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在你身体里,你却不懂我!

离开企业进入大学教书,工作顺利,领导重视,我最后还是离开大学回到了企业。为了照顾孩子,选择了一份离家近、不出差、工资尚可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帮助企业达成战略转型后又果断辞职。重返咨询领域,我在企业管理咨询顾问的角色定位上,增加作家和认知专家这两个目标定位。

这些决定不是冲动的结果,而是遵循着内心做出来的。14岁立志在企业做高管,18岁自作主张修改了高考志愿表,把父亲期望的医学院的医药类专业变成了经管学院的管理类专业。本科和硕士阶段,学的管理和经济,毕业后到上海,简历的描述和所投的岗位,不是研究员,就是(助理)咨询师。深入接触了研究和咨询工作,打算在这个领域打拼至少二十年。受家庭的驱使,转到“稳定”的教师行业,也做了“兼顾孩子”的离家近的工作,终究还是揣着自己的理想翻出墙来。

听从自己的内心,活得真实、洒脱,有滋有味。曾经奋斗过的每个地方,都留下了一个座位,欢迎随时回去;同一时间还有好几个公司抛出橄榄枝。不敢说在职场中混得风生水起,但在小圈子里看也算是比较成功的。有不少取经者希望能了解其中的秘密,思来想去,诀窍不过是这两个字——学习。

也有很多爱学习的人,拼命背单词,努力干工作,结果却并不那么如意,你怎么看?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方向很重要,我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过是恰好蒙对了方向而已。

哈哈,你说“蒙对了”?嗯哼,不过是凑巧罢了。你和我一样,一定能用三到五个词语描述自己的性格特质,一定没有看懂过自己真实的样子。

我对自己的描述是“好奇心强,兴趣广泛”。但我心里有个疙瘩:能称得上爱好并且具有专业级水平的项目并不多,我该如何分配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来获得未来的改善和提升?

请教了专业的职业咨询师。她分析道,你是一个猫头鹰型的思考者,人际和行为风格是自律、准确、谨慎、保守、严谨、高标准、善于分析、逻辑性强、完美主义,适合从事需要研究和逻辑职业,管理顾问、作家和认知研究本质上是相通的,都能够很好地发挥你的思维优势,需要注意的是,最好找个行动力强的人做搭档,就会变得完美。

看来,我真的不了解自己。前五大优势分别是思维、纪律、专注、关联和分析,而竟然从来没有把思维能力当成自己最大的优势,也常常忽略自己的专注和关联能力。其实,每个人都不够了解自己。如果真我会说话,它定会说:我住在你身体里,你却不懂我!

很多人都把自己定义为终身学习者。有人主动,有人跟随,也有人情不自禁就掉队。

我组织和参加了不少学习型团体,有实地沙龙和课堂,有线上社群和活动。从经验中总结了几个不太准确的数据:能深度参与的人不足20%,能坚持一年及以上的约占10%。比如学写作,每个人都缴纳了500元学费,1000人的规模,按时交作业的人数竟然达不到100。问题在于,都是乘兴而来,为何多数人败兴而归?

理由可以很多,工作忙没时间,没基础跟不上,等等。但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方向不对。意思是,报写作班的人没有实际的学习写作需求,报画画班的人没有实际的学画需求。

换句话说,你根本不了解自己!你以为自己喜欢文字,你以为需要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真的只是“你以为”而已,没有什么实际的依据。你并不懂那个住在身体里的自己。

你自己所理解的特性和优劣势,和父母眼中的你不同,和同事眼中的你也不同。你可能常常听取朋友分析,但也有必要找专业的人做个测试和分析,比如职业规划师。这样就能把自己看得更加全面,更加立体。

真正的终身学习者会确定自己的核心能力并围绕这些能力进行学习。职业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职业消失了,还有很多新的职业正在产生。一旦你确定了核心能力,这是根本的方向,当职业变化的时候,你的能力可以很快迁移到相似的职业上去。

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每个人的性格和优劣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认知水平和知识能力不断升级,需求和职业肯定也要随之而升级。你所确定的方向是基于历史得来的,但是每一个未来都是由过去组成和决定的。个人的成长也要向经营企业一样,确定了长期战略以后,定期进行微调,比如一年或三年。

有人说,我喜欢做数据分析,但大家都认为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差,不适合做这样的职业。或着,我想当个画家,但所有人都说我没有丝毫艺术细胞,很难实现梦想。也许世界上有一小部分天才,但是天才不经过后天努力也很难有所成就。科学研究证明,资质平平的人也可以通过科学的联系获得非凡的成就。如果你喜欢什么,就不要在意他人的否定,要么发挥优势,要么弥补短板,看清方向,坚持你的梦想去吧。

总之,你要想方设法弄懂住在身体里的那个自己,可以是每日三省吾身式的内省,也可以是闻过则喜式的询问朋友同事,更可以找专业的咨询师沟通。终身学习者不是见什么学什么,而是遥望梦想,结合自身特质,不断调整方向,用科学的方法,培养核心能力,获得持续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住在你身体里,你却不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