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产品经理和后台产品经理(转,待整理)

简单对比一下,前后端PM的差别,重点讲述后端PM。

前端更重要的是交互效果和用户体验,良好的用户体验效果是一个产品成功不可缺少的一点,而且前端元素较多,考虑的更多是对人性的合理把握,当你的产品能让客户消耗最少的时间成本而达到最大的收益,那么你的产品就是成功的。对于后台来讲,考虑更多的是整个系统的逻辑性,还要考虑按照技术的思维去开发,而且现在后台技术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模板,很多时候直接嵌入,并不需要太多的研究。

从逻辑性来看,后端>前端。从易用性来看前端>后端。但是对于前端的设计和考虑,个人觉得并不比后端简单,相反要比后端复杂。这里就需要产品经理有较高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前端的设计不仅仅要贴合商业目的,还要贴合用户需求,考虑人性,要考虑变现途径,要考虑用户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一个按钮位置放的不好都有可能造成损失,一个交互(小公司大多产品也也担任交互职责。)设计的不好都要被开发喷,如果作为一个前端的产品经理对于主流的技术不了解,对于主流的软件玩的不多,交互了解不多可能转到后端去更无从适应。当然后端对于技术了解会更深,了解的更细,甚至多数是项目经理出身,这些也是专业度的需求。

后台产品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综合来说就是,在保证功能完善的情况下,提高开发便捷度以及尽量减小后期维护成本。因为后台的功能布局已经有很多成熟的模板,产品经理很容易就可以找到适合当前后台的模板,直接套嵌使用,而不需过多地担心用户体验。即使需要重新开发功能界面,工作量也比前端产品小得多。

前端产品则不同,前端产品经理在推动需求的时候需要考虑的用户体验成本远远要比后台产品大得多,如果依然带着后台产品的思维模式,很容易就会陷入「这个功能这么难做,也提升不了多少体验嘛,不如不做噻……」这个死循环当中。

● 后端产品是什么?
  产品经理这个词,可以以很多种形式进行分类。个人的观点是对产品的设计规划到具体实施的整个生命周期和价值的实现负责的人就是产品经理。一个完善庞大体系下的产品的产品经理就是CEO本身;而互联网上单独一个可独立运转的模块其实也构成一个产品,其背后的产品经理可能是产品人员、运营人员、技术人员或设计人员。

无论如何,体系中总会有一个人主导完成工作并明确整个工作需要达到的关键方法和成果,同时起到了开发者和使用者沟通的桥梁作用,我一般就把他叫做产品。

今天要说的不是被大家用各种场景思维、用户体验、用户价值、运营转化各种轰炸已经概念泛滥的前端产品经理(先为前端产品经理经常被当作UI默哀三分钟),而是一般默默躲在服务器后端,每次都拿出一堆别说用户不理解,老板也很少细看的文档的后端产品经理(为后端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经常混为一谈默哀三分钟)。嗯,有些时候由于To B业务一般都是后端产品经理的范围,很多人也会把后端产品称为B端产品。

前端产品经理的关键词在于:用户、场景、体验、转化、价值挖掘。在根据用户和市场挖掘需求。

后端产品经理的关键词在于:业务、逻辑、跨越、结构、控制、数据。在根据业务和发展规划需求。

后端产品经理的价值在于什么呢?举个例子。像京东天猫这样的电子商务网站,我们看到的商品背后涉及一整套的类目配置、商品录入、上架、审核的各个业务流转业务;每次搜索涉及整套的商品排序和展示策略;购买下单时涉及背后的库存锁定、抵用券的计算、支付接口的调用;而交易后的数据会同时统计到商家后台的数据已各种视图显示出来等等等...在用户看来完成一个简单的”购买“过程,在用户互联网上极致的交互操作背后,为保障其背后支撑的复杂的业务逻辑和业务结构顺利运转,还需要优秀的后端技术人员和产品经理的辛勤工作。

后端产品经理是整个后端业务需求的整理者,需要串起整个业务的前中后所有流程。后端业务往往并不像前端需求那样简单易于理解,而且会涉及信息输入者、信息处理者、信息接收者、信息管理者出现完全不同的情况,这

要求后端产品经理的首要目标就是理解业务的全貌,能够让业务正确的运转并对效果进行评估,能将充满个性化理解与执行的业务过程通过与业务各端人员进行平衡和协调以确定标准化方案。

● 后端产品的一般特征?
  后端产品一般会具备下述一个或者几个点需要进行设计与考虑:

1.业务流转 - 多节点效率配合

业务会需要在不同的操作者、模块、系统中流转,复杂的业务流转的梳理是产品经理一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产品经理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将业务拆分为必要的节点,并正确设计好节点之间的关系。保障不好业务流转,后台运营人员要骂娘加班,HR天天面临人力压力,技术天天手工写数据库。很多时候,除了技术之外,各角色之间的实际关系与作用也需要考虑在内。

