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鱼叔的文章《都是套路!24小时,从“撩妹”到“勾搭人脉”(多图)》中留下了一个悬念,A君和C君中有一人后来去了花旗银行实习,到底是谁呢?
其实是A君。
他发给花旗的邮件并未得到回复,为什么反而去了花旗实习呢?
01
剧情反转。
“邮件事件”后,C君将自己和A君的附件都发送给了花旗银行。但的确运气不佳,花旗当年的确没有HR实习生的岗位,只能提供市场营销岗位的实习,并征询A君和C君的意向,是否可以作为市场营销的实习。
在考虑再三后,C君依然比较坚持自己HR的道路,遂放弃了花旗,选择了其他。
而A君在此前有参加龙湖地产“绽放项目”(营销线条的管培生计划)的经验,自己对于市场营销岗位有一定的兴趣,并不排斥。考虑到花旗银行的实习可以作为日后绝佳的“背书”,于是欣然接受了花旗的邀请。
在花旗期间,A君吸取了在“邮件事件”中的经验,很好的与花旗的同事相处,至今实习已过去了四年,他依然与当初花旗的美女代表保持着联系和沟通。
02
鱼叔常被问应届生问:
“A机会和B机会,一个是自己的专业,一个是自己的兴趣,到底如何选?”
“我想尝试销售岗位,又怕做不好,反而耽误了自己专业的机会,好纠结呀!”
也常被职场人士问:
“现在有一个新的机会,但是一个新的领域,挑战很大,要不要考虑?”
“我现在做研发,如果有机会去市场,要不要转?”
这些问题都关于选择、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或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词已经烂大街了,似乎人人都可以说道上两句,包括什么七大姑八大姨。似乎说来都对,但到自己选择时大多还是很迷茫。
鱼叔认为关于如何选择其实很难回答,因为影响选择的因素太多太多,就个人而言涉及到个性、兴趣、文化、价值观、家庭、地域等众多因素,从社会而言又涉及到机遇、趋势等宏观要素,而这些要素还是不断动态变化的。个人会变,外在也会变。
我不认为能给出一个精确的答案。人们往往问这个问题,只是想要寻求一个外在的意见,看能否支持自己的想法,以及为自己的选择找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罢了。因为,其结果往往难以验证。
所以某种程度上,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伪命题”。
03
但是有一个观察可以聊聊看,即是否需要在某一个岗位/专业上“一站到底”。
当有其他机会出现时,我该不该尝试一些新的挑战?
我认为,不妨试试看。现代社会高度多元化发展,企业内部的机会也越来越丰富化,如果你基于某一个岗位/专业有了一定的积累,当有新机会出现时,不妨尝试。
美的集团现任董事长方洪波实际上是一位职业经理人,被誉为家电业身价最高的职业经理人,远超“董小姐”。
方洪波学的是历史,写得一手好文章。1992年,毕业后不久的他从一国企离职只身南下,寻找的也是和文字、编辑相关的工作。曾经差一点就去了万科担任《万科周刊》的编辑,所以后来“万周”曾用了这样的一句话来感叹机缘的巧妙“因为23年前的那个决定,万科错过了一名前任周刊主编,美的有了一名现任董事长。”
与万科错过后,方洪波加入了美的,第一个岗位是《美的报》编辑。因为出色的文字能力,后来被老板何享健安排到广告、市场等岗位去锻炼,这个阶段的安排大多还是围绕其专业能力展开的。
后来,逐步过渡到全面管理,担任事业部的总经理,开始覆盖研发、制造、销售等领域,再到二级集团总裁,直到上市公司、集团总裁、董事长。
其中不断有新机会出现,他都果断尝试并抓住了,当然也离他最初的文字特长相去甚远。
04
另一家公司关于高层人员的提拔有一个成文的规定:必须有三个不同岗位的轮岗经历。
我认识其中一位集团高管,大学学习计算机,毕业后干了10来年的“程序猿”搞研发,担任研发部长。
有一天领导找他谈话,公司华北区大客户部部长空缺,征询他意见是否愿意去试试看?
从技术研发到大客户部,这个跨度似乎有点大,对人的要求也有很大不同,例如喝酒、应酬、对外关系。加之,从华南到华北的地域跨度,着实让他犹豫了很久。
最终,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选择了去“锻炼锻炼”,一去三年,居然锻炼出了不错的成绩,从一个所谓的技术宅,活脱脱的转变成了一个能和大客户打成一片的高手。
三年过去,领导再次找他谈话,公司在非洲一个国家的业务缺一个国家代表(国家业务的第一负责人),要不要去试试?
虽然艰苦,他还是去了,且一干又是三年,三年后领导调他回国,一路擢升到集团高管。
看似没有规律的发展路径,带来了他自己都未曾想到的结果。
05
组织的发展机会是多样性的,组织中的人也需要多样性,以前叫“复合型人才”。
在组织中,有做一辈子编辑的人才,也有做一辈子技术研发的专家,当然也有人如上述两个真实案例。
两种选择其实无所谓对错,都是人才。如果要成为具备多样化能力的人,则需要不断的新的机会去“喂养”。
如何判断是否具备尝试新机会、接受新挑战的条件?
首先,得先有一个积累期,保守估计至少应该有3年。所谓厚积薄发,需要在某一个专业、岗位上有一定的积累,让自己有“一技傍身”,也为自己留有可回旋的余地,而非盲目的为了尝鲜而频繁变动,导致职业/专业履历的不连续。
其次,识别机遇,找到风口。在组织内部看看资源倾斜的方向在哪里?老板们关注点和痛点在哪里?在组织外部,观察钱(资本)和人才向哪里流动,钱是最聪明的,钱会引导最聪明的人的流动。
其他,人在每一个阶段会因为工作、生活、人际环境带来眼界和认知的变化,你在改变周遭的同时,周遭也在改变着你。三年后的想法是现在无法预料的。拥抱和适应这样的变化。
A君最终选择了从事非HR的工作,去了一家地产公司做营销策划,后又加入了一支年轻的创业团队负责市场、综合等更全面的工作。我想与当初在花旗银行的实习选择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