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汉字吗?(第1篇读书笔记)

上一次讲到,在旧书店里淘了几本书。《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是比较惊喜的一本。这本书的作者是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她与中国结缘自小时候的一把粉红纸伞。来中国学习后,又与古琴相遇,学了几十年古琴,最后写成了《古琴》一书,2006年获得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在瑞典掀起一股中国热、古琴热。

你真的懂汉字吗?(第1篇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你真的懂汉字吗?(第1篇读书笔记)_第2张图片

再说这本《汉字王国》。为了写这本书,她亲自做了十几年的田野调查,跑到考古现场,跑到农民的家里。通读全书,看得出作者付出的心血。一个简单的字,辅之以甲骨文、金文多种演变形式,虽然不能百分百肯定,但以自己的逻辑推理,确定古文字的含义。看完这本书,再看那些她讲过的文字,果然一个个栩栩如生,仿佛看到了文字蹦蹦跳跳演化的过程,再也忘不了。

你真的懂汉字吗?(第1篇读书笔记)_第3张图片

汉字是象形文字,我们以这一点而自豪,但其实真正讲起来,或许我们并不十分懂得这汉字是如何象形的。林西莉在序里讲到,她在北京留学时,看到小学、中学、大学的语文教育无一例外得机械,不加解释,似乎汉语就是那个样子。

我也深有同感,我们开始学习汉字时,记住汉字的方法是写上几十遍,加拼音、组词、造句。有时盯着“日”“月”,大概能感觉到与太阳、月亮形状的关系,却不懂为什么“日”里面有一横,“月”里面有两横?

她说,她在教汉字时,对汉字的结构和早期形式讲得越多,学生就越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些汉字。其实,看一本“给孩子”的书,我也不过是想弥补自己曾接受的“粗糙”教育,希望对汉字多一些感性的理解。

你真的懂汉字吗?(第1篇读书笔记)_第4张图片

惊喜的是,在这本书里,我不仅看到了汉字的流变,看到了汉字的象形功能,更是看到了汉字与现代中国生活的关系。

化用作者的话说,汉字在创造时,表达的是人类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古老的人类用象形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认识,这个方式有一定特点和规律。古老汉字中记录的形象,一直绵延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甚至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也能在广告、民间艺术和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画面,看到他们重复了几千年文字创造者们所使用的形象。

由此,她惊叹“中国文化有惊人的连续性”。我们也常常这么说,但更多的是一种语言上和思维上的惯性使然。

这本书将文字按表现事物分类,比如说“人与人类”“水与山”“野生动物”“车、路和船”等等。基本上每个字都会给出相对应的甲骨文和金文,结合中国的生活,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鹿”和“羽”。在我的认知里,鹿生活在《动物世界》里,与中国没多大关系。但考古事实说明,蓝田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在几十万年当中都以捕猎鹿为生。

鹿与中国人渊源不浅。在墓葬出土的各种文物中,也能经常看到鹿的形象。鹿每一年都脱角,长出新的,因此有一定的宗教意义,代表着新生和生命的开始。“鹿”的甲骨文就是一只小鹿的形象,简写后的汉字已经不怎么看的出来了。但“首”字很可能就是一个长着鹿角的鹿头啊!

你真的懂汉字吗?(第1篇读书笔记)_第5张图片

“羽”字,如果把横折钩伸展开来,想象成一只羽毛的硬梗,中间那上下两撇就是梗上突出的毛毛,那它就是活灵活现的羽毛啊。

羽毛对于中国古代的意义重大,在周代很多祭祀仪式上都使用尾羽装饰战旗、战车,甚至乐器。古代官服上也以各种鸟类的针绣作为分级的标志。

在现代中国,我们能追寻到的痕迹便是戏剧舞台上演员头上长长的翎子。演员在台上转来转去,通过不同的方式抖动翎子表示喜怒哀乐,就连不识字的观众也能明白其中的意义。用力摇头,旋转翎子时是愤怒;一次次深鞠躬,翎子碰到地是吃惊,要仔细考虑;用食指和中指顺着翎子掠下来,朝身体弯成弓形,是在侦查……

你真的懂汉字吗?(第1篇读书笔记)_第6张图片

这也让我想起了五禽戏。这种与鸟类习性相仿的表达方式,或许在戏剧诞生前,就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中。而当现代生活中的戏剧舞台,呈现出了与原始文字创造者相似的表达方式,这其中的几千年、上万年,恍惚就是在一瞬间。人类在进化,但仍有很多因子来自成千上万年前。古老与现代并存,这时似乎才有了真实的指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真的懂汉字吗?(第1篇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