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记忆拾零——感念外婆

爱一座城,是因为爱这城里的人和物...

想念一处老宅,是想念宅子里的至亲至爱和那些如烟往事...


老宅记忆拾零——感念外婆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老宅记忆拾零——感念外婆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国庆假期姐姐发来老宅新颜照片,并写到“假期几天辛劳,换来老家门庭的小变化”。乍一看朱门映绿,金狮护院——熟识中有几分陌生。从青瓦房四合院到钢筋水泥小楼,老宅翻新也有二十余年了,但梦中的家永远是青瓦碧檐的屋舍。也许是大青石上留下过我们成长的足迹,炊烟升腾的院落里有过我们欢闹笑语,生于斯长于斯令人难忘,更是因了有至亲至爱的外婆,与外婆的记忆都在这宅子里,她陪伴了我们整个童年和青葱岁月。

      外婆生于民国初年,那时新旧交替,社会动荡不安。她幼年时“五四运动”开始,新旧民主主义变更。外婆青年时中国正值抗战,她一生经历了兵荒马乱、政治运动、战争、瘟疫、自然灾害。记忆中外婆常把听来的民间趣事讲给我们,记得她讲起过辛亥革命时的孙中山和宋氏家族、袁世凯称帝、少帅张学良,这些人物在她嘴里栩栩如生。五四新文化运动学生娃的风采,还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感人故事。因有记忆长大认字后就喜欢读人物传记。外婆喜欢听书听戏,也会给我们讲戏里的人物故事,《三娘教子》、《杜十娘》、《刘三姐》、《水浒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老戏曲里面的经典段子她信手拈来,讲的生动有趣,兴致来时外婆会清唱,儿时的我也能跟外婆哼唱两句。她偶尔会去戏台看戏,我们听来乏味,外婆却看的饶有兴趣。那时物质匮乏,没有电子游戏,闲暇时候我们喜欢读书——小说、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甚至语文报都爱不释手。外婆喜欢开着广播听秦腔,我们听不惯那嘶吼的唱腔,觉得特土,更愿守着收音机听小喇叭节目,盼望着午饭时的小说或广播剧。记得那时很迷《夜幕下的哈尔滨》《民国才女石评梅传》一放学就往家奔等着听连播。父母亲周末会去电影院看电影,也常会带外婆和我们同去,那时我们的日子简单快乐。

      小时候听外婆说起过老宅里的故人——军官夫妇曾租住在我们左厢房,外婆称他们李先生和太太,夫妇都是高级职员,每日同进同出、气质儒雅,衣着考究、浪漫风趣,很是恩爱。李先生上过军校太太读过私塾,喜好文墨,待人谦和,幼时听外婆讲起太太五官精致,高挑优雅,素花缎面旗袍很配她。他们喜欢和外婆聊天,外婆也喜欢听外面世界的风文趣事,太太年长外婆几岁与外婆相处如姐妹,熟络后外婆亲切地唤她“大姐”,大姐时常会送些衣服料子给这个房东妹妹,外婆舍不得就压存在箱底日后用。记得外婆曾改做过一件月白色真丝睡袍,我喜欢极了,盼望快快长大能穿它,母亲前几年来北美探亲让她捎过来,现在还藏在我的衣橱里。他们的入住给老宅添了新鲜活力和丝丝温馨,但终是没有不散的宴席,几年后先生工作调离,夫妇俩人搬离了老宅。外婆时常会念叨他们,并讲给年幼的母亲听,老宅里回荡过他们的朗朗笑声,他们也留给外婆快乐记忆。

