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民间传说

name="hiddenframe" width="0" height="0">
- 梅林秋语文学家园 ( http://www.hubeast.com/Default.asp )
-- 散文游记 ( http://www.hubeast.com/ShowForum.asp?forumid=25 )
--- [原创]于都民间传说系列 ( http://www.hubeast.com/hushequ/ShowPost.asp?id=8354 )


作者:玉壶冰
发表时间:2006-8-14 10:56:50

(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话说远古时代,天地不分,既无东西南北,又无上下左右,整个宇宙沉浸在黑暗混沌之中,就形同一只硕大无朋的巨蛋。我们人类最久远的祖先盘古就孕育在这只巨蛋中。他呼呼酣睡了一万八千多年,而且边睡边长,身躯渐渐地高大魁伟起来。
        有一天,盘古突然感到呼吸不畅、气闷心慌,他睁开双眼一看,哎哟,我的妈呀,怎么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不过凭感觉他知道,自己已经长得快顶到巨蛋的边缘了。糟糕,再这么长下去那还得了?!于是他勃然大怒地伸手摸出一把巨斧,拼尽全身力气地奋力一劈,只听得轰然一声巨响,巨蛋如山崩地裂一般破碎开来,然而盘古仍怒气未消,只见他拿起凿子索性把巨蛋砸了个稀巴烂,而后便兴奋地站立起来。看哪!他头顶青天,脚踏黄土地,那雄伟的身躯就宛如一根巨柱似的,而且顶天立地一站就是一万八千年,终于天地被牢牢地固定了下来。
        据北宋《路史、前纪一》罗苹注曰:“今赣之会昌有盘古山(今属于都),本盘固名,其湘乡有盘古保,而于都有盘古祠,盘固之谓也。”路史中提到的盘古祠就在于都城郊古田东北方向15里处的田茶嵊(今属长岭村),人们称盘古祠为“三元盘古帝庙”,庙里就供奉着那位开天辟地的盘古。只见古铜色的盘古袒胸露背、树叶遮体,力拔千钧地一手托看“日”、一手托着“月”,其雕像前立着一块“三元盘古大帝合庙文武尊神位”的神牌,在盘古左右则是四位威风凛凛的文官武将分列两旁,左侧乃文官杨太公和乌仙公高参,右侧是黄飞虎与红旗将军护驾。
        相传自古少雨干旱的于都从在雩山上立了盘古庙之后,那可真是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不过据说原来的盘古庙是立在半山腰的,坐东北朝西南,可为什么后来又另选庙址了呢?原来,早先的庙里有一垅良田,每当庄稼长势正旺时,总有两匹神奇的白马来偷吃禾苗,可奇怪的是人一撵它就看不见了,不过却仍然能听得见马吃禾苗的声音。后来经人点拨,将庙下移了十多米,并且朝向也改为座北朝正南,这一来,那两匹白马果然再也没出来糟蹋庄稼了。
        盘古的诞辰日是在农历的二月十二日,每年的这一天,四乡百姓如潮水般涌来为盘古过生日,并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村民们兴高采烈地杀鸡宰猪、搭台唱戏,各家的亲戚朋友和出嫁的女儿都会在这一天赶来凑热闹,真是丝竹管弦齐奏、擂茶美酒飘香,祭拜活动一直要延续十多天,那份热闹简直比过年还火爆。
        另外,每年的正月十五,附近一些村的长辈会到盘古庙去占卜,询问当年下稻种是宜早还是宜迟;五月初一到端午,附近每个村子都要把“盘古”抬到田野去巡逻,敲锣打鼓的队伍跟在盘古后面摇旗呐喊,并口中念念有词,那大意是祈求“盘古”要保护禾苗顺利开花抽穗,保佑乡亲们有个好收成。
        再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世界上充满了勃勃生机,草木遍于原野,江河奔流四方,猛兽出没、飞禽翱翔、鱼龙沉浮,到处涌动着活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知何年何月,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灾难、大祸害把世界搅得是天昏地暗、乱作一团。更为糟糕的是也不知什么原因,天穹坍塌、空中裂开巨大的窟窿,大地破碎、撕裂出无数深渊,这时,天空再不能覆盖世界,大地也无法承载山河,人类更是流离失所,宇宙几乎到了濒临毁灭的边缘。
        目睹世界的巨大灾难,众神都远远避开,唯恐惹上麻烦。只有善良的女娲却心急如焚,这位创造了人类的女神决心挺身而出,去拯救人类和世界。为此,她四处采集各种巨石,用熊熊大火熔炼出五色石子去修补天空中的大窟窿;并潜入大海深处,斩杀巨龟,砍下它的四只脚,立为天柱以支撑天空。在女娲艰苦卓绝的努力下,终于将苍天补好、大地填平,黎民百姓又重返家园,开始过上了新的生活。
        不过,女娲实在是太辛勤努力了,结果她溶炼的五色石却超过了补天的需要,于是,只得将那些剩下的石头惋惜地丢弃在人间。于都的乱石(今靖石乡)据说就是女娲当年补天多余而被废弃的石头。为了纪念和感谢伟大慈祥的女娲,让世界永远不忘记她对人类的功德和恩情,我们于都的君山就曾立有一座女娲宫,对此南朝刘宋时期的于都人邓德明在其《南康记》中就留下了记载:“君山,翠丽鲜明,遥望若台榭,名日娲宫,亦曰女姥石山。山去盘固山五十里,上有玉台,方广数十丈,上有自然石室形,风雨之后,景气明静,颇闻山有鼓吹之声。”
        《南康记》中的记载是目前所知的关于女娲之山的最早记载,娲宫和女姥石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关于女娲的文物了。由此可见,我们于都确实是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盘古女娲文化中心。

 

 

[此帖子已被 宇儿 在 2006-8-20 0:37:23 编辑过]


作者:玉壶冰
发表时间:2006-8-16 21:59:22

 

于都民间传说系列(二)      

