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和小涵在驼梁小住了几日,周日下午从驼梁回来。
昨天奶奶把行李箱收拾干净,放在了餐厅的墙边处。
昨天晚上,小涵在结束了自己的晚饭后,把拉杆箱拉到客厅玩,小嘟嘟看到这个能打开盖子、还能拉来拉去的行李箱时,两眼冒光,她兴奋的跑过去,要和姐姐一起玩。
刚刚两岁的嘟嘟还处在“什么东西都是我的”这个阶段,她嘴里发出“吱吱喳喳”的喊声,拉扯着姐姐手里的拉杆。
姐姐招呼嘟嘟去拿一些食物放进拉杆箱,嘟嘟撒腿跑向储藏室,拿来苏打饼干要往拉杆箱里面放。
由于嘟嘟还不会用语言表达,所以,“喊”成了她交流的工具。
小嘟嘟乱喊一气,姐姐不明就里。
放下饭碗的爷爷生气的对小涵说:“你说你玩那个干什么?让嘟嘟也非要玩,都不知道让着点孩子,都当姐姐了,那么不懂事儿。”
听了爷爷的埋怨,小涵静止,瞪大了眼睛,冲着爷爷吼道:“我怎么就不能玩这个啦?是嘟嘟非要抢我的玩,怎么叫我不懂事儿啦?”
以前,小涵用不太尊重爷爷的口气说话时,我会严肃的对她强调要尊敬老人,不能冲老人嚷。
但是,今天,我没有。
你说小涵爷爷不爱孩子吗?
他会为了让小涵乐意吃饭专门照顾小涵的口味儿;他会每天早晨早早的送小涵上学;甚至会每天细心的把小涵的水壶清洗一遍,尤其是壶嘴儿......
但是,我想在爷爷指责小涵的时候,小涵的内心一定是反感的、叛逆的。
语言如同利剑,同样具有杀伤力。
就像刚刚晚饭的时候,小涵奶奶拿了一个半块的馒头,这半块馒头时间长了,有点硬。
小涵爷爷看见了,说:“这块儿馒头有点硬。”
小涵奶奶用略显生硬的口气说:“硬!硬,就不吃啦?”
面对小涵奶奶生硬的口气,小涵爷爷漏出不可理喻的表情。
因为饭前小涵爷爷说这半块馒头硬,他吃。所以我知道小涵爷爷刚才说话的目的和用意,于是我向小涵奶奶解释:“妈,我爸刚才说他吃这块硬馒头,是想让你吃软的。”
小涵奶奶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们每个人身上都留有原生家庭留下的痕迹。
我想小涵爷爷之所以脾气爆,不会好好说话,和他小时候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
小涵奶奶之所以对小涵爷爷的爱意感受不到,是长久时间以来的沟通模式造就的。
指责,是两败俱伤的沟通方式。
而后,爷爷出门遛弯儿去了,我收拾碗筷,小涵这时候已经气呼呼躺在了沙发上。小涵奶奶则蹲在地上收拾小涵和嘟嘟玩过的玩具。
小涵奶奶边收拾边自语:“这孩子们......”
