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学习,一个解构过程
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要让一个学习者掌握一项知识,就必须对他的先有概念进行真正的解构。
最好的情况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推理中隐藏了一个缺陷,便再往里面加入一个假设,从而使其不必放弃自己的推理。——这就是打补丁吧。
墙的比喻:先有概念对学习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障碍,它让学习者受限于自己的知识,对一切新事物都避而不见。
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向他敞开的知识场域后面是什么东西。如果这堵墙实在太高,挡住了学生的视线,那么他就不会有一丝探究的兴趣。此时,老师要向他提供梯子,或者设法让他爬到一定的高度。
回到墙这个比喻。我们不一定总要不惜一切代价地越过这堵墙,而是可以仅仅让它产生裂缝,一段时间过后它自然就会崩塌;另外,为什么不能挖一条地道呢?如果这堵墙是在盆地里,为什么不用水把它淹没然后游过去呢?方法是无穷无尽的。——这些比喻表明,我们只要走出惯性思维就行了。
学习既是解构,也是建构,是一种“解禁”。为了学习,个必必须跳出习以为常的标线,必须放弃他的习惯。
墙的比喻让我们隐约看到,解构是一种良好的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大多数时候我们不需要拆墙,我们可以攻击地基,而不是障碍本身;还可以将解构转化为另一种建构:建一个脚手架、一座桥、一个斜坡或是一个隧道。
学习者必须意识到他的先有概念是有所不足的。
有时,这堵墙是不可逾越的,然而,障碍和学习是不可分割的。障碍不是阻碍思维的东西,而是思维的组成部分。在变成难题之前,它是聪明的头脑给自己的一种便利,是某种思维定势的表现。障碍像一个双面间谍,一方面,它是“必经之路”、必需的工具;另一方面,它是潜在阻滞的源头。
感悟:印象最深的就是:先有概念。这就是老师说的图旧式,我们都是用旧图式去理解新事物的,所以,增加旧图式是我们提高理解力的必经之路。那对先有概念的解构,其实就是借助先有概念来建立新的概念,用旧式来建立新图式。这些都是理论,实际操作的话,要跟着老师学习,每一节课,都是解构、建构的过程。
10、模型化、记忆、调用
学习者的思维结构越坚实,他越能掌控其学习的领域。他能够自如地整合他所挑选的信息,所有新元素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过这些新元素也会阻碍其他学习。
图像的力量——借助图像、隐喻、类比和图示来进行。例:绘本、具像化。
图示——例如地图,数学的作图法。
模型——能够促进模型化的路径必须将概念和直观感受联系起来。例如:从烤箱里取出来的比萨饼,比萨饼上的西红杮会烫嘴,但面饼却不会。
三段式记忆——储存并不意味着记忆过程的结束,对知识的录入只有在人们能够回忆起这个知识的时候才具有意义,当人们需要某个知识时,要能够找到它,最常出现的问题不是记忆维持的时间不够长,而是这种唤起能力的不足。(感悟:织网,与生活联结起来,并能运用起来。)
分散的记忆——知识一旦被储存,学习者就应该调用它,学校应该重视的是这个方面。
从记忆到调用——学校知识顶多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过关,却很少被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用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