        千年果盒寨    

         果盒寨因山型浑圆,神似客家人去人家的果盒而得名,去城5.5公里,是贡江石鼓村与梓山河坑村的分水岭。
        果盒寨远眺象只果盒,可从北面登山,却又象是一只霸气十足的大狮子,当你踩着“牛鼻子”行至半山腰,猛一抬头,只见一匹威武雄壮的“大狮子”横卧面前,它的尾巴搭着石鼓,侧转头大张着嘴枕着河坑,嘴前方正滚动着一只“绣球”,而距今两千多年的果盒古寺就恰恰镶嵌在“大狮子”的口中,弧形最凹处便是正殿,这千年果盒寨就仿若大狮子口中的锋利牙齿。别看寺小,香火却旺,因为果盒寨的美丽传说那绝对是弥漫着一股浓郁的神仙气。
        说是清朝咸丰年间,由于时局动乱、狼烟四起,而杀人越货者更是弄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万般无奈的当地百姓只得打点衣物,舍弃耕地良田上果盒寨顶大兴土木,在那里安营扎寨以保族保种,可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建房消息不胫而走。
        这一天,果盒山下马蹄声声,尘烟滚滚,一彪人马杀气腾腾地直奔山寨而来,他们扬言要血洗果盒寨、灭族灭种,眼看着一场腥风血雨就要降临果盒寨,突然贼人中有人尖叫一声:“你们看,那是什么?”众人忙收僵立马,只见对面果盒山上一位年轻貌美女子披着斗篷,策马扬鞭飞驰在四周陡峭的绝壁上,一圈又一圈,红衣白马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简直把那些个人惊得是目瞪口呆。
        “他妈的,看什么看,还不快给我抓活的,有功的老子重重有赏!”“大人且慢,你想啊,能在这绝壁悬崖上跑马的人,我们能抓得住吗?再说了,这山野村寨怎么会突然冒出个策马女侠来,你不认为这事有蹊跷?”“你是说肯定有菩萨显灵、仙人相助?”“大人,这可是你自己说的!”“……”“我看天意不可违呀!”“……撤!”于是稀里哗啦,一退三十里。顿时这果盒寨菩萨显灵的事就象是长了翅膀似的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果盒寨的香火徒然间便前所未有的旺盛起来,不过关于菩萨显灵的事据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说是贼人一路风尘扑来,正要进山清剿、血洗山寨,忽见果盒山的石壁上晒着一张硕大无朋的渔网,且片片鱼鳞银光闪闪,贼人一看方知菩萨显灵、要保护一方百姓,无奈只好望壁兴叹,退而逃之。
        这传说是真是假倒无从考据,不过“牛鼻子”山道上那两个马蹄印确实是清晰可见。据说,这就是当年红衣女郎策马飞驰而踏出的马蹄印。后来,有人提出“牛鼻子”山道太陡,不大方便老人们上山进香,因此,寺里几次三番都想炸石修路,可一“请示”,人家菩萨愣是不“批准”,也难怪,倘若炸石修路损失可就大了,那两个仙人马蹄印你可上哪儿找去?

[此帖子已被 宇儿 在 2006-8-20 1:15:23 编辑过]


作者:玉壶冰
发表时间:2006-8-16 22:00:56

 

于都民间传说系列(三)     

      仙人通棋     

        去城60多公里,位于靖石、利村与盘古山之间,有一座海拨1312米的雄伟高山,那就是融南方的高山雄姿与北国的草原风光为一体的屏山,这座于都境内的第一高山不但具有庐山之奇、华山之险、黄山之秀和泰山之雄,而且更有着人间仙镜般的秀美和神奇。尤其是屏山茫茫林海中那一个个仙气十足的神话故事,更是为这座仙山披上了一层色彩斑斓的神秘外衣。
        在云绕雾锁的屏山有传说中那神奇名贵的檀香树,也有采药老人追风凰时失落的草鞋和拐杖化为的桥,但是最为奇特的还数屏山顶上最险要处的一块天然大棋盘,据说仙人通棋的传说故事就发在在这里。
        那还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屏山脚下有一位叫二牛的年轻人家境贫穷,全靠以打柴为生,这一天他早早吃过饭后便带着柴刀和柴杆向屏山顶上走去。哎,这二牛干吗要舍近求远,难道山下就没柴可打?原来屏山周围靠打柴为生的人实在是太多,附近成材的林木早就被伐光了,所以二牛想多打点柴,便独自一人朝山顶上走去。
        走着走着,忽然一阵悠闲的歌声从山林深处飘来:“咦,这深山里怎么还有这般动听的歌声?”一股好奇心驱使他顺着声音寻去。抬眼一望:哇噻,真是好地方!只见对面山顶有一三面悬空,一面可攀崖而上的奇特石岩,岩顶平展如地,石岩缝间伸出一棵苍劲的大荷树亭亭如盖,正好把岩顶上空遮盖得严严实实。古荷之下有一张石桌和几条石凳,几个挽着丫角发髻的青衣童子正围坐在石桌前,一边看两位须发飘飘的老者下棋,一边愉快地拍手唱着歌,这二牛本来就是个棋迷,平日里打柴之余总找人杀上几盘。如今在这深山老林里竟意外地看到有人通棋,你说他还能走得动?于是一个倒挂金钩便猴子似的攀上了石岩。手拿柴刀、柱着柴杠,索性津津有味的在一旁观看起来,谁知那两位老者的棋艺不相上下,一盘棋总是“杀”来“将”去的难分胜负。说实话,这般高水平的对奕他还从来没看过,因此二牛越看越带劲,倒把自己打柴的正经事给忘得一干二净了。
        过了一会儿,一个童子对二牛说:“你大概饿了吧?”那二牛一摸肚子还真是饿了,于是童子给了他一个象枣核似的东西让他含在嘴里,果然他含着含着就不觉得肚子饿了。
        又过一会儿,那通棋的一位老者抬起头来笑着对他说:“后生仔,你在这儿看我们通棋已经三年了,怎么还不回去呀?”
        二牛一听很奇怪:“谁说的,你们这盘棋都还未通完,怎么就三年了,我不相信。”
        老人一听哈哈大笑:“你不信,那就看看你手中的柴刀吧!”
        二牛低头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可不是,原来磨得雪白锋利的柴刀,如今已经绣得铁迹斑斑,再不能使用了。
        老人又说:“你再看看你的柴杠”。二牛又拿起柴杠一看,天哪,原本结结实实的柴杠早已成了一段朽木,直把他惊得瞪大着双眼呆呆地望着周围的人,他实在是弄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你再摸摸下巴,看看你的胡子有多长了?”
        二牛一摸自己的下巴,果然胡子都长得长长的。
        看着这年轻人的傻样,大家都笑得直不起腰来,其中一位老者止住笑,认真地对他说:“后生仔,还不赶快回去,要不然,你的老婆就要改嫁别人了”。奇怪,话音刚落,忽的一下那两位老人和童子就不知去向了。
        二牛也顾不得细想,撒开脚丫子就向家中跑去,一回到家父母妻子都喜出望外,纷纷诉说别后三年家里人如何苦苦寻找他的情况,直到这时,二牛方才醒悟:看来我真的是遇上了神仙。接着他忙告诉家人,他是如何看仙人通棋,如何三年不知道肚饥、不知道冷热,仙人通棋又是如何的好看等等。
        家里人一听自是十分欢喜,都羡慕地说:“你真的看见了仙人通棋?看来你是真有福气啊!”二牛得意地说:“要不是仙人叫我赶快回来,我恐怕现在还一直在那儿看呢?不信,我带你们上山去看仙人通棋的大石板。”
        说也奇怪,仙人通棋的大石板至今还完好无缺地保留在屏山顶上,那石板的天然棋盘还清晰可见呢!

