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话读书

读书日话读书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不经意间,又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

朋友说想入手一些新书,问我有什么可推荐的,算是送她的一份小礼物。这礼物可真别致,关键是还不用我出钱,真是太好了,好久不送她礼物了呢,不用花钱的礼物,我乐得做人情啊。可是我到底连这样的礼物也没送给她,因为我不知道有什么可推荐的。有多久没有好好读书了呢,简直不敢细想。

上一次购书还是去年双11,在淘宝网上选了数本喜欢的书。可是半年过去了,我买的这些书,真正看过的,又有几本呢?除了看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其余的都是简单翻几页就搁下。而且,即使看过的书也并没有什么心得可言,像《百年孤独》,我看到了全书的一半时还没看出门道,即使后来越看越觉得好看了,却还是没弄清复杂的人物关系,也不知道自己看过之后有什么收获。或许,有时,我们看书是不需要问收获的,打发时间就是收获,自己快乐就是收获,不一定非要与看的书扯上关系。

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变懒的,最近读书很少做笔记。虽然也知道不动笔墨不读书,可是很多时候,会觉得反正书是自己的,什么时候想读就什么时候读,用不着做笔记。况且写字那么慢,若做笔记实在太浪费时间。可是,不做笔记,就能节省时间了吗?那时间又去哪儿了呢?用这所谓的节省出来的时间,我做了什么呢?好像什么也没做。不但如此,因为不做笔记,很多喜欢的句子,看过后就忘完了,及至想引用一下,却发现,根本记不起原文是怎么说的。想再去翻书查找,却连在哪个章节也记不得了。于是,看过的书,如吹过的风,流过的云,合上书,风流云散,不着痕迹。

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因为即使是同一本书,每个人读了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若想有所收获,当然是及时做笔记,及时写下自己的心得,甚至可以衍生出自己的作品。读是输入,写是输出,两者兼备,才算完美。

有时,又喜欢把自己装成爱书人,入手的新书,破一点点都会心疼,于是,为了让它们一直是新书,就一直不翻阅,因为这样它们永远不会破。于是,书橱成了摆设,里面的书籍如同无人问津的商品,躺在那里,整天睡大觉,任尘封满面也再所不辞。于是,“爱书人”成了爱书而不爱读的人。

二月河说读书要看缘分,我赞同他的这个观点。虽然古人曾说:“开卷有益”,但我总觉得,有些书,真的是不想看,也看不进去。比如,武侠和言情我都不喜欢,虽然像琼瑶或者金庸他们的作品,部部都堪称精品。但我还是无法融入到那些书中,金庸的作品连翻都翻不下去,琼瑶的看了半部就搁一边儿了,其实她写得很好啊,语言如诗如画,浪漫唯美,可是我看得很累很辛苦,所以就不想看了!更惭愧的是,我连四大名著都没看完——是的,作为中文系毕业的学生,迄今为止,四大名著我真的只看了《红楼梦》。《红楼梦》看了三四遍,至今仍会经常看,余者有的看了三四页,有的看了三四十页,实在看不下去,也就没有勉强自己。那三大名著,还是等待缘分吧,什么时候想看、能看下进去了,再看。

早年看过的书,往往会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我进入高中后,才体验到阅读的乐趣。现在想来,上小学时也喜欢看童话书,好朋友的姐姐给她买了童话故事,让我羡慕了好久好久,可是开口向家长要钱买书时,家长一句“发的书还学不会,买什么课外书!”就把我买书的小心思给打击得七零八落了。高中时有了自己的生活费,终于可以挤出一点点,买自己喜欢的书了。彼时,我的女同学们都在看琼瑶、三毛或者张爱玲,我却对台湾作家李敖的作品喜欢得一塌糊涂,简直沉迷其中,不可救药。导致后来写东西总也偏激,尤其是写一些评论性的文字时,偏激到让很多陌生人以为我是个三四十岁的男性!可那时,我还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小女生呢!到了二十三四岁,我才体会到了张爱玲的文字之媚,三毛的文字之美!可是,当我希望自己的文字也多一点儿温润、多一点儿婉约的时候,却怎么也温婉不起来,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翘棱棱的,又冷又硬,自己看着都不喜欢。

当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之后,我们的阅读方式也在悄悄发生改变——手机成了我们共同的情人,手机阅读渐渐成了很多人阅读的主要方式。可是,当我们用手机阅读时,读的是什么呢?往往都是很琐碎的小篇幅文章。养生类的实在算不上阅读,鸡汤类的也千篇一律,无非是勾勒几个或真或假故事,抛出几个貌似与众不同的观点,做出一副很励志的样子……存在即合理,但这样的阅读,往往太浮太浅。

还是觉得纸质阅读更让人踏实,那些久经考验的名家大作更值得细细品味。真正的经典,一定是那些经过岁月淘洗,却依然闪闪发光的作品。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流行的东西,有的流行是因为经典,有的流行是因为浮华。但浮华的,往往昙花一现;而经典的,才会历久弥新。也正是阅读那些经典之作,才让能我们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获、有所精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日话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