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逃离男友家”的背后

今天人民日报就“上海女逃离男友家”发表了评论《农村,说一声爱你太沉重》。党报的发声,表明对此事的讨论和争议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此事尚有疑点,但在此Millions不对事件的真伪去做辨别。因为事件本身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讨论,说明其发生的社会基础早已存在,孤立事件的真伪已经是次要的,它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内涵才是更值得大家去关注和讨论的。

   无论是否支持“上海女逃离男友”的行为,都绕不开她最现实和直接的动机?爱情到底在婚姻中多么重要?物质基础呢?门当户对到底是不要是封建糟粕?在此我仅准备通过这件事最表面的“婚恋”为线,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无疑这次事件中这种阶级固化下的门当户对和现代的倡导的自由爱情观的冲突是大家热议的焦点之一。我认为这种冲突的产生是有其历史和文化缘由的。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能力,这种同化能力会将各种思想吸收到自己的文化框架中来,使之更加适应中国文化内核和现实国情。但副作用则是在同化过程中,遗留在文化框架外一些问题却是通过妥协的方式来掩盖,这些问题往往并非大是大非,但问题本身不去解决,小问题会积累成大问题。这种同化模式为中国文化中走极端和矫枉过正的一面,埋下了伏笔。民国初年,风云际会、思潮涌动,社会各阶层都在为中国的出路苦苦思索,各种价值观念在中国形成激烈的碰撞。但这些碰撞,在当时积弱中国,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大多数是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碰撞,最终在中国文化的同化下,这种碰撞有了历史的选择结果。而婚嫁问题正是上述这个同化模式中,遗留在中华文化框架外的几个相对小问题之一,但现在却成了影响中国一代人的大问题。中国古代讲究媒妁之言,门当户对。这种包办婚姻的模式在现代社会无疑是落后的。但包办婚姻能够延续数千年是有其合理性的。我个人认为这种合理性即是减少人员流动性和各阶层交流,保证农耕文明下的带有自治性质的社会稳定。这种保持稳定和遵循成例是镶嵌于中国文化内核当中的。当现代的婚姻爱情念没有很好的与这种文化内核完全融合的时候。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

  在中国延绵数千年的封建社会,男性一直处于社会和家庭的绝对主导地位。这种男尊女卑的社会、家庭和文化结构在近代随着封建王朝的崩塌和西方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输入而逐渐解体。代之而来的是以男女平等为主体的现代化的社会、家庭和文化结构。同时以妇女解放为口号的女权主义也随之得到广泛传播。遗憾的是女权主义未能良好的吸收进中华文化,但关于女权的问题却一直存在。而一直以来对女权主义理论的忽视,导致对女权的肤浅理解和社会实际中的轻视。这些问题的积累最终触发了中国文化中矫枉过正的一面--致使现代中国女性的女权主义者一部分往往比较走极端,(最极端的观念参见百度女权吧)。这种较为极端的思想表现为,将较为正常男女天然区别看做歧视。在潜意识里将性格强势、脾气不好的男性视为大男子主义者。这种以性格和脾气区分男性是否具有现代男女平等观念的想法无疑是过激的。同时又对社会地位上弱势的男性带有优越感的偏见。在而中国知识女性实际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这样的女性势必自在两性关系中要求强势地位。这种强势地位则要求理想伴侣一般是有现代价值观的性格温良、相对弱势但又不懦弱,同时社会地位相对强势的男性。而这种要求在现阶段还是以男性为主导的中国社会是不好实现的。

  很多批评女主角的网友,将她的行为总结为“拜金主义”“过于现实”。但客观的说,所谓“拜金主义”,之所以在中国颇有市场,是中国社会的现状造成的。中国正在快速的发展着,而这种发展在创造了巨大成果的同时也带来的巨大的副作用。其中之一就是社会价值体系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信仰危机、传统道德的遗失等等这种价值体系的危机直接影响了中国青年的婚嫁。在中国社会生活面临着来自于各方面巨大压力。这些巨大的压力下,一直处于疲于应付生存的人们又没有合适的价值观作为引导,则容易变的迷失。我经常举个例子,如果你生在德国,平民就能保证开奔驰宝马,住别墅,吃有机食品。在这样的社会中物质基础增长带来的边际效用很低,所以在两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诸如共同爱好、相近的价值观念、接近的受教育背景、自然的感情增长等等的边际效用会变得很高,这样你自然更有机会去寻找到你的另一半,而不是过多的羁绊于物质基础。而在中国,物质带来的边际效用很高。当你面对物质的高边际效用的诱惑而犹豫不觉的时候,缘分也许就擦肩而过了。所以这不能简单的归结于“拜金”,这是社会中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艰难的选择题。因为人在社会中实际是一个“经济人”,考虑各方面的边际效用从而达到个人效用最大化是每个人的本性。

   爱情内涵是如此的伟大,所以古今中外才有无数的人讴歌她。爱情踪迹是如此的不可捉摸,所以古今中外才有无数的人追寻她。爱情形态又是如此的多样,所以古今中外才有无数的人记录她。灵魂上的伴侣也许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纯粹的爱情。但当你抛弃了一切去追寻灵魂伴侣的时候,风险也如影随形。正如一句话所说,所有伟大喜剧都有悲剧的内核。理想化的东西往往是唯美的,但其唯美的背后往往是苦涩。寻找灵魂伴侣,这很难,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再坚持,在此祝福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海女逃离男友家”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