[此帖子已被 宇儿 在 2006-8-20 0:41:08 编辑过]


作者:玉壶冰
发表时间:2006-8-16 22:03:16

于都民间传说系列(四)

                   门神种树

             民间知道秦叔宝、尉迟敬德大多是在门神的宝座上,瞧,他们一位手持双锏,一位执掌铜鞭,身着戎装,真是好不勇猛。然而正是这两位威风凛凛的门神,当年不经意的却与我们于都县政府大院内的西棵千年古榕扯上了关系。
        相传大唐天子李世民南征北战经过于都时,下榻在当时的县衙,一日晨起练武,却突然发现这优雅宽阔的县衙大院内奇花异卉倒是不少。可就是缺几棵遮荫乘凉的大树,于是金口一开,急命贴身护驾秦叔宝、尉迟敬德立马种树。
        这天子有命,二将岂敢怠慢?于是功夫不大,他们就各拿一棵健硕的榕树苗分别忙活开了。要说同时种下的树按理应当同样的枝繁叶茂,同样的郁郁葱葱才对,然而奇怪的是那两棵隔路相望的榕树经过千年的风霜雨雪,千年的阳光沐浴之后,却发生了完全对比鲜明的戏剧性变化。先瞧东边那棵,抬眼一望,真是紫气东来、亭亭如盖,粗大的树干简直令八九个成年男子也环抱不过来,那遮天蔽日的树枝迎风摇曳,即使是盛夏酷暑、热不可当,只要往树底下那么一站,保管你汗消热散、惬意非常。
        可要是相比起东边的古榕,西边那棵就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西边的古榕躯干被一分为五,其中最大的那支充其量有三四个成年男子就可合抱,其他四支只需一人足矣,即使是把五支树干加在一块,也只能算是东边那棵古榕的小弟弟了。那么,为何同年同月同日种下的树,竟然会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呢?原来问题出就出在二门神当年各自不同的种树方法上面。
        素有“小孟尝”之称的秦叔宝是个性情豪爽,胆大心细的人,但凡做事总是一丝不苟,这位大将军之子虽没种过田,可种树却是毫不含糊。只见他先朝手掌上吐了一口唾沫,而后便挥汗如雨地挖了一个又宽又深的树穴,细细捡尽坑里的砖石瓦砾,又挑来沤制的马粪做基肥与土一同拌匀后,将根须舒展的榕树苗端正的放入坑内,盖上浮土,并内行的往上提了提苗,用脚再将四周的浮土踩结实,最后挑来河水将榕树苗淋了个透,这才满意的拍了拍手复旨而去。
        再说西边的尉迟敬德,原本就是打铁务农出身,如今好不容易熬成了大将军却竟然奉命去种那劳什子榕树,说实在的他还真有些想不通,这大将军去种树,不明摆着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吗?所以他手拿一棵树苗极不情愿地来到了甬道的西边,稍稍描了一眼对面秦二哥的大致位置后,便懒懒地从腰间抽出那根九节虎尾钢鞭来,三下五除二的随意刨了个小坑就把榕树苗胡乱种了下去。他刚想回去交差却忽然内急,于是也不管他有人没人,撩起战袍就把一泡热尿“哗哗”地朝着榕树苗一通猛射。然后赶紧掖好裤子,这才如释重负大步流星地走了……
        也许还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吧,因为正是二门神各显神通的种树法,竟使得千年古榕在各具风采的同时,更为我们古老的县城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千古佳话。

[此帖子已被 宇儿 在 2006-8-20 0:44:45 编辑过]


作者:玉壶冰
发表时间:2006-8-16 22:04:38

 

于都民间传说系列(五)           