      新中国成立初,大家的日子依旧清苦加之三年自然灾害,听母亲讲那时她上初中,正是长身体的年龄,缺衣少食,每日清汤寡水不果腹,导致低血糖缺营养,她经常在课堂上饿的头晕眼花,后来资料统计大饥荒时期中国饿死了几千万人,那时我们的老百姓都在挨饿。接着文化大革命来了,十年浩劫,少年时的我翻阅过一些伤痕文学那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沉痛的笔墨,发烧的中国失去理性,人人都陷入亢奋狂热中,那时母亲住校读医,诺大的老宅里,就外婆一人,那份空落寂寥可想而知。父亲在读医学院时认识了母亲,他们相识相恋,毕业后工作,不久就成家了。外婆总算有了盼头,日子也一天天改善起来,外婆常说:“相比以前拮据的生活,你们仨是在福窝窝长喽”,记得儿时糖果盒里总有各样糖果、蛋黄饼干和小点心,还记得外婆喜欢吃天鹅酥和奶糖,我们姐妹仨最爱绿豆糕。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物质丰富,生活多彩起来。家里添了洗衣机,电视机,录音机,还有凤凰、永久牌自行车,记得那时十来岁的姐姐个头已窜到一米六,她会骑车带外婆走亲戚,外婆坐在车后也乐的走走看看,而年龄尚小的妹妹自编可爱的童谣“拐拐拄,笼笼提,跟婆婆去逛集”。平日我们上学外婆在家可以听听广播看看电视,唱几句秦腔、哼点小曲。老宅也变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了。

      外婆坐着花轿嫁入老宅时,年方二八,外公有头脑、有手艺,生活还算殷实。结婚数年后才有了母亲,母亲是外公外婆唯一的孩子,他们视如宝贝。听外婆讲母亲小时候正月十五外婆会给她穿上红绸袍,虎头鞋,扎两个羊角小辫,眉心一点红,外公欢喜地把漂亮乖巧的女儿扛在肩上热热闹闹逛庙会去,那是他们一家三口最幸福的时光,也是母亲一段最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小家的兴衰与时代的命运息息相关,快乐的日子总是很短暂,没几年外公身体染疾,一家人的生活开始窘迫起来,母亲上初中时,外公病逝,留下年少的母亲和外婆相依为命,日子艰难而多舛。我猜想很多时候外婆都是孤寂一人,当母亲成家后我们三个新生命相继到来,声声啼哭,阵阵欢笑宅院一下子热闹欢腾起来,想来外婆更忙碌了,我们填充了她的孤独。在外婆事无巨细的照顾中我们一天天长大,她的眼神疼爱中有严苛,所以我们亲她、爱她、敬她、也怕她。时间在发间行走,岁月藏进皱纹里,外婆一天天老了,牙齿稀松,经常腰酸背痛,手脚缓慢不如从前。那时父母工作很忙,无暇顾及我们,外婆要准备每日三餐、打理家务,很是辛劳。孩童时我们想当然以为外婆和老宅一样不会老,会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回忆还是不经意间碰到心底深处那个不愿回首的灰色夏日——外婆在老宅里度过的最后时光...那年我十五岁,过了古稀之年的外婆因急症卧床不起,意识渐渐模糊,身体很快衰竭。在弥留之际她的眼神想说点什么,但终未留下只言片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外婆是老宅的魂,她的突然离世,宅子空了,我们的心也空了,那是记忆中最痛的一段日子,生死相隔的绝望,天天以泪洗面,怅惘迷茫,习惯了每天与外婆相伴的日子,就如两个相亲相依的生命体被突兀地活活掰扯剥离,那种撕心切肤的疼痛至今想来心戚戚,只能在睡梦中一次次呼唤“婆...”不肯不愿不舍她离去....

