量也会发生变化,必须依靠调节快门速度加以平衡;光圈收小了,快门速度就要放慢些;光圈开大了,快门速度就要相对提高些,当然如果你的相机有A档(光圈优先模式)的话,打到A档,速度就不必我们操心了。请看图1。

图1 光圈与景深的关系


  上面两张图片中,全是用50毫米镜头拍摄的,但左边的用到的是光圈16,而右边的用到的是光圈1.4,很明显,小光圈拍出的照片的前后均清晰无比,大光圈只有自行车的车座是清晰的,而后边的自行车只剩下了光斑,其它的全看不清了。
  
  2.镜头焦距的长短与景深的关系


  一般说来,在同样的光圈下,焦距越长的镜头其景深就越小,相反则越大。所以广角镜头有很大的景深,超广角镜头在其最大光圈下几厘米外都会有清晰的成像,但长焦镜头或望远镜头则景深很小,有时仅是几厘米景深,拍人像时弄不好就会出现一只眼睛是清晰的而另一只眼睛则虚化了。请看图2。

图2 焦距与景深的关系

  这两张照片全是用2.8的大光圈拍摄的,但左图是135mm镜头所摄,右图则是28mm镜头所摄,把相机装到三脚架上,两张照片拍摄过程中,相机距被摄物——自行车的距离也是相同的,右图是原图片的截图放大,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能明显地感觉到右图的景深还是比左图大得多。
  
  3.拍摄距离的远近与景深的关系

  而当拍摄时的光圈大小不变,所使用的镜头焦距也不改变时,被摄体越远,画面中的前后清晰范围就越大;反之,被摄体越近,前后的清晰范围也就相对越小。这就提醒我们,在拍摄一些特定和近景的画面时,调焦应该特别仔细,稍有疏忽,使主体景物越出景深范围。整个画面就都虚了。如图3所示。

图3 摄距与景深的关系


  图3中的两张照片全是用135mm镜头,F2.8所摄,拍摄左边的图片时相机距被摄物大约是8米左右,而右图则是1.5米左右,左图是原图的截图放大,不难看出,左边的黄黑相间的自行车座前后的景物还是较为清晰的,但右图就相对模糊了,足以说明在光圈焦距等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摄距越近,景深越小;反之,景深越大。
  
  4.景深的运用


  初学摄影者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在一个旅游点上拍纪念照,从取景框中看出去,人物和远处的景物都很清晰,可当照片印出来后,却发现画面上的人物非常清晰,而背后的景物却是一片模糊,无法辨认,不能起到“到此一游”的纪念作用。有时,我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主体上,忽略了背景的存在,或者感觉中的背景是模糊虚化的,但是印出来的照片却让人大吃一惊,背景上那些无关紧要的物体都清晰可辨,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干扰了主体,分散了人们对主体的视线。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方便地知道拍摄时的景深大小呢?

  在大部分的135单反照相机上,都有简易的景深表可供查看。有的景深表位于镜头光圈刻度和距离刻度之间,采用一排对称的光圈系数,指明每光圈在某一拍摄距离时的景深范围。当你将距离调好,光圈选定之后,可以从对称的两个光圈刻度上找到大致的景深范围,一个表示景深的最近点,另一个表示景深的最远点。在两点距离内的被摄景物,都会是比较清晰的。更有一些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具备一个景深预测按钮,允许你在拍照之前就看到所拍景深的清晰范围,给拍摄者带来极大的方便。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利用景深来拍出有特色的照片?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常常习惯于选用标准镜头,开到中级光圈(f/8左右),拍摄3米~5米距离的人或景物。这样的照片景深适中,也比较接近人眼平时的观察习惯。但这样的照片较为普遍而缺少个性,有经验的摄影师更喜欢从两个极端(或是大景深,或是小景深)中去寻求画面的独特魅力。

  如果在拍摄时有意识地收小光圈,并选用广角镜头,那么,从近处一直到无限远的物体,都会相当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主体与周围的环境形成有机的联系,这在风光摄影、建筑摄影中用得比较广泛。大景深可以展现田园的开阔、山河的气势以及建筑物的第一处细节。大景深还特别适合于旅游纪念照的拍摄,使人物和身后的景物都非常清晰,真正起到了留影的作用。如图4所示。



图4 广角镜头的效果


        这是我的朋友老农七月在草原拍的照片,他使用的是适马10-20mm变焦头,超广角并利用F8.0的小光圈,强调了道路延伸的纵深感,画面开阔,极富视觉冲击力。

  取得大景深并不难,但是仅满足于所有的影像都清晰,却是远远不够的。由于自然界的景物丰富繁杂,在拍摄时常常无法避开一些杂乱的景物,如果让这些景物与主体一样清晰突出,势必会干扰主体。这时学会利用小景深突出主体和相关景物,并虚化一些景物,你的照片就会更富有个性。

  获得小景深的主要方法是开大光圈,并向你所要突出的主体仔细对焦,让其他无关紧要或是杂乱的物体变得模糊而不可辨认,只作为一种抽象的形式空间来陪衬主体。如图5所示。



图5 开大光圈以获得小景深


  这张照片是我为同事的女儿拍摄的,当时同事把女儿从家里领来让我给安排个地方为她拍几张照片,我把孩子领到单位后面的荒草地上,这里一片荒芜,只有几枝红蓼花儿在放着,远处的楼房还有点显得不伦不类,同事很不解,这样的地方能拍出什么照片呢?当时我肯定地说,一定是极好的照片,最能反映出少女的天真,浪漫与朦胧来,我使用85mm人像专用镜头,用到了2.0光圈,只让人物处于清晰点上,让背景全部虚化,结果照片出来以后,确实因如梦似幻的背景而打动人心。

  这就是在实际拍摄中,将焦点对在前景的主体上,开大光圈,让模糊的远景在画面上产生空间透视感,并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对主体的干扰作用。有时,杂乱的远景在虚化之后会形成某种质感效果,使画面变得更耐人咀嚼。

  获得小景深的另一种方法是让前景虚化,它会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现代摄影家很讲究前景的虚化作用,它所形成的心理效应是突出了摄影的回眸一瞥的真实性和偶然性,使人们相信摄影者是从现场的真实情景中抓拍的,而不是有意的摆布。如图6所示。



图6 虚化前景


  这是连山河演唱会中为张也拍的照片,当时我的前边有人使用一种塑料的拍手器在鼓掌,我没有躲开这种东西,而是故意把这种蓝绿组成的东西摄入画面,使做为前景,结果因为不在焦点上,也不在景深范围内,却产生一种空灵感,含蓄感,给观赏者以想像的余地。

  通过模糊、朦胧、虚幻的前景来烘托或反衬清晰的主体,不仅会使画面显得简洁、明快、干净,而且小景深中局部的虚,还可以给观赏者以丰富的想象余地,使画面更加含蓄,魅力无穷。微距摄影中好多摄影师深谙此中诀窍,只使小物品的某一部分清晰,作品反而因此更加定于魅力,如图7所示。



图7 微距摄影中的景深


  这是春天开放地那种浅粉色的复瓣的桃花,拍照时故意用大光圈小景深,只让花心的部分清晰,其余的部分虚化,反而会显得花儿更加袅娜。

你可能感兴趣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