  文天祥在于都      

         只要一提到民族英雄文天祥,人们首先便会想起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堂堂大宋的右丞相怎么又和偏僻的于都人攀上了亲戚呢?这事还得从他父亲文国斋说起。
        文天祥出身贫寒,那时候,全家生活全靠父亲文国斋当私塾先生勉强维持。也不知何年何月,家住庐陵的文老夫子却突然向南漂泊来到了于都的澄江村,并当上了谭姓人家的私塾先生。
        那一年,小文天祥千里迢迢地从家乡出来找父亲,好不容易来到了澄江村,可父亲却怕认下了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儿子会有伤于他的体面,从而失了自己私塾先生的饭碗。于是便硬是横下一条心拒不相认,只随口推说是远房的侄儿来投亲,东家看在私塾先生的份上,也没深究就把文天祥留下来割草放牛了。
                    一天深夜,村里有人起来上厕所,突然远远地看见稻草楼上红光冲天,还以为是草堆里着了火呢,便赶忙跑过去一看,只见楼房里豪光闪烁、耀人目炫,而文天祥却美美地睡在那里,这人可是大吃一惊,心中暗想:“这孩子真是非同一般,看来澄江村要出了不起的人物了。”第二天早上,他把夜里的所见所闻跟村里人一说,大家都感到又惊又喜,于是一致商议把文天祥送入私塾读书,从此后再也不叫他放牛割草了。
        在私塾里,文天祥果然是聪慧异常、才华出众,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深受大家的喜爱,文国斋见此情况大为震动,便羞愧万分地当着大家的面认下了儿子。自此,文天祥愈加勤奋功读。后来他屡试屡中,果然蟾宫折桂考上了头名状元。喜讯传来,澄江人真是无不喜形于色、奔走相告、拱手庆贺。
        饮水思源,为了报答澄江的父老乡亲,考中状元后,文天祥亲自给澄江村赐封了东西南北四条砌石大门,给山青水秀的澄江村带来了无尚的荣耀,也使偏僻的澄江村平添了一道最亮丽的风景。据说澄江村至今还留下一块“南门”石刻。
        后来,文天祥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与爱国志士张世杰、陆秀夫等率领宋军浴血奋战,英勇抗击元兵并在于都打了个大胜仗。接着文天祥移师兴国,设立督府,并派赵时爽将军攻打吉赣诸县,杀掉了汀州的伪天子黄丛,一时军威大振。
        谁知不久后在攻打吉赣的宋军却不幸为元军重兵所败。一天,文天祥被元兵追击到于都北乡的金溪村时,只见后面烟尘滚滚,人喊马叫,情况十分危急,文天祥只得带领随从绕小路沿金溪河往兴国方向狂奔,行至半路,忽见河边石崖上有一翠竹掩映松柏环抱的古庙,于是便连忙潜入庙内躲藏。
        说也奇怪,当他刚进庙门,却霎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接着电闪雷鸣,辅天盖地的降下一场倾盆大雨,一时古庙被淹没在云海雨雾之中,丝毫不露形迹,元兵被这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淋得是昏头转向,一个个成了落汤鸡,雨海之中,哪还能寻得宋军的一丝影子?他们直感到又惊奇又恐惧,生怕中了埋伏,于是只得草草收兵,气急败坏地扫兴而归。
        可等元兵走远了,转眼间却云散雨止,万物象刚洗过一样的清新,松柏显得更加的苍翠欲滴,雨过天晴后那一道五彩缤纷的长虹将幽静的山谷点缀得更加美丽。面对此情此景,文天祥心中为之一动,他虔诚地拜了神明,并向庙主取过纸笔,然后挥毫题写了一副对联:“威灵耿耿,风云雷雨齐鸣,法令赫赫,日月星辰同明”下署:“宋进士贞臣晚学文天祥题。”然后,他谢过庙主,带领随从,披着夕阳的余辉,经珏田、下拔,星夜往兴国方向去了。
        这副对联,一直在“于山古庙”里悬挂了六百余年,至今,珏田村老人陈丽祠家里仍然保存了其中“法令赫赫,日月星辰同明”的半副对联。

 

[此帖子已被 宇儿 在 2006-8-20 0:51:48 编辑过]


作者:玉壶冰
发表时间:2006-8-20 0:58:12

于都民间传说系列(六)     