我对小涵奶奶说:“妈,你别收拾了,一会儿,我让孩子们收拾,要不她们养不成自己收拾玩具的习惯。”
小涵奶奶笑了笑,放下手里的玩具。
爱孩子,但缺少有策略的爱孩子是隔代亲最大的短板。
我理解并理性的看待。
改变一个成人的育儿观很难,尤其是老年人的育儿观。
既然不好改变,那我们就用行动来影响吧~~~
对于刚刚小涵爷爷和小涵的互动我是不太认可的,于是,我洗完碗,和小涵奶奶沟通自己的想法——
“佳佳(小涵爸)的脾气很倔,我发现跟我爸的特别像。”我说
“是,你爸是什么难听说什么,佳佳小时候,一过年,就好当着一桌子的人数落佳佳。我就不愿意让他数落,哪个孩子愿意让人老说自己的不好呀?还当着那么多人。”小涵奶奶打开话匣子
“是,我爸的教育方式是有错误的,总是盯着孩子的不好,一张嘴就埋怨,搁谁都不愿意听。”我说
“是。”小涵奶奶也认同
我和小涵奶奶沟通这些并不是想让小涵奶奶指责爷爷的教育方式不对,而是想影响小涵奶奶,从而为小涵爷爷宽宽心:和孩子沟通,让孩子顺从成人,其实并不是只有指责这一种方式。
我想爷爷指责了小涵,小涵反感、顶撞;被孙女顶撞,爷爷心里也不受。
两败俱伤。
后来,奶奶也出去遛弯了,小涵和我商量:“妈妈,我想玩会儿你的手机。”
“可以!多长时间呢?”我问
“现在是七点四十一,玩十五分钟?”小涵问
“玩游戏十五分钟好像有点长。”我犹豫
“那就十三分钟。”小涵自己减掉了两分钟
“十分钟好吗?我不想让你的眼睛太难受。”我说
“可以!从七点四十二开始计时吧?”小涵问
“好的,没问题!”我爽快的答应
征求孩子的意见,并将自己的想法合理的表达出来,只要是有理有据,孩子都会比较容易接受。
在小涵玩手机的时候,嘟嘟依旧对拉杆箱充满兴趣,她把针管、听诊器放在拉杆箱里面的小袋子里拉上拉链,再把绘本放进去,然后又把绘本拿出来,自己踩进去,还让我把盖子盖上,试一试盖不住,又把脑袋扎进去,让我再盖一盖,玩得不亦乐乎......
眼看着她即将要转移兴趣点,我招呼她一起收拾地上切水果的玩具。
“嘟嘟,是把水果放进小篮子里?还是放到哪里?”我问嘟嘟
小嘟嘟指指小篮子,和我一起把所有的水果玩具都装进了小篮子里。
我又引导她把四块地垫两两折叠在一起,问:“把这些都放哪里呢?”
小嘟嘟指指经常放她玩具的阳台,于是她右手拎着装玩具的小篮子,左胳膊腋下夹着四块儿地垫费劲儿的往阳台处挪动。
只要方法得当,收拾玩具在孩子眼里也是一种“玩”。
两岁的孩子处在秩序敏感期,小嘟嘟把玩具放在阳台的角落后,还动手一一把玩具排列整齐。
我不由的感叹:只要静下心来,处处能发现孩子的进步和智慧。
九分钟后,我提醒小涵玩手机已经快十分钟了。
小涵回答:“嗯,还有一分钟。”
两分钟后,小涵关掉手机,不好意思的说:“妈妈我关了,不好意思,超了两分钟。”
“你能很好的管住自己,这叫自我控制,虽然超了两分钟,但是妈妈还是要表扬你,你的自我控制能力比原来有进步。”我肯定的说
小涵笑笑,开心拉着拉杆箱、带着妹妹一起跟我下楼了。
今天早晨,我边洗脸边和小涵爸沟通昨天晚上爷爷和小涵之间小小的矛盾。
我说:“你下次可以宽慰宽慰爸,不用冲小涵嚷。”
小涵爸无奈的说:“说过多少次了?顶事吗?”
我接着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倔吗?也许你小时候,爸对你的教育跟你现在的脾气有很大关系。小时候你不会反抗,爸说什么就是什么,但现在你长大了,有了反抗的能力,你看你现在也会冲爸喊两句。但是怼爸,解决不了问题,还得慢慢的影响他。”
小涵爸若有所思,不再说什么。
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我不直接说小涵爷爷。
我深深的明白——
“儿媳妇”和“亲闺女”之间横着一道血缘关系。
同样的话,从儿媳妇嘴里说出来和从自己儿子、闺女嘴里说出来,感觉是不一样的。
而且,我的原生家庭带给我的,更多的是对长辈的尊敬。在我的原生家庭中,甚至没有质疑长辈这两个字。
父母不善言辞,对待我们姐妹几个一直是大度的、包容的。别说训斥了,连脸都没拉过。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生家庭,也造就了我忍耐、包容、不会伶牙俐齿。
还是那句话——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已经为人父母的我们,既要孝顺又要不失理性。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