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3:曲折的从政经历

基辛格3:曲折的从政经历_第1张图片
基辛格3:曲折的从政经历

线索

基辛格最早的“恩主”是纳尔逊·洛克菲勒,他一直对洛克菲勒忠心耿耿。这种忠心也付出了代价。肯尼迪的国家安全顾问,也是基辛格在哈佛时候的前老板邦迪就是不信任他,不重用他。这让基辛格深感压抑。

从书斋走进政治现实,这是必须要上的一门课。政治有政治的游戏规则。你可以选择当螺丝钉,也可以选择不当螺丝钉,但一旦你选择了当螺丝钉,就不能再选择拧螺丝钉的速度。

内容

我们正在读的书是弗格森的《基辛格》。我们讲了基辛格的童年和青年,也讲了基辛格是怎么从退伍军人变成哈佛学子,并很快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如果基辛格只是待在大学的象牙塔里,他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精彩人生。

基辛格对名气和权力的渴求是掩饰不住的。他在肯尼迪总统时期就已经为政府当幕僚,他干活很卖力,肯尼迪也很欣赏他,但基辛格在肯尼迪时期却从未进入决策核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一讲,我们来谈谈基辛格在从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这段故事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真实的政治内幕。

1.基辛格的忠心

最早请基辛格当顾问的是纳尔逊·洛克菲勒。他是美孚石油公司创始人约翰·洛克菲勒的孙子,是衔着金勺子出生的贵族子弟,他大学毕业之后在家族企业里任职,但主要的兴趣是从政,在富兰克林·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总统任职期间担任过重要职务。1958年当选纽约州长,并接着连任三届。他当上州长之后,就打算参加总统竞选。

艾森豪威尔曾经说,纳尔逊·洛克菲勒习惯“自己不动脑子,请别人动脑子”。 洛克菲勒不懂外交,所以他邀请基辛格做自己的顾问。当时最热门的外交话题一个是核武器,一个是德国问题。洛克菲勒算是找对了人。对于核武器基辛格自然比洛克菲勒懂得多,而且他可能比任何美国人都了解德国。

你注意到没有?基辛格是个犹太移民,出身寒门,讲英语还带着浓重的德国口音,在哈佛大学和他那些贵族出身的同学总是格格不入,而洛克菲勒是美国最有势力的家族,可以算是美国的贵族。他们的社会阶层完全不同,但基辛格对洛克菲勒始终忠心耿耿。这是基辛格的政治价值观决定的。

基辛格经历了欧洲的动荡和战乱,他在政治上是个保守主义者。保守主义者希望看到稳定和秩序,希望看到民主和和平,而在基辛格看来,非常成功的民主社会基本上就是贵族社会。基辛格曾经讲到,贵族的道德水准更高、更无私,更懂得自我克制。

在基辛格眼里,洛克菲勒就是皇室。当洛克菲勒跟赫鲁晓夫会晤后,基辛格建议他接待这位苏联领导人。他跟洛克菲勒说,不要觉得苏共总书记在职位上远高于纽约州州长,但是,像赫鲁晓夫这种野心家想要见您,恰似当年拿破仑迫不及待想得到正规君主的认可一样。

遗憾的是,洛克菲勒并没有如愿以偿地当上美国总统。基辛格的伯乐和挚友克雷默看得最准,他从一开始就怀疑洛克菲勒不是当总统的料。贵族确实有其高贵、宽容的地方,比如,最后洛克菲勒在总统竞选中输给了尼克松,但恰恰是洛克菲勒把基辛格推荐给了自己的政治敌人尼克松,但是,贵族的最大弱点也在于高贵和宽容。果然,洛克菲勒先是输给了肯尼迪,又输给了约翰逊,再输给了尼克松,每次都与美国总统的宝座失之交臂。

2.基辛格与肯尼迪

肯尼迪总统一上台,就网罗了一批精英,其中大部分都来自哈佛大学。基辛格在哈佛大学时的院长、哈佛文理学院院长麦乔治·邦迪是肯尼迪的亲信,他是肯尼迪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的好朋友和哈佛同事小施莱辛格也收到了白宫的聘书,他不免心生妒意,忽然,有一天,当基辛格正下榻在洛克菲勒的一栋豪华别墅的时候,收到了邦迪的一封信。邦迪邀请他来做顾问,负责跟核武器和德国问题有关的外交政策。