      杨救贫的传说    

          提起杨救贫,恐怕老一辈的于都人都能说出许多关于他的奇闻逸事,不过最有名的故事发生地还是在宽田乡寨面村的芒筒坝。
中国人历来崇尚风水之说,尤其是在农村,建房、落葬都得请个地理先生来。话说这一天,宽田芒筒坝的管氏族人们正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的摆酒设宴,因为他们聘请了著名的墈舆大师杨救贫来为“管氏宗祠”的兴建墈舆风水宝地,可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直急得主事人象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只得向大家发问道:“你们看见杨救贫先生来了没有?”只见其中一人答道:“好象刚才有位老者在门外坐了许久,因为不相识,就没人理他,现在已经走了多时了。”待主事人问明衣着相貌后这才后悔不迭地说:“糟了,这就是杨救贫先生,你们为什么不早秉报一声呢?快快叫个人去给我请回来!”
        其实杨救贫那天心情特好,所以提前赶到了芒筒坝,可因为没人认识他,而主事人又在里面忙七忙八地不曾及时出来,弄得人家杨大师连茶也没能喝上一口。眼看着时辰已到,可怎么还不见东家出来接见?因此心里委实不大自在,想着想着便起身怏怏而去。如今见东家又派人来追他,未免心里好笑,尽管来的人千道歉,万请求还是执意不肯回去,但又实在是不忍心扫了管氏族人的面子,只得客气地对来人说:“不用请了,你们管氏宗祠就按我坐椅的朝向兴建吧!”
        就这样,主事人按照杨救贫的回话破土动工兴建了众望所归的“管氏宗祠”,可谁也没有料到的是,当杨救贫离开座位以后,一群玩皮孩子追逐打闹,无意之中将座椅挪动了位置,结果使宗祠偏离了杨公原来的朝向,所以管氏繁衍的后裔也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了。虽然如此,但“管氏宗祠”却历千年风雨而不衰,至今还仍然保留着当年古色古香,肃穆庄严的风貌,给人以无限的缅怀和景仰。
        古人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即使象杨公这样的大师似乎也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其实杨救贫是吉安人的遗腹子,跟随母亲改嫁后又回到赣州来做风水,最后却客死在我们于都宽田的药口(芒筒坝)。说来杨救贫还真是生为墈舆生,死也为墈舆死,这是何故?就因为杨公给一位人称“卢王天子”的州官择了一座“天子穴”,可又怕杨公要坏他的事,所以设法用毒酒加害于他,杨公虽采取了应对措施,但却终究是敌不过毒酒的药性。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赶快雇船逆贡江而上,经于城、溯梅江,行数日至一山青水秀处,杨公忙问道:“此为何地?”船家随口答道:“此是宽田药口”。杨公听罢猛地长叹一声:“药口、药口,酒毒已至关口,我命休矣。”说罢,赶紧舍舟登岸而行。
        河岸上芦苇丛丛,微风过处掀起层层绿波,行至一处,杨公假装方便,便暗将他的墈舆宝物赶龙状和驱龙鞭丢藏在芦苇丛中,忙紧走两步追上徒弟,让他回头去看看他的大便有否被狗吃掉,可徒弟哪里知道师父的用意,只走到半道上便返回来告之杨公:“大便还臭气冲天呢!”据传这徒弟素来与师父唱反调,你叫他向东他偏朝西,所以杨公想故意试探徒弟有无诚意,好将他的宝物传给一个可靠的人,可徒弟却辜负了师父的一番苦心,难怪杨公痛苦的仰天长叹:“二宝将失传矣,天耶?数耶?”他举目四顾,只见芒筒坝一马平川茫无边际,寒信峡隔江对峙峰峦陡峭,滔滔梅江从山峡间奔流而下,一泻千丈,杨公对此地称赞有加,便出口念道:“头顶八字水,脚踏寒信嶂,谁个葬得到,代代出丞相。”然后回过头来对徒弟说:“我死后,如若你们发现赶龙状和驱龙鞭,务必要跪着抄完赶龙状后,才可用手取拿二宝,否则……”话未说完便气绝身亡。
        杨公死后徒弟按师父遗嘱,将尸首就地安葬于药口(今芒茼坝,又称杨公坝),壬山丙向兼子午三分地肖龙形。为免坟墓被人破坏,据说共做了一百零八穴,使人真假难分。可说来也巧,就在杨公死后不久,有一天,村里的孩子在河滩上放牛,无意中发现了芦苇丛中的赶龙状和驱龙鞭,因不知为何物,便好奇地念着上面的文句,并挥动着那根鞭子,刹那间,只见山摇地动、河水翻腾,群峰奔驰。直吓得孩子们惊惶失措、狂呼乱叫,赶忙将拾到的两件东西扔进了河里,这才使大地恢复平静。杨公的徒弟听到消息后,赶忙雇船顺流寻找,果然发现赶龙状和驱龙鞭在河面上。他们立即遵照师父遗嘱跪在船头上逐字逐句地抄写,直跪得双膝发麻、手臂擅抖、大汗淋漓,船家见此情景忍不住发话道:“何必如此受罪,你们不会把它捞起来再抄吗?”徒弟实在是苦不可耐,想想也有道理,虽没抄完,他也顾不了那许多了。于是收笔赶紧用手去捞,谁知刚把手伸到河里,那两件宝物便倏地往下沉去,再也不浮起来了。所以墈舆界说的“地理无完书”就缘于此。
        真是沧海变桑田,时隔一千余年之后的杨公坝上,但见银沙闪烁,芦苇丛丛,而名噪一世的杨公墓却因河床改道,早已淤入河底无迹可寻了。尽管如此,但历史是终究不会忘记这位墈舆大师的,明万历十年,于都知县叶梦熊就在正对杨公墓址处,立了一块“唐国师杨公”的日照碑以资纪念,后来在嘉庆十八年,邑人段道轩和吴肇龙又为杨公在隔江相望的河岸上树一照碑,如今这两块石碑都被于都博物馆所收藏。
        的确,杨公创始的风水地理学派,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海峡两岸和东南亚各地自称为杨公若干代传人的还大有人在,慕名前往杨公坝瞻仰考察者依然纷至沓来、络绎不绝,甚至有信家还慷慨许诺:谁寻得杨公古墓原碑,将愿以一万美金巨额酬报。

 


作者:宇儿
发表时间:2006-8-20 1:30:58

玉姐姐让宇儿大饱眼福!真的是好文采,精华奖励!


作者:玉壶冰
发表时间:2006-8-20 11:48:53

谢谢宇儿辛勤劳作!谢谢你的鼓励和嘉奖!


作者:萤色芳菲
发表时间:2006-8-20 12:18:08

呵呵,传说总是那么美好。


作者:宇儿
发表时间:2006-8-20 20:03:35

改天有时间,我们集体去于都旅游!


作者:懒鬼悠然
发表时间:2006-8-20 23:49:08

呵呵……于都真是好地方,故事好,人更好……


作者:玉壶冰
发表时间:2006-8-21 0:08:17

于都民间传说系列(七)  

