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黑心棉”莫祸及再生纤维产业

整治“黑心棉”莫祸及再生纤维产业_第1张图片
处于停产状态的村再生纤维厂

文/徐甫祥

河北深州市东留曹村的再生纤维厂,是村里几十号人的命根子,却因媒体曝光被贴上了“黑心棉加工点”的标签,连过去支持这个村办企业的各级领导,态度都开始变了。村支书汪瑞岭觉得委屈,他们利用旧衣物加工的再生纤维,用到工业领域就是合法的原材料,要是被做成生活用品,则是典型的黑心棉。可他们产出的材料最后会被做成什么东西,根本就不是东留曹村能决定的。(11月26日《北京青年报》)

曝光乃至整治“黑心棉”,无疑是人心所向,也是势在必行。不过,正如扶贫要精准一样,打击“黑心棉”也不应祸及无辜。就如东留曹村的这家再生纤维厂,其产品原本就是合法的工业原材料,若仅因个别不良厂商擅用于生活类制品而被视为“黑心棉加工点”,岂不是泼脏水连孩子也一并倒掉?

定义“黑心棉加工点”的标准其实很明确,要么本就是这个链条的一环,要么则是心知肚明为其提供半成品。而东留曹村的再生纤维厂显然不在此例:自建厂伊始,除严格把好原材料关,坚持禁用包括医用纤维性废弃物在内的五种禁用品外,每当加工的再生纤维出厂,他们都会贴上“禁止用于生活用品生产”的警示语,可见其并非“黑心棉”生产厂商的“同类”。

诚然,由于经验欠缺、意识不足,加上把关不严,致其加工的再生纤维,曾被一些不法厂商用作生产汽车坐垫被媒体曝光,进而被贴上“黑心棉加工点”的标签。但话说回来,对于善钻空子的不法厂商而言,就算监管部门也难免挂一漏万,遑论这些刚刚从经营砖瓦窑转型而来的村民?何况,无心之过与为虎作伥当有天壤之别,又何以不能区别对待呢?

正因如此,河北省质监局通过核查,结论为“不应该把这里定义为黑心棉原材料基地”,从而为东留曹村洗刷了“冤屈”。然而,“黑心棉加工点”的标签一旦贴上,要“洗白”也难。即便权威部门出面力证,也难救东留曹村再生纤维厂于危难。据悉,该厂眼下仍然处于停产状态,且复工之路渺茫。

从表面看,该厂复产的障碍不在于“污名”,而是环保手续尚不完善。但正如东留曹村村支书所说,只要努力,环保及手续问题“总有办法解决”,而“上级对村再生纤维厂从支持转向否定,才让他发愁”。据悉,这并非村支书的臆测,而是他为厂子环评手续“四处跑动”后的切身感受。可见,相关部门对此“心有余悸”,才是导致厂子难以复苏的最大障碍。

东留曹村再生纤维厂的困境,无疑是整个再生纤维产业近况的缩写。应该说,相关部门的“由热变冷”,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再生纤维的一种误读。据相关资料,2014年我国服装总产量为299.21亿件,同时,每年扔进垃圾桶的旧衣物约2600万吨,再利用率不到1%。而将这些旧衣物“变废为宝”,则是生产工业包装用织物、工地及农业大棚用保温材料等的绝佳材料。若仅为个别不法厂商之故,而无端挤压再生纤维产业的生存空间,岂不是得不偿失?

而对当下东留曹村再生纤维厂的出路,理性而务实的做法,应是变“舍弃”为“帮扶”:帮他们完善环保设施,做到依法生产;帮他们健全相关出厂制度,防范不法厂商“混水摸鱼”。当然,更不要忘了“扶上马、再送一程”。如此,东留曹村再生纤维厂的“复兴”,必然会对再生纤维产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及推动作用。而整个再生纤维产业的规范运行,则将大大挤压诸如“黑心棉”等行业“毒瘤”的空间,这难道不是皆大欢喜的结果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整治“黑心棉”莫祸及再生纤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