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录(7月3日 阴)

图片发自App

朋友转的:


      纽约的博物馆数量之巨,种类之多,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没办法相提并论的,不管是鼎鼎大名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还是众多大亨的私人博物馆以及藏在SOHO的LGBT博物馆等等,当然,还有人类历史上最现代的灾难遗址——911博物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做一次纽约博物馆半月游,估计时间都不够,而且寸土寸金的曼哈顿还在不断的出现新的博物馆,比如说已经不怎么新的由妹岛和世和她的搭档合作的被称作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再比如说这次我也没有能看到的古根海姆位于上东区的新馆将在2016年春天开放。我是个普通的旅行者,不是文化人,更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所以也看不懂太多的所谓“博物”,但是如果不在纽约感受“博物馆”这件事情,真的别说你来过纽约。

      无论如何你要去一下MoMA——当代艺术博物馆,原因有三。第一,交通方便,而且相对在曼哈顿的中心位置,随便从哪儿,走走都能到,在纽约待了十天,走着走着就到了,来回路过好几次,所以不用专程前往。第二,如果你想给国内的亲朋带回关于纽约的纪念品,千万别错过一街之隔的MoMA Design Shop,印着MoMA的logo瞬间让逼格提升至少三个档位,虽然店面并不大,但是里面汇集了很多既实用又有设计感的东西可以选择。第三,MoMA的确是个装逼的好地方,25刀的门票真不贵,从雕塑到影像,从小宋到小毕,从三国到二战,随便你想以哪个门类为背景,都可以装的很到位。讲个大实话,我是基本上没看懂几样东西,不过,后来一个朋友说的话,我倒是觉得很有道理。他说,如果你能看得懂,那就不叫当代艺术了,我们这些凡人去MoMA只是看看当代艺术家们的神经病病情已经发展到了哪个程度而已。如果你喜欢,里面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停下来仔细看看的,我去的时候就赶上了毕加索的特展,看看大师的作品还是不错的,就算看不懂也陶冶下,还能当做饭后的谈资。但是,我的目光更多的是被博物馆本身的建筑空间和格局所吸引,拐角之后不经意的一扇窗,或者楼梯口刻意的空间变换,都让人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我觉得MoMA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然而,让我最为诧异的环节,始终是当我看到MoMA的镇馆之宝——就是自行车的两个车轱辘圈儿的时候,先是觉得可笑,后来站在那里久久的思考——再普通不过的自行车轱辘圈儿,何以成为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由于篇幅的关系,我就不在这里详细介绍这件作品的来历,以及为什么MoMA作为镇馆之宝来收藏。我们应该思考的是知识产权跟专利权这件事情在祖国虽然越来越被重视,但是知识分子和发明家却为什么越来越少?忽而又想起很多自己曾经写过的文章,转载之后不给稿费也罢了,连个名字也不署,更有甚者直接写上自己的大名,我该当何醉?

      我建议如果时间不够充裕,而且也不想装逼的话,那就独去一个大都会博物馆足矣。大都会博物馆不愧为世界三大,从4000年前的史前文明到美国现代艺术,时间跨度之大,地域覆盖之广,馆藏之丰富,文物之完整,都是全球顶尖的,尤其是馆内某些展品的完整性令人非常震惊。比如说4000年前的埃及神庙,中国古代的江南园林,大马士革的中世纪豪宅,中南美洲的树雕图腾。正在我纳闷儿很多完整的建筑文物是如何被偷采并运回美国的时候,讲解器里不时的传来馆长的各种解说。无非就是讲大概美国因为在某年某月做了某件好事,埃及政府很感动,就送了一座神庙之类的,我当下竟然当众失仪的大笑起来,我真的很抱歉引来旁边一群白人一道道鄙夷的目光,哎,又给咱中国人丢了脸,但是我真的忍不住笑喷出来。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没脸没皮的人?!你果真好意思这么讲?!在中国展厅那巨大的北魏时期的佛头是怎么来的?!也是美国做了好事儿,咱们送的?你果真敢说出来到底还有多少藏在你地下室里那些不敢拿出来的全世界人民共有的遗产?!除了可笑和气愤之外,更多的是羡慕嫉妒恨吧,尤其是当我看到“伽莱移民”这组雕塑的时候。已经忘记是几年级的历史课本里的照片,今天终得一见“活着的”历史。看着雕塑旁边路过的当地小学生参观团,想想自己的小时候只能在历史课本里看到这些历史跟艺术,心里只能默默的深表遗憾。博物馆的最后一部分是现代艺术,很显然展品的陈列跟馆长的讲解都透露着跟MoMA竞争的味道,我觉得这点非常好。这就是独立经营带来的共同进步和行业发展,想想国内的博物馆跟展览业,也只能再次默默的深表遗憾。参观大都会博物馆有两点需要提醒。第一,虽然展馆只有两层,但是请准备好充足的时间跟体力,因为大都会跟大英和卢浮宫一样,如果每一件展品都仔细看的话,三天三夜都不够,我是走完了一层之后,出来休息了一会儿,才把第二层坚持走完,大概用了半天的时间。第二,博物馆门口的台阶是个好地方,晒太阳、自拍、炫富都不错,因为台阶很高,开面很大,人很多。