   巧妇巧做珍珠粉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禾丰村有个心狠手辣的财主名叫刘利本,这小子不但有良田万亩,还贪得无厌的办了许多砖瓦窑、油寮和纸棚,十乡八里就数他富得流油。
        可俗话说越有越贪,越冒越懒。恰巧那一年禾丰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农民们几乎是颗粒无收,眼看年关已到,刘利本这个针尖上削铁的吝啬鬼手端水烟袋,坐在“积善堂”内,贪婪的小眼睛又滴溜溜地转开了:“我一共请了105个长工,工钱是每人每月一块大洋,五一得五,五二一十……那么我就得付给那帮穷鬼1260块银洋,要是用这一千多块银洋再开它三座纸棚,两个砖瓦窑或者说我用这笔钱拿去买田买土的话,哈哈,我不就又要发一笔大财了吗?可是……”一想到这讨厌的“可是”他的高兴劲就一扫而空。天哪,要是我能既不用发工钱,长工又不敢闹事的话那该多好哇!”就为这,“刘善人”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他整天的想啊、想啊,想了三天三夜,终于让他想出个毒招:一改以往送年送鸡鸭鱼肉的老规矩,而改作送大米糕点,不过却有三点苛刻条件:第一这点心要是大米做的,并且要粒粒圆润;第二,不能用油炸,不能用甑蒸,不能用火炒;第三,在刘利本品尝之后他要说“好”就立即发工钱,否则的话,这一年的工钱就一概抵消了。
        天哪!这不明明是坑人、耍懒皮吗?就算是前两条做得到,这第三条你还能硬逼着他刘利本开口说:“好”?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不怕他刘利本再老奸巨滑,偏偏有人就比他技高一筹,谁呀?老华哥那聪明伶俐的媳妇巧姑。
        话说十二月十一日那天,巧姑到圩上去买盐经过鲜鱼行时,恰巧看见了剖开来卖的大鲤鱼一肚子红红的鱼蛋,突然间,巧姑觉得那一粒粒圆圆的、鲜红的鱼蛋一下子就变成了大米做的小圆粒,要是真的把……想着想着巧姑不觉高兴得笑出了声。
        晚上,老华哥收工回来,却见家里一个小缸里浸泡着几升米,便奇怪地问:“巧姑,这好好的你浸米做什么?”
        “哎,你不是说十二月十五的送年不送鱼肉,改送米做的点心吗?”
        老华没吭声,竟自吃饭去了。
        时间又过去了三天,转眠已是十二月十三日,这天老华哥一进门闻到了一股馊味便大声嚷嚷道:“烧火的,米都给馊掉了,还做个鬼的点心哦!”巧姑挑帘一笑:“馊什么馊,到时你可看我的,今天晚上推磨!”于是夫妻俩扎扎实实地把米磨成了浆,接着又再重磨了一次,直把个米磨得细细的、把浆滤得干干的。第二天,巧姑再把湿米粉晾开,待湿度适当时再用米筛筛了起来。
        十二月十五这一天,“积善堂”前挤满了人,长工们都提着各自的点心忐忑不安的来送年。刘利本呢,却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只见他捻着山羊胡子洋洋自得的坐在大师椅上,他就仿佛看到那一个个白花花的银洋已经变成了田、变成了屋、变成了砖瓦窑似的。
        看看长工们差不多都到齐了,帐房先生便宣布品尝开始,先是赵大伯的汤圆,刘利本一吃“唔,味道不错!”再是老李叔家的丸子一尝:“唔,差不多”。接下去,刘利本不是说“还可以”,就是说“马马虎虎,”要不然“吃得下子”,可就是不说一个“好”字,直把长工们的心越揪越紧,眼看着一年的工钱就要被刘利本打无懒给吞掉了。
        正在这时,巧姑手托一个纸包,老华哥提个篮子,一同走上前来,刘利本见了嘴一撇,心想:“难不成你们还有什么新花样?”
        只见巧姑一上来,便麻利地打开纸包:“咦,这是什么东西?一粒粒亮晶晶、白花花的象珍珠。”刘利本一见,不觉心里早有几分惊喜,伸手就要抓。“慢,老爷,不是说点心不能炸,不能蒸,只能水煮吗?那好,我们马上就动手。”
        长工们立即生火烧水,只等水一开,巧姑便将那圆溜溜的小东西倒入锅内,边倒边搅拌,然后捞了起来,刘利本就以为可以吃了,正要伸手来接,那知巧姑又“哗”的一声将其倒入冷水里,待第二次水开后,巧姑才把那小东西捞起来再下锅,同时把老华哥篮里的鱼汤倒入锅内,放上油盐香料,然后满满的装了一碗,笑盈盈地端了上来。
        啧啧,一阵清香扑鼻而来,刘利本喉头的锁骨早就在“骨碌骨碌 ”上下滑动了,还没等巧姑的碗递到手里,他一双筷子就急不可待地伸了过去,可夹来夹去怎么也夹不起来,直把个巧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老爷,筷子夹不起,要用条羹”,说着拿出条羹,舀了一点递给刘利本。
        这时的“积善堂”一片寂静,静得连一枚绣花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长工们的心简直是提到了嗓子眼上。
        刘利本呢,刚把条羹送到嘴边,那白白的圆圆的如珍珠般透明的小东西便“骨碌 ”一声就下去了,只听刘利本失声叫道:“啊,这是什么东西滑溜溜的?”巧姑“扑哧”一笑,装着讨好似的样子:“老爷,味道怎么样?再加一点,好不好?”“好,好,好!”
        长工们轰的一声:“噢,发工钱啰!”直到这时如痴如醉的刘利本才发现中了巧姑的套,可惜自己有言在先也只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摘心掏肝似的将工钱付给了长工们。
        后来,巧姑当师傅再对那白花花、亮晶晶、滑溜溜的小东西不断地补充加工程序,并给它起了个形象生动的美名——珍珠粉。据说珍珠粉倘若用禾丰狗牯塘那肥美鲜嫩的草鱼做汤的话,吃起来的味道会更加的香甜滑溜、鲜美爽口的。
        如今,这珍珠粉已成为禾丰特产,几乎是家家会做,户户留存,不但用来待客送礼,而且还远销东南亚各国呢!

 


作者:玉壶冰
发表时间:2006-8-21 0:16:45

引用
原文由 萤色芳菲 发表于 2006-8-20 12:18:08 :
呵呵,传说总是那么美好。
这是我们文学的根基啊!

 


作者:玉壶冰
发表时间:2006-8-21 0:21:49

引用
原文由 宇儿 发表于 2006-8-20 20:03:35 :
改天有时间,我们集体去于都旅游!
那敢情好,然后再周游列国是不是?

 


作者:玉壶冰
发表时间:2006-8-21 0:27:34

引用
原文由 懒鬼悠然 发表于 2006-8-20 23:49:08 :
呵呵……于都真是好地方,故事好,人更好……
也许吧,那还是长征出发地呢,《长征组歌》已在于都演了两回了,我们于都是江西省的故事大户,本人就已参加了九届省故事会了,从97年开始。

 


作者:玉壶冰
发表时间:2006-8-21 15:54:18

于都民间传说系列(八)
 