如果你是基辛格,你会怎么答复这封信呢?基辛格当然很开心,但他也很谨慎。他婉言谢绝了全职,提出兼职干这份差事。基辛格的借口是还要在哈佛教书,但他真正担心的是怕洛克菲勒不高兴。没想到洛克菲勒反倒说他太婆婆妈妈。洛克菲勒劝他,只要能真正出力,什么职务都可以接,这让基辛格又是钦佩又是震惊。

如果你是邦迪,你会怎么答复基辛格呢?邦迪的一个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把各路英雄都请过来,帮肯尼迪出谋划策。肯尼迪解散了艾森豪威尔总统时期复杂的官僚体系,他主要依靠自己的小圈子,这些顾问大多是来自哈佛的精英,媒体把这些人称为“神童”。 基辛格也是邦迪在哈佛的时候一手提拔的亲信。但是,肯尼迪建议全职聘请基辛格,反倒是邦迪力主只给基辛格一个兼职的工作。那么,为什么邦迪不重用基辛格呢?

基辛格的才华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基辛格曾以顾问的身份到欧洲见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阿登纳是欧洲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但他就是不相信美国政府。陪同基辛格去见阿登纳的美国大使馆官员惊奇地发现,全职外交官做不到的事情,基辛格轻轻松松就做到了。他一席话就打消了阿登纳的顾虑,阿登纳说,他在华盛顿听到的太空洞,而基辛格说的要具体得多,给人的安慰也大得多。

奇怪的是,基辛格在肯尼迪总统那里就是得不到重用。他大部分时间并不待在华盛顿,而是待在波士顿。偶尔有中情局通讯员送来绝密资料,就放在他办公室的一个专门购置的保险箱里。肯尼迪总统一上台就遇到很多外交危机,先是柏林危机,美国的坦克和苏联的坦克面对面对峙,双方部队均荷枪实弹,相距仅约146米,随时可能擦枪走火。后是古巴危机,苏联把一批中程和中远程导弹部署在古巴,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总统特别助理戴夫·鲍尔斯和总统一道吃饭,他以为这是自己最后的晚餐。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还记得自己走出白宫,欣赏苍茫夕照,他觉得这是自己一生中最后一个星期六。

苏联一位克里姆林宫的资深顾问和妻子通电话,告诉她“什么都别带,赶紧离开莫斯科”。基辛格对此一无所知。当他以前的同事正在焦头烂额地应付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时,基辛格却在跟洛克菲勒研究团队的一群“娘子军”谈判工资待遇。

这可能是基辛格学到的最早的一堂政治课。他总是抱怨邦迪不信任他,从不让他参与真正的决策,两人的矛盾甚至闹到肯尼迪总统那里。他到最后才明白,这不是邦迪和他个人之间的恩怨,而是由政治的游戏规则决定的。

从政就是开上了一条高速路。这条高速路可以开到时速150公里,甚至更高。突然,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两条分岔路。一条叫洛克菲勒大道,一条叫肯尼迪大道,请问你会怎么办?你能停下车,查查地图,用GPS找到定位,然后再选择一条更好的路吗?不行的,政治高速路上的交通规则是,遇到岔路不能踩刹车,只能踩油门,在一霎那间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且没有掉头的机会。如果你开到最后,发现开上的是一条断头路呢?那也没有办法,因为高速路上没有下去的出口。这就是基辛格一入政坛,学到的现实政治的第一课。

可是,话又说过来。福祸相依。如果基辛格真的受到肯尼迪的重用,对他未必是一件好事。基辛格当时还是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他对政治的复杂和凶险并无深刻的洞察。在柏林问题上,如果听基辛格的,说不定就会爆发一场美苏之间的大战,但听肯尼迪的,就能用妥协的办法、幕后交易的办法,用看似不光彩、不地道的做法维护了和平。

你可能感兴趣的:(基辛格3:曲折的从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