    花开叶落,在四季更替中,我们日渐长大。年少懵懂的梦是游远方,长大后我毅然选择了海漂,并临海筑起了自己的巢。零星回家探亲时在小楼住几日,所以新居对于我的印象并不很深。在海城生活工作了几年,日子惬意、平淡,困在一个城市久了,会有一眼望穿的感觉,不甘心每日复制的日子。那时年轻,羽翼还丰,悸动的心又一次选择了起飞,这次遥远的飞翔从熟悉的海域飞到全然陌生的大洋,那时家人已住进高楼林立的智能公寓,偶尔回老宅子看看,巷子里曾经的老街坊有的迁了新居搬离了,有的大门经年挂锁,有的出国探亲了,也有的跟随孩子漂到北上广安度晚年了,还有几代一直住着未曾离开老根基的,但都早已住上翻新的小洋楼,老宅子的影子模糊,已难寻旧迹了。也许是因为我离家太远太久,家成了思念的根,梦里永远是儿时家的模样,虽然蓝底白字的金属门牌早已替换了记忆中因了日晒雨淋而模糊褪色的木门牌,但那醒目的巷名牌号如童年的影子镌刻在心,无法忘却,终于还是缓缓推开了记忆中的宅门.....

    庭院光滑的青石小路,墙头照壁点点娇黄的迎春花,爬满青藤的木窗棂,瓦檐上蔓蔓茸茸的苔藓。前院栽着向日葵,架着葡萄藤, 后院种着洋槐、石榴树。外婆年幼时女子缠足还未禁,五岁裹足的她未能幸免那个年代封建陋习的伤害。记忆中她迈着莲花碎步绕着庭院追喊“欢欢”(我们家的狗狗,时常会淘气闯祸惹外婆)而或挪移忙碌在灶台间,槐花飘香的时候,笼上热气腾腾的槐花饭香甜诱人,窗外满园春色,园中央的月季真是一枝才谢一枝殷,嗅着茶香月季,跑到花前闻香,拨撩花瓣却被刺扎出的泪滴。篱边的凤仙花叶子微翘,花簇层叠。它又名指甲花,午后外婆在葡萄架下的藤椅上小憩,小小的我偷摘下指甲花,缠着外婆给我包指甲--就是把指甲花瓣压碎连同花汁一起涂抹在指甲上,然后用叶子包好,几个时辰后花瓣染红了指甲,红亮亮美极了。端午时节,屋里弥漫着粽叶的清香,听着陶泥罐里糯米在水里允吸舒展着滋滋作响,饱满亮泽。睡梦中似乎都能闻到枣泥红豆的香甜,外婆在灯下灶前忙碌的身影依稀可见。端午那天外婆会把艾蒿挂满门框窗棂,把调配好的雄黄酒抹在我们耳后(据说驱蚊除痒),把熬夜做好绣着小动物的香囊荷包挂在我们花衣裳襟前,那会儿我们会清清爽爽地坐在后院门槛秋千上,悠荡着粗麻绳子嬉闹欢笑...。夏日的花儿为庭院更添几分妖娆,金色向日葵在晨风中与太阳相望私语;熟透的葡萄黄绿透明,吃起来酸甜有味;远远看着悬在廊前陶盆里紫色的吊兰庄重雅致令人心悦。丰裕静美的秋日,后院石榴花开,咧嘴笑露出颗颗红齿,葵花结子,丝瓜落地,瓜果丰收,记忆中外婆蒸包蒸豆时会在笼屉里放些菱角、南瓜、紫薯、芋头、板栗一起蒸,那绵绵甜甜秋的味道想起来仍让人回味。想念老宅因为那里有最亲最爱的外婆---她的身影她的气息还有她那三寸金莲...