神奇的重光宝塔
 
        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浮屠便是塔之别称。可见修塔最是世间积德为善的一种义举,当然,更有不少是专为铭记某重大事件或某重要人物而树立的永恒性标志。六县之母的于都古塔真可谓多姿多彩、别具客家风味,而且大多是依山傍水而建,比如东有濂江河旁的文明塔,南有桃江岸边的文峰塔和康石岩普通塔,北有梅江之畔的步青塔、凌云塔和六秀塔,而尤以西边贡江两岸的塔为最多:有巽塔、蜚英塔、重光宝塔、辛峰塔和迥澜塔,至于其他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无名小塔就更是多得难以计数,特别令人意味深长的是于都的塔和水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总是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心相印、意相随,亲同孪生兄弟,情似恩爱夫妻,而且每座古塔都有一段或扣人心弦,或感人肺腑,或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及神话传奇般的轶闻佳话,而最为典型的恐怕要数于都县城的标志性宋塔——雄伟壮观、直插云霄的重光宝塔了。
        相传不知何年何月,有那么一对潜心修练成仙的鸭精,因日久生情而触犯天条被玉帝贬往偏远的南康郡镇守贡江,因此二鸭化身为塔而高高耸立在贡江之滨。虽说是被贬凡间,但玉帝还是应允它们一年相会一次,不过,只可叙情,不可行苟且之事,谁知天高皇帝远,二鸭精离开了天庭反而少了许多清规戒律,因此,每年的相会之日,它们总是缱绻缠绵、难舍难分。
        可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终于在又一次极尽缠绵之时被玉帝发现,他勃然大怒地立马命雷公电母速速前往讨而诛之,二神急急领命而去,只见霎时间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河对面孟口的塔公——辛峰塔被拦腰截成两段,塔身竟不知飞往何处,只剩下秃秃塔基向天悲号,而河这面的塔婆——重光宝塔却被凌空削去了塔顶,也许是天神男女有别吧,对塔婆予以了手下留情,只可惜一对有情鸭,终于被玉帝捧打鸳鸯,毁于一旦。后来据说文化大革命拆塔之时,塔公的身子才在另一座山头被发现,因为此塔并无塔基。
        说来却十分有趣,因为雷击塔,不知咋的又引出了一段奇特的故事。就在重光宝塔被削去塔顶的当天晚上,住在塔脚下一吴姓人家的媳妇正值分娩,当塔顶落地的一刹那,塔脚下那小茅屋里一个女婴的哭声便划破了黑夜的长空。更为奇特的是这个吴家小女孩直到八、九岁了才会说话、才会蹒跚学步,而且声音粗重,笑起来就象鸭子那“呷呷”的叫声,五短的身材,(侏儒)走起路来两只手向两边伸开,一双八字脚一摇一摆,再加上那憨憨的扁脸,活脱脱就象一只笨拙的小鸭子。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自打这小女孩出生之后,吴家的日子就仿若芝麻开花节节高,茅草屋也变成了后来的砖瓦房,因此民间便盛传着一种说法,说是那小女孩就是鸭婆精转世,其人其事说得真是有鼻子有眼。
        其实重光宝塔的位置本身就是个鸭婆形,据说无论洪水怎样的暴涨,就只能浸淹到塔座底下,因为此塔会“水涨塔高”。而且建塔流传的故事也颇具传奇性。说是重光宝塔从兴建的第一天起,每次上工都有100人,这是监工点好了数的,因为建塔要严格的按人数分工搭配组合,可到了吃饭的时候却只有99人,100份的饭菜愣是要多出一份,这其中一人便是神仙的化身。重光宝塔呈六角形,所用青砖全部是就地取土烧制。据说塔附近的几口大塘便是当年挖土烧砖所形成的,而且后来兴修水利时还发现过曾经烧砖的宋窑址。
        说到重光宝塔的青砖,那就更是建筑史上的一绝,因为古代还没有发明水泥,砌砖用的粘合剂只是最普通的黄泥浆而已,因此技术要求高,但绝顶聪明的工匠们却利用凹凸相嵌的原理,愣是烧制出了形状各异的砖块,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棱形、梯形、多边形等等,砌塔时转弯抹角的地方,那些奇形状怪的砖块正好天衣无缝的犬牙交错,根本用不着使用泥刀切削,因为建塔时还没有脚手脚,就只能修一层塔往上填一层土,据说填土的斜坡一直从塔脚下延伸到了500多米以外的大佛寺,填土工程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象许多客家名塔一样,重光宝塔每一层都砌有精美的小塔,塔内还放置着用生铁铸造的各种动物、农具、生活用具等,连铁马还穿着衣服呢。另外,七层壮观的重光宝塔其塔顶上每个角都装有铜铃和风火筒,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来,宝塔都会发出“呼呼”的风声和清脆悦耳的铜铃声。风吹铜铃响成了重光宝塔一道最亮丽的风景。难怪60年代初期,苏联专家在参观了这座近60米高的雄伟宝塔之后钦佩不已,曾恳切要求能否为他们的国家建一座一模一样的宝塔,于此塔之精美和神奇便可想而知。
        今日重建重光宝塔,真是于都人民之大幸。重光重光,永放光芒!
 
今特撰联以示庆贺:
 
三省要冲通都大邑狮岭洞天响北宋风铃
菩提树下先知驱迷雾
六县之母客属摇篮圣园福地绕三宝清音
净修林里高僧悟真经
 
贡江绕狮岭灌婴筑垒越千年鹏举激扬文字
八大赋诗旺神都江城如画物华天宝佛光照福田
于山耸罗岩廉溪说莲耀百代右相澎湃心潮
救贫择吉惠圣地前程似锦人杰地灵宝塔更重光
 
一)资料来源:古代神话传说
      刘龙生《盘古山女娲山考》
      曾长生盘古祠传说
(二)资料提供者:梓山河坑欧阳罗恩(68岁)、钟称福(38岁)
(三)本故事根据钟元荣搜集整理的《仙人通棋》改编
(四)本文根据子羽的《于都逸事拾遗——千年古榕》缩写而成
(五)此文根据高岚的《文天祥的传说》作的改动。 
(六)本文根据王学伟《杨救贫的传说》缩写而成
(七)本故事根据曾乔锋搜集、刘辉壁整理的《珍珠粉的故事》缩写改编。
(八)神话传说提供者:贡江镇蔬菜场二队吴来喜等
      相关参考资料:高岚先生所著《于都古塔漫记》
 

 


作者:玉壶冰
发表时间:2006-8-21 16:05:18

于都民间传说系列(八)

