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第二篇-分类

一、设计模式按目的来分,主要分为3个类型——创建型、行为型和结构型。 

1) 创建型: 主要是用来处理对象的创建过程,分为以下几种:

01.单例模式(Singleton)

一个类有且仅有一个实例,并且自行实例化向整个系统提供。

02.抽象工厂(Abstract Factory)

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须指定它们的具体类。

03.工厂方法(Factory Method)

定义一个创建对象的工厂接口,将实际创建工作推迟到子类当中。

04.建造模式(Builder)

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他的表示相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

05.原型模式(Prototype)

2) 行为型(对类或对象怎样交互和怎样分配职责进行描述)


06.迭代器模式(Iterator)

提供一个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的各个元素,而又不需要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

07.观察者模式(Observer)

定义对象间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自动更新。

08.模板方法(Template Method)

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一个算法的结构即可重定义算法中的某些步骤。

09.命令模式(Command)

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从而使你可以用不同的请求对客户进行参数化,对请求排队和记录请求日志,以及支持可撤销的操作。

10.状态模式(State)

允许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他的行为,对象看起来似乎改变了他的类。

11.策略模式(Strategy)

定义一系列的算法,把他们一个个封装起来,并使他们可以互相替换,让算法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而独立变化。

12.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

13.中介者模式(Mediator)

用一个中介对象封装一系列的对象交互。

14.访问者模式(Visitor)

表示一个作用于某对象结构中的各元素的操作,它使你可以在不改变各元素类的前提下定义作用于这个元素的新操作。

15.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

给定一个语言,定义他的文法的一个表示,并定义一个解释器,这个解释器使用该表示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

16.备忘录模式(Memento)

在不破坏封闭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

3) 结构型(处理类或者对象的组合) 

17.组合模式(Composite)

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使得用户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18.外观模式(Facade)

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致的界面,定义一个高层接口,这个接口使得子系统更容易使用。

19.代理模式(Proxy)

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20.适配器模式(Adapter)

将一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那些类可以一起工作。

21.装饰者模式(Decorator)

通过创建一个包装对象来包裹真实的对象,实现在不改变原类文件和使用继承的情况下,动态地扩展一个对象的功能。

22.桥接模式(Bridge)

将抽象部分与它的实现部分相分离,使他们可以独立的变化。

23.享元模式(Flyweight)

用来尽可能减少内存使用量以及分享资讯给尽可能多的相似物件。

二、总结

     1、以上是对设计模式使用场景的分类,具体的设计模式,会在日后的章节中说明举例,也会按照 创建型、行为型、结构型这三个分类来逐一讲解设计模式的,有的设计模块我也在学习中,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模式第二篇-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