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独处

图片发自App

午夜燃灯,烹茶独饮;赏珠撸串,不亦乐乎  (ΘˍΘ=)

学会和自己独处,心灵才能得到净化。独处,也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回归自我。心灵有家,生命才有路。只有学会和自己独处,心灵才会洁净,心智才会成熟,心胸才会宽广。独处,是一种静美,也是一种修炼。能够在独处时安然自得,才会在喧嚣时淡然自若。



学会独处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叔本华曾言每个人应该掌握一门手艺,他是从财富获得能力、生存能力角度说的,其实手艺还有另外一个用途:带来快乐。具体的说,做手艺容易使人进入心流状态。

所谓心流(Flow),是说你在工作的时候进入了这么一种沉浸的状态:

  无需使用什么自控力,你自动就高度地集中了注意力,外界根本干扰不了你;

  感觉毫不费力,但是有特别高的工作效率;

  完全被所做的事情吸引,以至于忘了自我;

  而且忽略了时间的流逝;

  还有强烈的愉悦感

程序员都知道我在说什么。不过心流并不神秘,我敢说所有从事脑力工作的人都有过这样的忘我体验。

摘自万维钢《科学版“无为”解读2:心理学家的心流和中国的道》

万维钢举例脑力工作者的心流体验,但我认为做手艺更容易使人进入心流状态。脑力活动常有才思枯竭、不知何处下手的情况,而做手艺有实际物品为牵引,容易被启动,且手指的精密操作需要高度专注,更容易把人带入心流状态。

当然严格的说,与纯体力活动不同,做手艺的过程中脑力活动占很大比例,甚至可以说是脑力活动为主,手指活动只是用来实现大脑的设想。但做手艺工程中手指的精确操控带给人的体验,与纯脑力活动比如写作是不一样的:写作也需要动手敲键盘或写字,但这些动作完全是下意识的;而做手艺手指的活动需要有意识地控制。

今晚的配串,就给我带来了心流的体验:窗外夜静,我心空明。



学会独处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们需要关注最近和最远的事情。有时候你的眼光过多关注自身,遇到困难就抱怨,会放大个体的痛苦。如果去关心那些更远的和更大的事情的时候,比如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正义,你会变得谦卑,个体的痛苦会显得渺小,也更可以承受。

什么叫幸福?幸福就是“be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 成为一个比你大得多的东西的一部分。那么就是要跳出小我,融入更大的认知体系中去,哪怕那个体系是虚构的。复杂的如对宗教、信仰的虔诚,简单的如与自然美景天人合一。

樊登解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两段段话可与之相呼应:

1、存在之虚无的主要表现是厌倦。现在我们能够理解叔本华的话了: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事实上,厌倦所带来的问题要比焦虑带来得多。自动化会导致工人闲暇时间越来越多,而许多人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些大量的闲暇时间。

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意义疗法试图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因此必须使他决定自己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而不是来问医生。意义疗法既非说教亦非祈求,既不是道德劝诫也不是逻辑推理。治疗师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视野,是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

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者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2、杨霞:幸福分为两种:靠“获得”获得的幸福,和靠 “奉献”获得的幸福。靠“获得”能获得的幸福是有限的,因为“获得”是有限了,价值也是有限的;靠“奉献”获得的幸福是无限的,因为奉献是无限的,价值是无限的。

人有多个目标会焦虑,他不知道选哪个目标;人没有目标会抑郁(厌倦),他的生活没有意义。那么叔本华说的“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就是指有一个专注目标?



图片发自App

人活的就是心境。人生的许多变数,取决于天、地、人三才的运转变化,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佳,则凡事自顺。人的一生,小事无数,你能计较多少?人生的大事也只能尽人事以听天命,常人岂能奈何?为小事而常介怀,不值;为大事而常悲戚,不该。所以,对于小事要开心;对于大事要宽心。

《成功与运气》最后给出的建议是“信命不认命”。

无论从时间的维度看,还是从空间的维度看,作为个体的人都是渺小的、命运是不可操控的,这种情境下信天命是理性选择,也就是对大事要宽心。

“人的一生,小事无数,……为小事而常介怀,不值”这句话就有点问题了,人活一世总得有些意义,大事上固然是做不得主,小事上则应该有所介怀,认真活好当下。即使是禅修也是通过修行日常点滴小事来追求一种境界,如果事事以“小事不值”来安慰自己,怕是活着也无趣了。






本文引用文字除注明的以外,均来自于占豪的公众号文章《回顾2016,这个字最有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