神奇的重光宝塔        

        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浮屠便是塔之别称。可见修塔最是世间积德为善的一种义举,当然,更有不少是专为铭记某重大事件或某重要人物而树立的永恒性标志。六县之母的于都古塔真可谓多姿多彩、别具客家风味,而且大多是依山傍水而建,比如东有濂江河旁的文明塔,南有桃江岸边的文峰塔和康石岩普通塔,北有梅江之畔的步青塔、凌云塔和六秀塔,而尤以西边贡江两岸的塔为最多:有巽塔、蜚英塔、重光宝塔、辛峰塔和迥澜塔,至于其他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无名小塔就更是多得难以计数,特别令人意味深长的是于都的塔和水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总是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心相印、意相随,亲同孪生兄弟,情似恩爱夫妻,而且每座古塔都有一段或扣人心弦,或感人肺腑,或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及神话传奇般的轶闻佳话,而最为典型的恐怕要数于都县城的标志性宋塔——雄伟壮观、直插云霄的重光宝塔了。
        相传不知何年何月,有那么一对潜心修练成仙的鸭精,因日久生情而触犯天条被玉帝贬往偏远的南康郡镇守贡江,因此二鸭化身为塔而高高耸立在贡江之滨。虽说是被贬凡间,但玉帝还是应允它们一年相会一次,不过,只可叙情,不可行苟且之事,谁知天高皇帝远,二鸭精离开了天庭反而少了许多清规戒律,因此,每年的相会之日,它们总是缱绻缠绵、难舍难分。
        可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终于在又一次极尽缠绵之时被玉帝发现,他勃然大怒地立马命雷公电母速速前往讨而诛之,二神急急领命而去,只见霎时间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河对面孟口的塔公——辛峰塔被拦腰截成两段,塔身竟不知飞往何处,只剩下秃秃塔基向天悲号,而河这面的塔婆——重光宝塔却被凌空削去了塔顶,也许是天神男女有别吧,对塔婆予以了手下留情,只可惜一对有情鸭,终于被玉帝捧打鸳鸯,毁于一旦。后来据说文化大革命拆塔之时,塔公的身子才在另一座山头被发现,因为此塔并无塔基。
        说来却十分有趣,因为雷击塔,不知咋的又引出了一段奇特的故事。就在重光宝塔被削去塔顶的当天晚上,住在塔脚下一吴姓人家的媳妇正值分娩,当塔顶落地的一刹那,塔脚下那小茅屋里一个女婴的哭声便划破了黑夜的长空。更为奇特的是这个吴家小女孩直到八、九岁了才会说话、才会蹒跚学步,而且声音粗重,笑起来就象鸭子那“呷呷”的叫声,五短的身材,(侏儒)走起路来两只手向两边伸开,一双八字脚一摇一摆,再加上那憨憨的扁脸,活脱脱就象一只笨拙的小鸭子。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自打这小女孩出生之后,吴家的日子就仿若芝麻开花节节高,茅草屋也变成了后来的砖瓦房,因此民间便盛传着一种说法,说是那小女孩就是鸭婆精转世,其人其事说得真是有鼻子有眼。
        其实重光宝塔的位置本身就是个鸭婆形,据说无论洪水怎样的暴涨,就只能浸淹到塔座底下,因为此塔会“水涨塔高”。而且建塔流传的故事也颇具传奇性。说是重光宝塔从兴建的第一天起,每次上工都有100人,这是监工点好了数的,因为建塔要严格的按人数分工搭配组合,可到了吃饭的时候却只有99人,100份的饭菜愣是要多出一份,这其中一人便是神仙的化身。重光宝塔呈六角形,所用青砖全部是就地取土烧制。据说塔附近的几口大塘便是当年挖土烧砖所形成的,而且后来兴修水利时还发现过曾经烧砖的宋窑址。
        说到重光宝塔的青砖,那就更是建筑史上的一绝,因为古代还没有发明水泥,砌砖用的粘合剂只是最普通的黄泥浆而已,因此技术要求高,但绝顶聪明的工匠们却利用凹凸相嵌的原理,愣是烧制出了形状各异的砖块,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棱形、梯形、多边形等等,砌塔时转弯抹角的地方,那些奇形状怪的砖块正好天衣无缝的犬牙交错,根本用不着使用泥刀切削,因为建塔时还没有脚手脚,就只能修一层塔往上填一层土,据说填土的斜坡一直从塔脚下延伸到了500多米以外的大佛寺,填土工程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象许多客家名塔一样,重光宝塔每一层都砌有精美的小塔,塔内还放置着用生铁铸造的各种动物、农具、生活用具等,连铁马还穿着衣服呢。另外,七层壮观的重光宝塔其塔顶上每个角都装有铜铃和风火筒,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来,宝塔都会发出“呼呼”的风声和清脆悦耳的铜铃声。风吹铜铃响成了重光宝塔一道最亮丽的风景。难怪60年代初期,苏联专家在参观了这座近60米高的雄伟宝塔之后钦佩不已,曾恳切要求能否为他们的国家建一座一模一样的宝塔,于此塔之精美和神奇便可想而知。
        今日重建重光宝塔,真是于都人民之大幸。重光重光,永放光芒!

今特撰联以示庆贺:

三省要冲通都大邑狮岭洞天响北宋风铃
菩提树下先知驱迷雾
六县之母客属摇篮圣园福地绕三宝清音
净修林里高僧悟真经                     

贡江绕狮岭灌婴筑垒越千年鹏举激扬文字
八大赋诗旺神都江城如画物华天宝佛光照福田
于山耸罗岩廉溪说莲耀百代右相澎湃心潮
救贫择吉惠圣地前程似锦人杰地灵宝塔更重光

一)资料来源:古代神话传说
      刘龙生《盘古山女娲山考》
      曾长生盘古祠传说                           
(二)资料提供者:梓山河坑欧阳罗恩(68岁)、钟称福(38岁)                                              (三)本故事根据钟元荣搜集整理的《仙人通棋》改编                                                (四)本文根据子羽的《于都逸事拾遗——千年古榕》缩写而成                                               
(五)此文根据高岚的《文天祥的传说》作的改动。 
(六)本文根据王学伟《杨救贫的传说》缩写而成     
(七)本故事根据曾乔锋搜集、刘辉壁整理的《珍珠粉的故事》缩写改编。                                    (八)神话传说提供者:贡江镇蔬菜场二队吴来喜等
      相关参考资料:高岚先生所著《于都古塔漫记》

 

 


作者:玉壶冰
发表时间:2006-8-21 16:14:31

两位斑竹:系列告一段落,拜托整理一下,删除(七)(八)两个不好的帖,还有第八的最后“资料来源”,能不能移动整齐?谢谢!辛苦二位了




Copyright (C) 2005-2006梅林秋语 All Rights Reserve.
Powered by BBSxp 5.12/Licence © 1998-2004
Script Execution Time:546ms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