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登位,23岁举鼎而死的秦武王,真的是头脑简单的国君吗?

《芈月传》《大秦帝国》的热播,我们认识了一位力大无比的秦王,率领大军驻扎洛阳,吃饱喝足后,不去瞻仰历代周天子的丰功伟绩,却要和大力士比力气,结果在举鼎的时候,被砸断大腿,然后就挂了。


19岁登位,23岁举鼎而死的秦武王,真的是头脑简单的国君吗?_第1张图片

影视中的秦武王举鼎

举鼎的这位秦王,姓嬴名荡,秦孝公(命商鞅变法的那位)的孙子,秦惠文王的儿子,史称秦武王,在位仅4年。

在大家的印象中,这位秦王就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平日闲的蛋疼、喜欢无事生非的纨绔,你说好好的大王不做,干嘛非要去玩鼎,这不就把自己给玩儿死了?


一、“嬴荡”寄托了秦惠文王荡平天下的深意

秦惠文王是一位十分有头脑的国君,上位之初就做了一件大事:五马分尸了权臣商鞅。杀了商鞅本人,却继承了商鞅新法的精髓,比后世的万历皇帝可高明多了。

秦惠文王有很多儿子,偏偏选了举鼎的这位来继承先祖的事业,以他的聪明才智,秦武王绝不可能是我们印象中的那副形象。

真实的秦武王嬴荡身高体壮、孔武好战、精明睿智、善于纳谏,“荡”字的意思就是希望他继承祖宗的遗愿,将来能够荡平天下!

二、定西戎、平巴蜀、拔宜阳,秦武王对得起这个名字

秦武王的所作所为,能够担当起荡平天下的重任吗?我们来看他在位时做的几件大事:

1、定西戎

武王元年,伐义渠、丹、犁。(《史记· 卷五·秦本纪第五》)

秦武王登位之初,西方戎狄部落蠢蠢欲动,为了安定后方,不致腹背受敌,秦武王并没有急着东出,而是挥军西进。

这样做有错吗?当然没有,是一份十分恰当的举措。看过我昨天的文章从弼马温到一统天下:大秦帝国是怎样一步步强大起来的?就知道,西部戎狄部落一直是秦国最头疼的敌人,在和戎狄作战中,好几代秦君丢掉了性命。西戎是游牧民族,特点是机动性强,战斗力强,稍一示弱,就会进入中央腹地,后果难料。秦国一贯的打法就是,趁他们露头,就狠削,把他们赶得远远地。秦武王的做法和前辈、后继者并没有什么两样,换句话说,是值得肯定的。

19岁登位,23岁举鼎而死的秦武王,真的是头脑简单的国君吗?_第2张图片

2、拔宜阳

秦国自秦穆公开始,就想着进军中原,可惜通往中原的道路被晋国、魏国堵得死死的,为此秦国和晋国死磕了几百年,一直无果。秦武王平定后方后,对臣子说:

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

右丞相甘茂完美的执行了这一决策,经过5个多月的艰苦战斗,秦军斩首6万,占领了韩国重镇宜阳。

19岁登位,23岁举鼎而死的秦武王,真的是头脑简单的国君吗?_第3张图片


宜阳向东一马平川

攻取宜阳有两大好处:一是解除了东出函谷关的后顾之忧,从此秦军就可以大胆的出入中原了;二是宜阳盛产铁矿石,秦军的武器有保障。

一、问鼎中原是历代秦君的心愿

攻下宜阳后,秦军就可以顺顺利利的进入洛阳了,一窥天下闻名的九鼎。

自春秋以来,多少英雄风流人物都在窥视九鼎,最有名的就是楚庄王,成语“问鼎中原”就发生在他身上,秦国的历代君主自然也在其中。

19岁登位,23岁举鼎而死的秦武王,真的是头脑简单的国君吗?_第4张图片


问鼎中原是历代君主的梦想

二、举鼎能够极大提高秦军的尚武风气

鼎虽然是权力的象征,但说到底,要荡平天下,还是需要强大的实力。秦武王为什么要举鼎呢?除了自身力气大,还有什么目的呢?

1、提高秦武王的威望

秦武王虽然已经坐了3年江山,也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但地位并不稳固,属下的重臣、兄弟还没有做到真心实意的归顺,两件事可以证明:

一是在攻打宜阳时,左丞相樗里疾就表示了反对。樗里疾是秦孝公的庶子,秦武王的叔叔,秦惠文王时立有大功,在秦国内部非常有威望,如果他要是掣肘的话,很多事还真是办不了。

二是秦王室的楚国势力,芈八子的几个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秦武王去世后,楚系势力能抢得王位,逼迫太后自杀、驱赶武王后就是明证。

内部反对势力大,硬攻不行,想要破局,最好的方式就是展示自己的实力,进军洛阳、举起天下闻名的大鼎,就是一种很不错的手段。

19岁登位,23岁举鼎而死的秦武王,真的是头脑简单的国君吗?_第5张图片


2、提振军人的士气

参加过军训的都知道,军人最佩服的是什么?英雄!一群军人聚在一起最爱干什么?单挑,胜利者总能得到响亮的掌声。

秦武王自小在军营里混,对军营里的风气很熟悉,要是自己把重达千斤的巨鼎给举起来,既可以显示自己的英雄本色,也可以提振军队的士气。


领袖的带头作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所以说,秦武王以身试鼎,既有自己好斗的一面,也有提高威望、提振军人士气、促进尚武民风的意思,并非电视里说的一无是处,至于举鼎失败导致身亡,只能说是一个意外了。

攻取韩国宜阳,秦国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三晋联盟,尤其是魏国在背后下刀子,这也是樗里疾反对的主要理由;其次就是宜阳是韩国的旧都,又是铁矿的主要产区,韩国向来重兵防范,难以取胜。

秦武王听取甘茂的建议,分三步攻打宜阳:

第一步:联魏伐韩

秦武王令甘茂带着很多金银财宝到魏国去行贿近臣,劝说魏国和秦国联手,可以得到很多好处。收了秦国厚礼的近臣宠妾,整天在魏王耳边说伐韩的好处,说秦国强大,假若不同意,秦国必来攻打魏国,那可就惨了。

19岁登位,23岁举鼎而死的秦武王,真的是头脑简单的国君吗?_第6张图片

第二步:大兵相助

宜阳果然难打,甘茂连续攻打了5个月,还是打不下来,朝中就有人说甘茂的坏话了。秦武王有点动摇了,打算把甘茂换下来。

甘茂只说了两个字,息壤,秦武王恍然大悟,决定再增派5万大军。秦军力量大增,不久后就攻下了宜阳,并斩首韩军6万。

19岁登位,23岁举鼎而死的秦武王,真的是头脑简单的国君吗?_第7张图片


秦国大军

攻下宜阳,就打通了三川的道路,通往洛阳,畅通无阻。

关键时刻,倘若秦武王迟疑不决,很可能就前功尽弃了。

意志坚定,信任大臣,不听信谗言,能做到这些,就很了不起了,有多少君王载在了这几个字上。

一句话,秦武王的所作所为,对待起那个“荡”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19岁登位,23岁举鼎而死的秦武王,真的是头脑简单的国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