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建议设立十八岁成人礼,表示希望孩子通过仪式的庄严感,能够转化成社会责任的精神力量,从而对父母更感恩,对老师更尊重。
一场“成人礼”的仪式,能够让孩子意识到角色的转变,同时能让孩子明白接下来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或许正是因为这场仪式感的举办,让孩子明白这件事显得多么与众不同,暗示着孩子必须要认真对待这件事。
无独有偶,深圳福田的一所小学,为200多名即将步入十岁的学生举行了一场“成长礼”,学生身穿传统服饰,经“成长门”缓缓入场,集体向老师行“谢师礼”参照古礼环节,由学生代表击鼓明志。
古时十岁成为“幼学之年”,学校通过举行“成长礼”仪式,孩子则会引起重视,明白十岁是个重要转折。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仪式感不是追求形式、华而不实的东西,评判仪式感最重要的标准是能否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富足。
偶尔的惊喜和仪式感是给孩子最好的“富养”,也是带给孩子内心的富足和平静。
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重要的时刻,充满仪式感,不是需要物质上有多富足,而是要让孩子在精神上给予“富养”,让孩子对原本可能不那么在乎的事,能够因仪式而变得重视,甚至激励着孩子的成长。
- 1 -
仪式感能够给孩子担当
去年看过一条微博,两位小朋友捡到五毛钱,第一时间交到警察叔叔手中,警察叔叔为了鼓励小朋友拾金不昧的行为,拿出警本认真登记,给足小朋友做好事的“仪式感”。
看到自己做好事被警察叔叔登记于警本,小朋友用立正姿势,认真地站好,期间还一直偷偷抿着嘴笑。这天对于这对小朋友来说,绝对是意义非凡的一天。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的狐狸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可见仪式感对于孩子的意义就在于,充满仪式感的那一天,一切都会变得意义非凡。
而这场仪式感将会成为他们日后行为的准则与习惯。
记得表姐跟我分享过她儿子之前学画画的经历:
有段时间,孩子经常在表姐耳边叨念想学画画,表姐不确定她是否是心血来潮,但还是很认真地跟孩子确认,当看到孩子一脸严肃地表明想学的欲望,于是带着孩子买了学画画的所有工具,跟孩子一起选择培训机构。在孩子上培训班之前,还让全家人一起为她即将开启画画之路举办了一场加油仪式。
表姐想着孩子学习的激情过了,可能半途而废。然而孩子没让表姐失望,培训的第四天天气骤冷,原本以为儿子会赖床逃课,不曾想他却早早起床了,看着小人儿拿起画板、背起小书包在门口等着送他去培训的认真模样,更让表姐明白仪式感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一位心理专家曾说过:正常的身心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在这个小小的仪式中,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仪式感,暗示你必须要认真地去对待这件事。
仪式感,让孩子拥有清晰的目标和虔诚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事情,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尽可能避免产生半途而废的行为,为日后独立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 2 -
仪式感让孩子的生活更精彩
马克肯米尔在《仪式感》中写道:仪式感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 。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在抗战逃难的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举家逃难到大西南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物质条件十分匮乏,作为建筑师的夫妇俩克服重重困难,亲手搭建了虽简陋却属于自己的房子。
然而房子的简陋并没有让林徽因丧失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她带着两个孩子去屋外挑来了泥巴,动手烧制了陶罐,一脸虔诚把野花地插在了这些陶罐里面,顿时让整个房子充满了活力。
经年之后,女儿梁再冰回忆父母特意说起了这场经历,她说:“那个瞬间,真的是整个家都亮了”
林徽因当年不因生活困苦、房子简陋而丧失生活的兴致。
反而苦中作乐,用这张简单别致的仪式感,用实际行动影响着孩子,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依然保持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看似平凡的日子,都会因有仪式感而让孩子的童年变得五彩斑斓。
就像村上春树说的:如果没有这种小确幸,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很多人认为仪式感过于形式化,太费时间和精力。
然而在我看来,仪式感正是你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感的真心投入,才能让你的日子过得更有滋味。
仪式感不仅让孩子感受自己过得精致和被重视,还能教会孩子制造幸福的能力,仪式感就像是平淡生活中的调味剂,让无味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趣味和节奏,在孩子长大成人后,回想以往的日子,发现充满了美好的回忆。
- 3 -
仪式感是孩子成长的礼物
心理学家博士Barbara Fiese 和她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家风仪式传承”的研究,发现“仪式感”具备强有力的“粘合”作用,能让成员体验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刘德华作为天王级的娱乐人物,参加了女儿人生中第一次的幼儿园毕业典礼。
华仔和妻子坐在座位上,用充满幸福的眼神望着台上的女儿,一脸骄傲。当看到自己的女儿迈着雀跃的步伐上台领取毕业证时,刘德华激动地从座位上站起来。
在女儿面前,刘德华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模样,孩子最重要的时刻,父母应该与孩子一起见证,他女儿成长过程中有父母的陪伴和重视,有仪式感的重要日子都会被铭记,伴随着父母的重视、关注和宠爱成长,这样的家庭有爱有温度。
心理学家说:“那些能一代代传承“家庭仪式感”的家庭,亲子关系更幸福,孩子的归属感、安全感、目标感都很高,甚至身体更健康、学业成绩更优秀。”
注重仪式感的父母,他们擅长以仪式感庆祝生活的快乐,也会以仪式感对抗生活的困苦,让家充满欢声笑语。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的每一个重要的日子里,带着父母给予的仪式感,感受着父母对她的重视与宠爱,亲子关系愈加亲密。
仪式感的培养,不一定要花多少钱买多少礼物,而是在生活的细节处用心以行动去证明。
每晚固定在睡前给孩子讲故事,促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不要错过孩子的家长会、亲子活动、毕业典礼等,让孩子感受父母的重视与陪伴;
用心地为孩子举办一场生日会,让孩子感受一年又一年的变化。
正是这些对生活持以重视的态度,让仪式感充盈着我们的生活,不断地注入新鲜感和存在感,有仪式感的生活,让孩子对生活更热爱,对幸福的向往更强烈。
- 4 -
李思圆在《生活需要仪式感》中写到:生活中的仪式感,不是矫情,而是一种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人相信自己配得起更好的一切。
孩子的成长之路很漫长,然而仪式感会让这条路充满了惊喜与刺激。
在父母营造出来的幸福中长大的孩子,拥有太多美好的回忆,更拥有制造幸福的能力。
往后余生,将会积极向上,心生底气,奔向幸福的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