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看到新闻,浙江金华的杨师傅靠着卖烧饼月入最少三万,八年来攒下七套房,网友们瞬间哗然:还上什么班啊,都去卖烧饼得了。
说得我也蠢蠢欲动,几欲改行。
但是,冲动是魔鬼!咱们好好看看,人家到底是怎么挣的这三万块。
杨师傅说:
他每天凌晨1点半起床,和面、发面、醒面、买菜、进货、拌馅……做好准备工作。发面的时候,可以打个盹,但是又不能睡死。
到了5:30开始生火,擀面,准备迎接第一个顾客了。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到上午10点左右,就一刻也不离开烤炉了。从擀面到烤饼,十几个步骤,循环往复,一天要做掉100公斤面粉。
顾客排起长队,络绎不绝,他忙得连上厕所的工夫都没有,最多只有拿起案板上的凉茶喝上一口的时间。
客人走了,盘点生意、准备第二天的进货清单、打扫卫生,直到吃完中饭才能休息。
冬天和面冷得像在揉冰,夏天烤炉热到如桑拿。我每天在空调房里呆着还能嫌公司没准备下午茶。试问,如何做的了卖烧饼的活儿?
凌晨一点便开始工作,而且日复一日,没有假期,谁又能吃得了这个苦呢?
有人可以,不过不是你和我罢了。
之前我在武汉住的时候,出租屋楼下有一个卖菜的大姐,也许是离异也许是丧夫,我不敢问,反正大姐一个人带着儿子,靠卖菜维持生活。
大姐只卖青菜,且品种不多,在菜市场只有一个小摊位,大姐话又不多,但是称足菜好,从不缺斤少两,所以买她菜的人还是蛮多。
我每次路过她的摊位,她不是在整理菜就是在整理摊位,她的菜摊周围都是干干净净的,在乱糟糟的市场特别醒目。
所以,只要她的摊位有我喜欢吃的菜,我都会在她那里买,一来二去就熟了,偶尔也会聊两句。
她说她三四点就要起来去拿菜,拿完回来还要整理,去掉烂叶子什么的,再一把一把的码整齐扎起来再到五六点就挑去菜市场卖。
她说别人家都是用车来拉菜的,但是她不会开车,每次都是人力去挑回来的。
我看过她的手,全都是腐烂的白肉,很恐怖,我问她疼不疼,她说都习惯了,天天都泡在烂菜叶子里手好不了。
后来我离开那个出租屋的时候,大姐告诉我她也快离开了,因为她的新家要装修好了。说这些的时候大姐脸上有些害羞,但是掩饰不了她眉间的得意和欣喜。
她说她卖菜七年才买下一套房子,算是给儿子一个家。我很替她高兴,但有些诧异,就她那个小摊竟也能攒下这么多钱。
我不是歧视的意思,只是觉得平时我们忽略的行业其实也能挣很多钱,不过看你肯不肯去吃苦罢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大部分人都只是羡慕别人挣了钱,却不能做到像别人那样吃苦。
泰戈尔在《飞鸟集》里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或者反过来说吧,收获与付出是成正比的。我们只看到人家卖烧饼挣钱了,卖菜挣钱了,却没有看到人家付出的辛苦。
卖烧饼的大叔也好,卖菜的阿姨也好,他们付出的辛劳是大部分人无法做到的,所以他们收获比别人多也是正常的。
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吹着空调挣钱来的更舒服,不然为什么每年那么多人争破脑袋也要去参加国考考公务员?
很多人会说凭什么我读那么多书收入还比不上卖烧饼的?就凭你不肯吃苦还眼高手低。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肯吃苦的人做哪一行都不会成功。
在网上有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女主在35岁时考上一所夜大(就是非全日制大学),有一次台风天,下着暴雨,因为没有收到通知停课,女主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冲出家门。
在路上,风太大,雨衣涨鼓如帆,根本没办法往前走,女主只好脱掉雨衣冒雨前进,好不容易到了学校,却发现学校里一个人都没有。
女主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超级大傻瓜,非常沮丧的现在学校门口,被自己蠢哭。
看门的老人说:“从老师到学生,除了你,没有一个人来。暴雨是个筛子,胆小的都被它筛下去了,留下的是最有胆量和最不怕苦的人,你以后会大有出息啊!”
所以,女主说后来她在工作中凭借着这份“傻气”做成了她想做的事。
郭沫若说过,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这年头聪明人太多了,谁都不傻,但勤奋吃苦的人却不多,所以别说别人怎么能成功,先看看自己付出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