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可以是轻松的荒诞,看这种类型的电影会很放松:看时会意地笑,看后若有所思。如《疯狂的石头》。
也可以了无生趣:零笑点的黑色幽默,沉闷到乏味的写实,从头到尾让你全身紧绷。
你不得不板着脸,悬着心,跟随情节推进,看着矛盾发生,叠加,激化,冲突,炸裂,待结局呈现,方能舒一口气。
如本文要说的这一部:《杰出公民》。
豆瓣评分:8.6
不要像我一样被片名和海报骗了。
它不是好莱坞大片。没有上天入地的炫目特效,也没有宏大的主题,更没有阴险Z治,暗斗明争,只有不动声色的,对人性的冷厉的解剖。
像手术刀,窄薄而锋利,刀口无痕,但N秒后,会见细细密密的血珠子,渗出来。
故事很简单。旅欧作家丹尼尔.曼托瓦尼时隔40年后,受邀重返故土遭遇的人和事。
《杰出公民》是由阿根廷华特•迪士尼电影公司发行,由加斯顿•杜普拉特、马里亚诺•寇恩联合执导,奥斯卡•马丁内兹、诺拉•纳瓦斯等主演的剧情片。影片获得第7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这个作家很有原则,很有情怀,很有理想,崇尚自由与独立精神。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讲话就与众不同:
——“感谢大家支持我的作品,但是我始终坚信,艺术不是为了取悦大众而存在。”
——“我为自己得到这个奖项而感到苦恼和忧愁,因为我离真正的艺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段话,替他收获了现场长达好几秒的令人尴尬的静默,然后才是掌声如雷。
当然了,掌声中无疑藏着讶异与错愕。
但这并不影响丹尼尔火遍全球。毕竟诺贝尔文学奖,是“杰出作家”的强大背书。
之后,毫无意外地,随着名人效应而来的生活,便被各种各样的行程表填得满满当当:讲座,讲话,访问……
但他秉持一贯原则,叫助手推掉了几乎所有的活动。
直至五年后,或许是心血来潮,或许是想寻找写作灵感,他忽然下定决心,孤身一人重返故土,回到那个他儿时成长的,但并未为他留下太多美好回忆的所在——故乡。
他知道那里的封闭和愚昧,知道那里的龌龊与不堪,但毫无疑问,这里有他进行文学创作的土壤。
总而言之,他荣归故里了。在四十年后。
并不顺利——
被接时,车子坏了,耽搁在半路,不得不在野外过了一宿;
回到小镇,本想低调,却被安排了满满的活动:
在消防车上“游行”;给居民们讲课,参加各种电视节目和画作评选;
参加镇上为他而准备的“杰出公民”颁奖仪式;唯一干的“私事”,就是与多年未见的好友小聚;
……
行程很满,却无聊透顶。
影片采用的也是平铺直叙的写实手法,看着稍显乏味,然而正如主角后面说的一句话一样“平铺直叙亦能惊涛骇浪”。
果然,在遇到一个女粉丝的投怀送抱后,在担任画作评委并被各种“关系户”旁敲侧击,意图左右评选结果被他拒绝后,各种荒诞不经与乌烟瘴气开始粉墨登场——
参加电视访谈节目,原来是电视台为了给一款果汁打广告;
因画作落选的人,对其谩骂威胁;
自来熟的某个男子,邀请他到他家做客,他没答应,他却怪在他头上;
不相识的陌生人,向他拿钱给孩子买轮椅(丹尼尔后来还是伸出了援助之手)
……
丹尼尔陷入了人情与愚昧的裹挟,他选择坚持,不妥协。
至此,影片前半部分铺陈的压力,已成排山倒海的浪潮,不断冲击着观者的心,甚至想逃离,因为实在不忍心看到他的结局。
坦白讲,我此时的想法是丹尼尔应该会妥协,如此一来,就与他在领取诺奖时的道貌岸然形成对比与反讽——当然了,即使他妥协我也是理解的,甚至会因此会舒一口气。
毕竟很多理想不过是建立在空阔海滩上的城堡,再宏伟强大,也不过是细沙铸就,当大浪袭来,被撼动甚至兀自崩塌,也不丢人。
然而,丹尼尔依然不。
他继续选择推脱,拒绝,直到他发现那个送上门的女粉丝居然是他的那位旧友和他儿时女友的女儿。
他知道闯了祸,把女孩赶走。
之后,他将绘画比赛被人控制的真相和盘托出,因此遭受了始作俑者的咒骂和臭鸡蛋的袭击。
他依然顶着肩膀上的破碎的蛋壳和蛋液,说了这番话
——若你们身处虚伪而不自省;无视自己的无知与愚昧,反而为其拍手叫好;那么我很抱歉,给你们带来了麻烦;
是的,他宁愿离开,也绝不妥协。
离开前,丹尼尔被旧友骗去打猎。他站在货车上的尾车厢,随着货车在昏暗的道路上颠簸,前行。
夜色浓重,道路两旁不时出现这几天与他遇见过的一张张看似熟悉此时却十分陌生的面孔,这些面孔在夜色中看向他。面无表情,却显得如此粗鄙,怪异,以至,狰狞。
事实上,在影片中,不知道是当地人确实长这样,还是导演为了凸显影片主题特意找来了这些长得形形色色,看起来也很怪异的人,最起码不好看。
就像被某种有毒液体长期浸泡后的,变异的,扭曲的,怪物。
最后,丹尼尔更遭到了旧友的戏弄:
他用猎枪的子弹来“送”他离开,子弹总是落在丹尼尔的脚边,让他像猴子一样舞蹈,然后女粉丝(发小的女儿)的男友,用猎枪击穿了他的胸腔。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丹尼尔,见到的依然是穷山恶水滋养出来的几十年不变的愚民。
他心存幻想的改变,终究没有发生——
故乡还是那个故乡。
人还是那群人。
粗鄙还是那个粗鄙。
蛮荒还是那个蛮荒。
低俗还是那个低俗
……
只是,他已经不是那个他。
那个他曾经逃离过的地方,他不得不逃离第二次。
他的故乡,他再也回不去了,或者说,他本来就不应该回去。
乡民们对丹尼尔的热情,不过是对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人的好奇。
他们关心的,只有他功成名就的背后,蕴含着的之于他们名利的意义。
唯一的意义。
当他们发现他与他们不同,并且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时,他们就质疑他,贬斥他,放逐他,更给他扣上一顶从故乡出走的“叛徒”的帽子作为毁灭他的借口。
他们或许从来没有想过,丹尼尔身上那种他们不接受的,缺乏的,和他们站在对立面的:对真实的认知、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恪守的行为规范,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在他们眼中的“非主流”的情怀与坚持,远比他们的送往迎来、蝇营狗苟要宝贵得多。
所幸,影片中的丹尼尔并没有死。
在片尾,他出现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他的新作就叫《杰出公民》。而书的灵感,正来自于他此次的重回故乡之旅。
当记者在发布会上质疑书中内容的真假时,丹尼尔解开了衬衫的纽扣,露出了胸腔上那个被子弹洞穿留下的伤疤。
坦白讲,如果丹尼尔被那一枪毙命,全片黑色幽默的意味就会更浓,也更直抵人心,只是,倘若那样剖析,对观者来讲就太残忍,太血淋了。编剧/导演也想给我们留下唯一的一点安慰吧!
也或者,丹尼尔在片尾的邪魅一笑,也暗喻着他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故乡,自始至终,他都是那个蛮荒小镇里的蛮荒的一员?
不得而知,待诸位自行解读。
我是悟恩。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