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新战场:杠杆交易能否成 Bit-Z 崛起新利器?

对于加密货币玩家们而言,“杠杆”是个让他们情绪复杂的词。

一方面,杠杆让一部分玩家在频繁、无休止的波段中赚得盆满钵满;另一方面,因为杠杆导致爆仓、血本无归的极端案例在币圈比比皆是。

杠杆让本就高风险的加密货币交易变得更惊心动魄,由于将高风险进一步放大,加密货币的杠杆业务一度出现各种混乱状况,比如虚拟盘、标记价单一,部分玩家也因此望而却步。

但有意思的是,越来越多的交易所推出杠杆服务,比如 BitMex、OKEx、火币、Bit-Z等。

“交易所群魔乱舞的时代很快过去。”Bit-Z 总裁于洋认为,随着平台竞争的深化,交易所的功能会趋向于完善,“杠杆交易只是其中一部分,接下来会有更完善的金融衍生品服务。”

“给我一个杠杆,我能撬动整个地球”,这句话一定程度说明了杠杆的作用。

相较于其他投资产品,加密货币市场的波动性更大,风险承受能力高的投资者们,也更愿意选择加密货币作为资产增值的投资标的,也更容易接受“杠杆”。

Bit-Z产品负责人张静告诉 31QU,杠杆可以这样通俗的理解:用户本身持有较少的本金,通过向交易所借币,获得多倍可交易金额,进而在市场上交易。

“比如你有 1 USDT,如果平台支持 3 倍杠杆,你就可以从平台方借到 2 USDT,这样就动用了 3 倍于本金的资金在市场交易。”张静举例解释道,“如果看空比特币,你可以把借到的比特币卖出,等到币价下跌时再买入,这样购买等量比特币使用的 USDT 就会少于之前的资金,中间的差额就是做空比特币获得的收益。”

如果按照 3 倍杠杆计算,当风险率为 150% 时,用户盈亏平衡,如果数据跌至 130%,说明已经开始亏钱,如果继续跌至 110%,也就触发了平台的爆仓值,系统会强制平仓。

这时候,平台会将用户的资产拿到市场卖掉,结清手续费后再返还给用户,“一般到这种时候,剩的已经不多了”。

风险率计算公式:风险率=资产/负债*100%=(本金+借到的资金)/(借到的资金+未还利息)*100%

张静表示,这种杠杆的玩法和“股市中的配资是同一个逻辑”,都是使用少量资金,以期获得更大的收益。

但野蛮生长的加密货币市场,导致这种方式被玩坏了,根据他的介绍,目前币圈的杠杆产品至少有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只采用自家平台的币价作为标记价。“如果只采用单家交易所的最新成交价作为标记价,那么平台上的某个大户短时间砸盘,币价的波动就非常大,普通用户可能要承受更多的损失。”

二是部分平台的杠杆交易区实际是虚拟盘。“这种方式等于平台没有出任何资金,用户从平台出借的资金,其实是虚构、虚假的数据,只能在账面上显示。如果用户盈利,必须等平台清算后才能提款。”张静表示,“这种方式就和那些虚假的发币项目一样。”

三是杠杆倍数过高。“某些平台的杠杆倍数设计为 20 倍,甚至百倍,也就意味着很小的币价浮动,比如涨跌 1%,都有可能让用户爆仓,在时间上根本来不及操作。 ”他认为,过高倍数的杠杆“其实已经不是杠杆,变成了期货”。

这三个问题也让投资者闻“杠杆”色变,高倍杠杆带来的恶果也显而易见,用户对杠杆、平台拔网线、定向爆仓的争议此起彼伏,去年还出现了多起极端维权事件。

事实上,“加密货币的波动性特征更适合做杠杆,它可以放大交易带来的潜在回报。”张静称,只要做好风险识别和控制,杠杆同样可以带来正向作用。

曾有媒体统计,以杠杆闻名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 BitMex,过去一年的交易量超过 1 万亿美元,这个数据相当于印度尼西亚 2017 年全年的 GDP 总量。巨大的市场、强烈的用户需求,促使更多的交易所把开设杠杆交易纳入考量范畴。

