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6——从七道梁到敦煌

D36——从七道梁到敦煌,全程柏油路,水泥路,610公里。

计划今天走出新疆,赶到敦煌。

一早就上路了,车到哈密,象征性在城里转了一圈。哈密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民族风情浓郁,人文、历史、自然景观星罗棋布,闻名瑕迩。主要自然人文景观有雄伟的天山、神秘的魔鬼城、哈密回王陵、盖斯墓等。以上所说的这些,我都见过,大同小异,不用再去了。

前面的道路很好,不时有一级路供我免费享用。路标指示不时有星星峡字样,我不知道星星峡是什么,走到后才知道,这是新疆和甘肃的临界点,一个只有供来往司机食宿的地方,没有其它建筑。这里汇集了几百辆大货车,等待过界。原本想在星星峡吃午饭,车都停下了,老婆赚这个小店很脏,想在前面镇上吃。谁知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我们再也没有看见镇了,我只得窝火地吃压缩饼干。

进入甘肃后,竟然有脱逃后的快意。新疆西藏用了四十多天时间,天天与荒漠和戈壁打交道,现在总算出来了,心情也亮了起来。不知不觉,来到了柳园。

这是到敦煌的岔路,地图上标着红柳园,这里就叫柳园。这里如同星星峡一样,车辆很多,大货车把收费站全部堵住了,我没有在后面排队,直接窜到前面,竟然让我通行。

从柳园到敦煌有120公里的路,这是一条沙漠公路,一条破烂的水泥路,没有行人,车辆极少,直直通向地平线上的灭点,虽然颠簸了一点,车速仍然可以达到120公里,四点钟不到,就到了敦煌。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在漫长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是中西文化名流荟萃之地。由于彼此之间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也许是我走错了道,进城后感觉敦煌也不怎么样。在一家川菜馆吃了中餐,看看时间还早,我想,如果我在五点钟以前赶到莫高窟,说不定我还会成为最后一批参观者,省下一天的时间。这里离莫高窟不远,也就25公里,半个小时就能赶到。把GPS的目的地设定好,我即刻出发。在去瓜洲的路上右转,经过绵绵荒漠,我来到了向往至少30年的莫高窟,如愿赶上最后一批参观的人。

早在我上大学前,就知道莫高窟,那时知之甚少。上了中央工艺美院后,常书鸿先生到学校给我们作了关于莫高窟的讲座。他是杭州市人,擅长油画、敦煌艺术研究。在留法时,常先生在巴黎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偶然看到由伯希和编辑的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他十分惊奇,方知在中国还有这样一座艺术宝库存在。为了敦煌艺术宝库,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1943年,经过几个月艰苦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盼望已久的敦煌莫高窟。常先生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艺术。在几十年的艰苦生活中,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种种不幸和打击,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仍然义无反顾,为保护莫高窟默默地奉献着。在他辛勤工作的几十年中,组织大家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临摹了大量的壁画精品,并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出版画册,向更多的人介绍敦煌艺术,为保护和研究莫高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另外,常先生的女儿常沙娜率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到敦煌临摹了很多壁画,回校办展览。在读书期间,我曾参观了她们临摹的敦煌壁画,我们临摹了过很多古代图案,有相当部分就是敦煌图案。今天,来到了莫高窟,别说参观,就是站在这块土地上,也就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

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莫高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载: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

公元366年,有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此时,太阳西下,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他举目观看,忽然间他看见山顶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飘舞,一心修行的乐尊被这奇妙的佛光影景象感动了,他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此地是佛祖的圣地。于是乐尊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便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佛门弟子、达宫贵人、商贾百姓,善男信女都来这里捐资开窟,从4世纪至14世纪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经久不衰。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这里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现在,石窟保护得很好,为了防止辐射破坏壁画,石窟内没有电灯,讲解员用电筒打光讲解,壁画旁用不锈钢护栏和钢化玻璃作保护。并不是每个洞窟都对外开放,游人只能参观几个石窟。

被讲解员匆匆带入,匆匆讲解,匆匆带出。此时游人已尽,夕阳西下,余辉照亮了对面的三危山,四周一片安宁。我漫步林中,心潮澎湃。这个被称为艺术宝窟的莫高窟,在建造时并没有作为艺术作品对待,那是人们对宗教的崇敬,对情绪的倾诉,对未来的向往,是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他们完整、完美、完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成就了今天的艺术。我想,艺术的本质就是完整完美完善的内心表达。

我回到敦煌才七点钟,太阳高高在上,没有要落下的意思。时间还早,我还可以到鸣沙山看看。

鸣沙山就在敦煌市内,站在街上,就可以看见象沙漠一样的山头,路的尽头就是鸣沙山月牙泉公园。110元的公园门票,真让我有点接受不了。莫高窟的门票160元,值,它是座艺术宝窟啊。而眼前的鸣沙山,一览无遗呈现在我眼前,再无什么可看的。只是月牙泉深藏有公园里面,看不见,否则我才不会花这个门票呢。

鸣沙山,位于敦煌城南约5公里处,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这里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被称为沙漠奇观。

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月牙形的清泉,泉水碧绿,如翡翠般镶嵌在金子似的沙丘上。泉边芦苇茂密,微风起处,碧波荡漾,水映沙山,蔚为奇观。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是月牙泉就像一弯新月落在黄沙之中。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是当之无愧的沙漠第一泉!月牙泉,梦一般的谜,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

我没有象那些年轻人一样,爬到沙山上,坐着木制滑板呜呜而下,而是艰难地迈着双脚,在沙漠中跋涉。欣赏鸣沙山廓优美的弧线,看着成队的骆驼缓缓而过。直到天色已尽,我才离开。

D36——从七道梁到敦煌_第1张图片
到了莫高窟
D36——从七道梁到敦煌_第2张图片
莫高窟牌坊
D36——从七道梁到敦煌_第3张图片
景区一隅
D36——从七道梁到敦煌_第4张图片
D36——从七道梁到敦煌_第5张图片
从柳园转莫高窟
D36——从七道梁到敦煌_第6张图片
敦煌市区
D36——从七道梁到敦煌_第7张图片
敦煌
D36——从七道梁到敦煌_第8张图片
月牙泉
D36——从七道梁到敦煌_第9张图片
鸣沙山和月牙泉
D36——从七道梁到敦煌_第10张图片
D36——从七道梁到敦煌_第11张图片
鸣沙山
D36——从七道梁到敦煌_第12张图片
市区


D36——从七道梁到敦煌_第13张图片
常书鸿雕塑
D36——从七道梁到敦煌_第14张图片
莫高窟一景
D36——从七道梁到敦煌_第15张图片
莫高窟
D36——从七道梁到敦煌_第16张图片
莫高窟
D36——从七道梁到敦煌_第17张图片
莫高窟

u����>��Ci

你可能感兴趣的:(D36——从七道梁到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