2.管理配置 - 信息管理操作

后台对数据的标准化录入、导入、状态管理、数据修改等,核心在于通过后台操作影响前端的生成、展示、功能、活动、资源信息等。前端包括文字详情、活动页面、展示列表、价格参数等都是后台配置管理的范围。配置后台在初期往往是交由开发者处理即可,但随着系统关联度的上升,功能之间的相关影响,运营操作效率对业务的影响,以及后台可能的开放过程,管理配置功能往往复杂类似矩阵化结构,需要一个优秀产品经理的把控。当然有些时候产品的修改反而会造成不利影响,因为主要操作者“已经习惯了”原有产品。

3.系统对接 - 内外数据交换

对接内部外部的不同系统,以各种形式包括爬取、导入、接口或服务形式传输数据。产品经理需要认真考虑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数据之间的同步和调用方式。与外部合作盘活生态是开放的互联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产品涉及业务够复杂或是老板谈下的合作项目越大,就有越多的精力花在对接的梳理上,所以经常会在各种奇怪的对接会议上看到产品经理的角色存在。

4.算法策略 - 数据转化输出

将数据重新进行处理输出,常说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也是其中一种应用方式。可应用范围从滴滴的车单派送、百度的搜索引擎、qq每天的弹框广告到信用征信、人脸识别、垃圾邮件过滤都属于计算机算法的研究范围。属于互联网产品中最讲究技术的部门。如何能够将前沿技术和实际的商业应用做结合,如何来评估算法策略的在实际应用中目标和效果,如何利用技术优势保持行业领先,是这个领域的程序员和产品经理最关注的事宜。

5.统计分析 - 业务价值挖掘

简单来讲就是将业务复杂的过程进行数据化的监控。可以是操作的数据日志,可以是购物车每一层的转化率,可以是某类目产品的订单变化情况...需要将数据重新进行一些列的数据埋点、数据收集、数据清洗、数据挖掘、数据建模、数据可视化,以通过数据对业务进行分析、理解,并影响业务和工作的进展。最终的产物可能是一个excel,一个dashboard也可能是一个改变公司的数字。人员众多的大型商业公司的可能会需要成立专门的BI部门负责,如果公司不大,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一个产品经理结合业务来把控需求。

6.安全管控 - 数据保护

对整个后台系统进行管理,保障合适的人接触和使用到合适的功能及数据,同时保证不要被一些弱智的设计导致数据错乱、误操作及安全泄露。包括账号管理、权限设计、流程控制、操作留痕、防呆设计、备份同步都属于从安全可控角度考虑的范围。有些时候业务会涉及很多资质类

● 哪些是后端产品
  CRM、ERP、DSP、DMP、订单、支付、爬虫、搜索、精准化、活动、财务......

后端产品的核心关键词

业务——后端产品经理推进的是整个业务环节的完成,不完成整个业务环节永远得不到及格分数。

逻辑——复杂多方如何经过产品经理层层梳理找到最优化的标准化解决手段,需要处理纷繁错杂的逻辑关系不出错。

跨越——跨项目沟通、跨部门协调、跨公司交流、跨行业学习。

结构——系统结构,运营人员关系,各种复杂度、稳定性、扩展性都需要有序的模块化的考虑进去,以达到最大效率的设计结果。

控制——开发周期可控、业务风险可控、实现手段可控、权限可控、数据可控、流程可控、错误可控。

数据——后端的核心输出围绕就是数据

● 后端产品的项目工作流
  认知->关联->重构->执行->修正

认知——通过文档、沟通、学习等各种方式了解业务、了解业务背后的逻辑、了解业务执行的人的痛点和利益点、了解原有系统关系和关键点、了解项目的资源和时间期望等,收集项目资料与行业知识。

关联——将资料进行重新整理,勾画出各条关系结构与流程,整理关键的要素与信息,获取相关的资源支持,掌控可控资源。

重构——将信息、要素、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出系统架构并拆分填充细节,确认核心功能点与迭代计划。

执行——推进项目的立项、方案的确立与资源的到位,进行项目的开发。

修正——对项目结果进行评估,将执行结果要素重新整合进入下一期工作流。

● 后端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
  业务把控能力/全局把控

沟通交流能力/资源整合

技术知识经验/可行判断

逻辑整合能力/思考设计

项目管理能力/执行推动

● 后端产品的常用工具
  VISIO——用例图、流程图、泳道图、时序图......在让别人弄清楚之前,先让自己弄清楚复杂的关系吧。

Xmind(其他脑图亦可)——发散一下脑洞,把需要关联的事务都放上去重新整理好。

EXCEL——真的需要把细项像矩阵一样样列出来,你看数据也经常要用的。

WORD——嗯,你需要写的各种PRD、功能说明、接口关系、图都在这边。

数据库查询——你都能查的出来的东西技术就只有开发量没有难度。

PPT——和你的嘴一样是对老板神器

AXURE(其他原型工具亦可)——让操作符合人性

邮件、微信、QQ——找人学习、找人对接、找人交流、找人干活、找人开会。

创享学院——产品经理线下实训基地,武汉产品经理人才培养中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前台产品经理和后台产品经理(转,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