      本来的打算是在纽约看一场电影,就算不能完全听懂,也要感受一下美国的电影院;本来计划去各种电影工作室,美剧拍摄地,准备以最传统的方式感受下距离最近的所谓电影。但是,在最初的几天里,我一次次的不知不觉的走进一部部电影,不管是在古根海姆博物馆门口的那一部幻想剧,还是在中央车站的那一幕自拍戏,让我彻底放弃了最初的念头。

      古根海姆博物馆是我原本计划的一站。那天下午阳光正好,我们沿着中央公园一路往上,正好顺便感受下人们嘴里常常挂着的上东区。的确,沿路往上,车子越来越少,人也越来越少,街道略有起伏,看得出住宅的样式跟道路两旁种的树,气质果然不同,连阳光的落地方式都好像变得高级了一些,富人区的样子不是随便说说的,傻子也看得出。没多久,就远远的看到那栋白色建筑——古根海姆博物馆。因为我们一路沿着马路左边,也就是贴着中央公园往上,所以抵达古根海姆的时候,博物馆在马路对面,当我左右张望准备过马路的时候,眼前的一辆白色自行车吸引了我,也因为这辆自行车,我呆坐在路边一个半小时,坚持把一部来自天堂电影院的电影在脑海里看完,直到古根海姆关门谢客。后来回想起,这部在我脑海里上映的幻想电影比博物馆本身更值得。那是一辆倚靠在路边标志杆的自行车,刷满了白色的油漆,连气圈跟辐条都刷满。车座上放了一只小熊的玩偶,挂了一双Nike的运动鞋,我好奇的绕车走了一圈,这莫非是什么行为艺术?走到自行车的正前方,看到一块牌子,上面写了几行字,我几乎瞬间明白了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还没来得及看完,我的眼睛几乎已经被眼泪糊住,啥也看不清楚了。我先是怔怔的站在那儿,好像被绑住了双脚,变得不能呼吸,接而浑身发麻,脑海里瞬间涌出太多的画面。那一定是个可爱的男孩儿,小时候被爸爸妈妈呵护的很好,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会抱着他童年最要好的伙伴——那只小熊布娃娃安眠,而长大之后,他更喜欢骑着一辆自行车每天去学校,在篮球场跟真正的小伙伴大汗淋漓的拼篮板。我强迫自己的脑海停止这样的电影画面,而这些情节真的如一部电影那般,在我的脑海里不停的继续,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刻。那块木牌上分明写着:In Loving Memory of Daniel Martine Z,9/16/84-4/18/12.后来,我呆呆的坐在旁边的长椅上,继续我脑海里的这部电影——他的爸爸妈妈,甚至他的哥哥或者妹妹妹妹,知道了突然发生的状况,是怎样的难过和眼泪,继而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将这辆自行车粉刷成白色,将他心爱的玩偶和篮球鞋绑在可能陪他走完最后一秒生命旅程的这辆自行车上。慢慢的,我开始平静,脑海里的画面也慢慢的开始平静,我试着自己跟自己开了一场无声的映后讨论会——他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怀念、纪念和悼念一个年轻的灵魂。我们中国人是最不愿意把逝去的人拿出来分享,最好闭口不提,更不要昭然于世,而他们却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哀思,这可能就是他们的文化和信仰造就的一种怀念和分享的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连我这个非常忌讳提及此事的中国人,都为之感动和感慨,那一定是一种至少没有错的方式,至少是一种可以让很多人为之动容,为之思考的方式。后来,再后来,直到我此时此刻坐在书桌边,对着电脑屏幕上正在码的这些文字,我心里仍然一直默念——Daniel,祝福你在天堂安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新录(7月3日 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