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班想说就说9月2日分享

本次分享安排的是刘玥、郭威两位战友

玥玥分享数字资产市场去向何方,会有什么新的玩法

未来数字资产市场市值将由什么驱动?对于这个市场未来的一些新的逻辑和玩法,可能是什么?我们总结了六大可能影响这个市场的逻辑,今天跟大家分享。

1、渗透逻辑
加密金融将向传统金融渗透。

数字资产对传统金融体系最大的冲击,一方面在于支付,尤其是跨境支付。另一方面在于业务的模式,使用比特币数字资产,这种做为汇款的媒介,汇款时间可以大大的缩短。同时区块链的分布式登记,然后清算以及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可以大大降低金融的运营和法律的一个成本,改变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

2、传统金融模式下资源配置优先是向头部靠拢的

虽然有助于效率,但是丧失了一些普适的价值,很大一部分人实际上是没有享受到金融服务带来的好处。而区块链所衍生出来的加密金融是对每个人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账户,相对更加公平。而且可以享受与他所匹配的一些金融服务,让金融实现真正的面向全员。我们认为数字资产由于是在匿名性和无国界性、低门槛这些方面的优势,未来在网络效应的推动下,对传统金融各个应用领域的影响会不断的加大,分布式的加密金融将会爆发。

3、应用逻辑
场景+区块链才能真正引爆市场。

我们对市面上基于以太坊的分布式应用DAPP进行了跟踪,目前日活排名靠前的应用,除了IDEX、以德等去中心化交易所以外,主要都是一些区块链游戏。然而由于区块链底层不是很完善,目前大部分区块链应用仍然是区块链+场景,属于自下而上的路径。从技术上找匹配场景,且与区块链游戏类似,主要是通过投资、投机性质的玩法来吸引用户,实际的体验比较差,难以跟传统中心化的应用相比。

我们认为只有场景+区块链,从现有针对大众的场景应用出发,自上而下,通过叠加区块链技术,优化应用生态和体验的模式,才能引爆这个市场。虽然区块链技术还不太成熟,短期之内较难实现场景+区块链,但是仍有一部分低频场景可以进行区块链化。也可以优先将一部分急需的透明化共识的内容上链,然后实现落地,核心就不是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

4、并购逻辑
区块链将反向收购流量计的应用商店。

传统金融市场中,市值增长主要是来源于IPO的新股发售和并购重组。分布式的加密金融市场中,新生数字资产流通跟新股上线类似,而这也是目前数字资产市场总值快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未来随着区块链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各个领域区块链场景的搭建完毕。我们也会看到传统金融领域的并购重组的方案在区块链中得到了应用,大量的基础层的项目,然后为了完善它的应用生态通过数字资产对优质的流量及应用进行收购,实现上链。而一部分优质的应用类似一些初创的企业,也会从原先传统并购市场中退出,然后转到区块链数字资产中。

5、用户逻辑
我们用户数量增长的空间大,会推动市场的热情。

根据一些数据,目前全球比特币钱包地址数大概2400多万个,以太坊钱包地址数大概3200多万个,实际用户可能只有2000万个,不到全球总人数的0.3%。披露2017年的一个数据,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经突破了40亿,所以区块链用户只占其中的0.5%。所以我们认为用户的数量增长,将会刺激区块链社区的活跃度,加快区块链社区的建设。

未来将有更多的机构,尤其是二级市场的机构投资人将数字资产作为新的投资资产类别,他们的进场将极大地扩大资金量,增强市场的流动性,也加速规范市场的环境。

6、代际逻辑,从年轻到普及

目前我们的研究表明比特币社区中大部分的用户是在25-34岁这个年龄段,大约占总用户的40%。然后与Coindase 2015年发表的数据相比,35岁以下的用户占到总体的由60%降低到目前的55%。我们认为随着区块链技术以及数字资产市场的成熟,他们将不再是只有年轻人接受的新兴的一个概念,而是被更广泛的年轻人接受的事物。不仅体现在更多拥有经济实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的中年人身上,他们会把数字资产当作一种资产配置手段,更表现在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分布式应用也会出现。

总结

未来的数字资产的市场从长期来看可能会有以下三个趋势:

第一、将逐步由投资驱动转向投资加使用并进的市场。目前大部分的数字资产,市值主要反映的仍然是未来预期的折现,投资属性比较强。未来随着DAPP生态的成熟,对数字资产的使用性需求会越来越多。

第二、各类应用场景使用性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的被数字资产化,并且反应到整体的事实中,就是上链。而上链所带来的数字资产的市场,市值的膨胀可能会超出大家的预期,然后成为推动市场爆发的最大的一个因素。

第三、使用性的需求会增加,以及各种DAPP生态链之间的交互会越来越多,将导致数字资产之间的兑换需求越来越频繁,数字资产与法币之间的挂钩程度会越来越弱。

郭威分享到信息源头寻找答案

我们在生活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今天吃什么?今天买什么币?范冰冰是不是真的移民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习惯性的可以接触到很多信息,去寻找答案,比如微信、知乎、贴吧,还有我们国外常用那些Twitter、YouTube之类,但是这些信息真的可靠吗?