虽然市面上的杠杆产品很多,但在张静看来,只有解决了标记价、虚拟盘和杠杆倍数设计的三个问题才能算是一款好的杠杆产品,Bit-Z 希望进行新的尝试。

“为了防止极端情况发生,比如大户突然砸盘/拉升币价,导致用户来不及操作的事件发生,Bit-Z 会采用全球排名靠前的几大交易平台,比如币安、OKEx等平台的最新成交价的加权平均价格,作为标记价。”张静表示,这是为了防止用户受到单家交易所成交价的过度影响。

另外,Bit-Z 承诺推出的杠杆交易均为真实盘,“用户从平台借到的资金都是真金白银。”张静补充说,前期的资金池主要由平台来提供,后续交易量达到一定规模,也会推出相应的P2P 服务,“由用户把资金出借给用户,让用户的钱也流动起来。”

除此之外,“考虑到新玩家对高风险交易的理解不够深入,我们在经过多次计算后发现,3 倍杠杆是用户比较能承受的比率,便于灵活建立仓位,如果倍数低于这个数字,也不利于用户进行高效的配资。”因此,目前 Bit-Z 的杠杆倍数被设定为 3 倍。

今年 3 月 18 日,据外媒报道,日本金融监管机构金融厅(FSA)出台了针对加密货币保证金交易的新规定,内阁已批准日本金融工具和支付服务法律的修正案草案,规定将加密货币保证金交易的杠杆率限制在初始存款的 2 至 4 倍之间,以降低投资者的交易风险。将杠杆倍数控制在一定范围似乎也更符合趋势。

事实上,除了用户自身要提高对杠杆风险的认知,平台也需要对此有充分的准备。

“Bit-Z 设置了警报线,当用户资金亏损到一定量时,平台会自动触发警报系统,通过短信或者电话通知用户及时处理。”他补充说,平台还设置了穿仓补贴,如果用户遭遇穿仓,可以获得平台的补贴,希望最大限度解决用户的后顾之忧。

过去一年,加密货币市场跌宕起伏,加密货币交易所站在风口浪尖,平台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如何在行情低迷时吸引用户,各个团队也各出奇招。

“在经过 3~4 个月的调研后,我们决定这时候推出杠杆功能,希望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也能给交易所带来流量。”根据张静的介绍,Bit-Z 的新功能仅推出一周,平台的成单量提升了 20%,“在我们设想中,最好的状态应该是杠杆这部分交易能超越币币交易量,毕竟是 3 倍的杠杆。”

瞄准杠杆这块蛋糕的不只有 Bit-Z。5 月 8 日,币安创始人赵长鹏在 AMA 活动中透露,币安将提供杠杆交易(Margin Trade)服务,未来还将提供基于币安链的稳定币交易。

增加金融衍生品类、推出新的服务,越来越成为交易所的不二之选,平台间的竞争也从单一的交易维度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比如币安主打交易体验,有很多忠实的用户;有的交易所主打存币理财,在熊市的时候确实满足了很多投资者对保值的需求;或者其他交易所凭借上线某些流量极高的项目,也能脱颖而出。”于洋认为,新进入者仍然有机会,不过,当前的加密货币交易生意已经从早期收取上币费、手续费,发展到如今更着重机构或者大户,“比如我们推出的杠杆,更多的也是针对专业用户,他们可能就是直接调用我们的 API 进行交易。”

“专业化、全球化是交易所未来的核心优势。”她告诉 31QU,“目前国内的市场已经基本被吃透,更广阔的机会是在海外市场,尤其是日韩和东南亚。”

她分析说,像越南、柬埔寨、菲律宾这些地方的监管政策相对宽松,包括博彩在内的很多行业都已开始使用加密货币,“这类项目自带流量和用户,如果与他们达成合作,也能大大强化平台的优势。”

今年以来,由币安推出的 Launchpad 掀起了一股 IEO 热潮,众多交易所跟风而至,各式各样的玩法,在短时间内也激活了币圈玩家们进场的热情。

但于洋认为,无论是去年的“交易即挖矿”,还是今年的 IEO ,都只是短期的热点炒作,平台间的竞争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交易所自身的产品服务与体验。

至于“杠杆交易”能否成为交易所竞争新利器,还要交给市场和时间去检验。

转载自31Qu

你可能感兴趣的:(交易所新战场:杠杆交易能否成 Bit-Z 崛起新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