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能在这场鼠疫和生活的赌博中赢得的全部东西,就是知识和记忆。
——加缪《鼠疫》
昨晚近11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卫生健康委发布消息:
2020年7月5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温更镇1名牧民在乌拉特中旗人民医院就诊期间,经专家组确诊为腺鼠疫病例。
伴随着这条通报消息,以及可能存在的人间鼠疫疫情传播风险,巴彦淖尔市进入III级预警期,且预警时间将持续到2020年底。
专家组也再次强调了鼠疫防控“三不三报”的要求,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1、“三不”: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2、“三报”:发现病(死)旱獭及其他动物要报告、发现疑似鼠疫病人要报告、发现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要报告。
3、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尽量避免去人群拥挤场所,去医疗机构就诊或个人出现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时要及时佩戴口罩。
4、若怀疑自己与病例有过接触可向当地疾控部门主动申报,取得专业指导,一旦出现发热、咳嗽、淋巴结疼痛、咯血或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本就被 COVID-19 搞得人心惶惶,大家对于传染病的态度更加警惕,尤其是当确认可以人-人传播、并会造成死亡的时候。
小心谨慎的态度固然没错,但理性对待传染病风险才更是上策,知己知彼方能游刃有余。
鼠疫是什么?
鼠疫(plague)这个名字看起来像是由老鼠导致的疾病,但其实不然。这个烈性传染病的真凶是一种细菌——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属于肠杆菌科的一种。鼠疫耶尔森菌通过分泌毒素对人体产生伤害。
电子显微镜下的鼠疫耶尔森菌(图源:Wikipedia)
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主要在啮齿类动物间流行,例如鼠、旱獭等就是鼠疫耶尔森菌比较常见的自然宿主,鼠疫也因此得名。除此之外,野狐、野狼、野猫、野兔、骆驼和羊也有可能染上鼠疫,成为传染源。
由于自然寄主多是啮齿类动物,在自然疫源地,病媒生物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借由跳蚤在传染源动物和人之间的活动,鼠疫耶尔森菌得以从传染源动物到人。
(图源:baotounews)
而当人宰杀、剥食感染鼠疫动物,或接触鼠疫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时,鼠疫耶尔森菌通过皮肤表面伤口或粘膜进入体内而造成感染,这种传染方式属于接触传播。
2019年11月16日,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巴音塔拉苏木采石场的鼠疫患者,就是因曾剥食野兔导致。
内蒙古的野兔(图源:Pixabay)
另外,鼠疫患者(尤其是肺鼠疫患者)在呼吸、咳嗽时产生的分泌物,如飞沫、痰等,也含有大量鼠疫耶尔森菌,其他人若吸入这些病菌时,也可能通过呼吸道感染。
如果感染鼠疫,主要会出现高热、出血,以及一些严重毒血症状等,而具体的临床症状和潜伏期长短与鼠疫类型相关。
注:*还有如轻型、皮肤型、眼型、咽喉型等,因相对少见,故未在这里展开;**该死亡率为不经医学干预的情况下数据。
鼠疫可怕吗?
根据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按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可以看到,鼠疫排在各类传染病的首位,甚至超过了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艾滋病(AIDS)等疾病。而2020年笼罩在头顶上的阴霾——COVID-19和SARS类似,未来可能也会归到乙类传染病的范畴。
前文曾提及的鼠疫的另一个外号——“黑死病”,更是为鼠疫添加了恐怖的色彩。
从14世纪中叶开始,这个因为死者尸体呈黑紫色而得名“黑死病”的瘟疫,在欧洲大陆肆掠,因该病导致近5000万人死亡(几乎等于当时整个欧洲人数的1/3)。
不仅如此,包括上述欧洲的鼠疫灾难在内,三次全球范围的大流行持续时间都超过一个世纪,甚至有一次持续了三百余年。
彼得·勃鲁盖尔描述鼠疫的画作《死神的胜利》
高死亡率、可怕的感染症状以及长久的流行时间,让鼠疫成为骇人听闻的恐怖传染病。
但,这都是过去式了。
现代医学和科学的发展让人类不再像以前一样惧怕鼠疫。从1894年,鼠疫的元凶——鼠疫耶尔森菌被发现;到如今,可以通过核酸检测、病原学检测等手段快速检验是否患有鼠疫。
早期诊断带来的及时使用各类抗菌药物治疗,使得鼠疫致死率大幅下降;高质量的隔离条件,让传染情况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
对比2019年的情况来看,鼠疫虽偶有发生,但很难造成大规模的影响。
截图自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煲噶发病死亡统计表(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
可防可控可治的鼠疫,变得不再那么可怕。
参考资料:
1.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确诊一例鼠疫病例,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07-05
2.巴彦淖尔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发布2020年乌拉特中旗鼠疫疫情Ⅲ级预警的通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07-05
3.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疾病预防控制局,2020-04-20
4.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2020-06-06
5.鼠疫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卫生行业标准,2008-02-28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