35班想说就说9月2日分享_第1张图片
信息可靠吗

在我发的这张图里面,有一个10倍数递减效应,也就是这个信息从最初始的内容开始,每经过一些人的消化,他再去出版成自己的作品,这中间的信息会降低10倍,或者说会和他初始的本意会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当一个信息从readit开始,到了微博,到了知乎,到了贴吧,再到了很多自媒体的文章,他们跟readit作者的本意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当我们个人有问题之后,尤其是一些比较严肃的问题,比如我现在人生遇到了一些困惑、一些问题,比如说我是该去继续读书呢?还是出去工作呢?这种严肃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求答案?肯定不能很轻易的去网上搜集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今天想讲的就是一个信息源头的做法。

单讲理论会比较枯燥,我们用一个实际的问题开始。比特币究竟值多少钱?在35班,我知道有不少同学也炒币,平时写一些区块的文章。这个问题其实是所有区块链、投资圈都很关心的问题就是,一枚比特币它究竟值多少钱?信息源头毫无疑问是中本聪的这篇白皮书这篇论文。在比特币创立之初,他的设想,他是从哪一个科学问题出发,然后怎么去设计出来一个方案,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sah System,去解决不需要第三方验证的一个点对点之间的价值的转移这个问题。

当然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直接去读中本聪的白皮书,会很吃力,因为你没有密码学,没有经济学,也没有加密货币以及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去寻找一些帮助,可以读另外一本书,比如说BITCION AND CRYPTOCURRENCY THCHNOLOGIES。这本书是考斯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加密货币教材的配套书籍,写得很详细,把比特币的运作原理、各种各样知识,比如说挖矿、钱包,也介绍一些以太坊这样的合约,都讲的很清楚。

时间一直往前走,会有很多很多牛人,他们会有新的想法、新的观点,这些观点我们如何收集呢?一样的,也是从信息源头。比如说国外的Medium,还有刚刚提到的readit,像V神、BM这样的人,他们都会在上面说自己一些最新的想法,这些也是我们寻求答案的一些途径。但是,有了这些就够了吗?显然也不是。有了这些,你只能知道比特币到底是什么,他怎么运作的,但是它的价值多少,还是一头雾水。

其实货币这个问题,在比特币白皮发布之前的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里面,人类已经研究过很多遍,包括最早的金银,包括后来金银为锚的法币,包括后来脱离了贵金属的法币,到现在的一个信用货币,再到比特币。这一系列,到底什么是货币,货币的价值到哪里去,信息源头应该是从经济学里面去找答案,经济学院对货币解释的最好的就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这本书是货币的非国家法,也是你投资区块链,想要找答案的一个源头所在。

这本小册子也是一位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主——弗里德曼,他写的一本关于货币的一本小册子,叫做《货币的祸害》,对于我们理解货币很有帮助。

当你读完货币的这些书,有了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后,你就能够准确的对比特币进行估值吗?也不是。为什么?因为货币,尤其是比特币的一个价值,如果只是作为一种交易媒介的话,那可能会比较好估值。但是他现在同时还是投资市场里的一个投资商品,它价格波动是随着投资人,也就是各种各样的机构,还有不同的散户在买和卖之间的博弈产生的一个结果,他远远不止他的一个使用价值,更多的是一种交易价值,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去理解金融市场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这张图片是coursera上面的一个课程,Financial Markets,金融市场。授课者是耶鲁大学的一个经济学诺贝尔奖的Robert shiller教授。这也算是对于金融理解的一种方式,因为普通人,你不是经济学或金融学背景的话,包括你现在已经工作了,你很难重新回到校园去系统的学习一门知识,可能这些会是你的一个知识源头,或者说你能够接触的成本最低且效率最高的一个经济源头。

另外就是看书,我个人的学习方式的最多还是利用看书,这本书是笑来老师反复推荐的一本股市心理学。讲的就是股市里面这些买家和卖家,他们在熊市、牛市的一个心理博弈。其实对于每一个投资者来说,可能各种各样的商品一直在变化,比如说今天炒比特币,明天炒以太坊,昨天炒的是狗狗币。但实际上背后的人性,他的这种贪婪和恐惧是没有变化的。

总结

我们有了问题,一定要尽量去一些信息源头找答案。信息源头,在我看来最多的还是一些专家或者牛人的观点,比如说他们的论文、他们的书、他们的博客,他们的课堂讲授以及一些演讲,这些才是我们寻求答案的最好的地方。

信息的源头,绝大多数都是英文。因为很多专家和牛人他们想让自己的观点更多地被全世界人接受,他们会用一种最通用的语言,也就是英语。英语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只不过绝大多数人只把它当做一种考试而已,实际上它真正的用途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看见世界。

第三点就是体系化学习,尽量不要碎片化学习。你可以用碎片化的时间,不管看书还是上课程,能够体系化学一门学科,比单个的去学一些零散的书更有效。

你可能感兴趣的:(35班想说就说9月2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