      外婆生在大户人家排行老二是长女,她生性耿直刚毅,倔强有风骨,聪慧识大体。都说长姐如母,十多岁的外婆就操持家务,打点人情门户,督促弟弟们的学业,教妹妹女红,她威中藏爱,干练豁达的气度,让弟弟妹妹们很是敬爱。外婆淳朴善良有颗热心肠,悟性颇高的她没上过学堂却自学些手艺绝活譬如拔罐针灸推拿捏骨等等。她的手医治过不少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小时候觉得外婆的手神奇有能量。我们街坊邻里谁家孩子呕吐了,中暑了、闪腰了、扭脚了、只要来敲门,无论黑天白日有求必应。记得她常教导我们“要帮人为乐,要懂得知恩图报,心存感恩”“礼节重在有来有往,送别人东西要给最好的,要满满的实诚,还东西时要加倍还”记得外婆常叫我们端着满满冒尖的美味送给邻居阿婆,婶子尝鲜。妈妈是外婆的独生女,对女儿她疼爱不失严厉,外秀而慧中的外婆懂得知识的价值,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普通家庭女孩子是不上学堂的,外婆渴望读书,只能待哥哥弟弟放学后,偷偷翻阅他们的书,求他们教她认字。她鼓励身边的孩子们上学读书,特别是女孩子要读书自强,并多年资助供给弟弟们读书,日后我的舅爷爷一个中学校长,一个政府官员,姐姐的远见和眼光功不可没。外婆一生勤俭节约,干净利落。清贫的日子她缝缝补补但整洁干净,屋里庭院井然有序,一尘不染。外婆极为好强,中年丧偶,没了经济来源她自己纳鞋,绣花做各种针线活,甚至糊火柴盒卖来养家糊口、艰难度日。坚韧的外婆在最艰难的境遇中咬牙坚持供女儿读书学医,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她朴素而现实的想法就是无论你是多大的权贵和豪绅,吃五谷杂粮就会生病,病了就要求医,而最苦的平民百姓莫过于疾病缠身,所以大夫治病救人最伟大。日后女儿女婿皆是医生,想来外婆颇感欣慰。

      老宅西厢房角落放着一部手动织布机,儿时的我有点模糊印象,木质的机身略显陈旧,心灵手巧的外婆喜欢自己织布,看到好的刺绣花样琢磨一下很快就能仿绣出来而且她做的女红精致耐看,花草虫鱼跃然针间活灵活现。外婆健在时,做了些好看花样留给她的重孙,妈妈囤藏着,我家三个宝贝都穿过老婆婆做的红绸小虎头鞋、黑缎小猪靴,背景绣着花草虫鱼,国外的朋友们问起这么别致原生态style鞋子出处,我心里骄傲更感念外婆对自然生灵美的刻画、朴素生动的捕捉表达和对我们爱的传承,那一针一线里有她的依依爱恋和美好祝福,有外婆的痕迹和味道。

      过去的日子自然、单纯不乏诗意;那个年代的我们都有相似的童年记忆。季节更替,年轮疯长,依稀昨日外婆还梳洗整齐与我们照全家福,洁白的领口齐整的袖边,琵琶盘扣错落有致的镶在大襟,外婆喜好整洁出门总透着股精神气。隐约中外婆把热腾腾的饭菜做好站在门廊翘首远望,等孩子们放学归家。回过神来早已泪流满面,哽咽自语道“外婆不在了”...一晃她离开我们近三十年了,她的音容笑貌早已印刻在心底——鲜活美丽。

      时光匆匆向前,记忆沉沉落后。与老宅一起记忆的春夏秋冬斑斓而浓郁,春天城墙外遍地油菜花黄、夏日的河滩青石见底,清洌的河水缓缓流淌,秋天雨巷里撑起的油纸伞、隆冬檐下树梢挂起的冰凌;巷口喧闹热腾的叫卖、爆米花的“砰炸声”合着孩子们的尖叫和笑声、梧桐花开,拾起那粉嘟嘟的紫,凑上小鼻尖深深地嗅花的甜香然后用细绳穿起梧桐花美美地挂在脖项,这些零星的记忆都在,虽然外婆已逝老宅翻新,但有过、爱过、梦过、念过,他们就在...一直在...无论是人还是物……

    时光之翼,悄然无声,暮然回首已近百年。老宅渐隐进旧日光阴里,而定格在相框里的外婆永远镶于心之深处。慢慢关上虚掩着的宅门,轻叹一声“岁月荏苒吾心常存”。今年是外婆诞辰一百周年,谨以此篇来纪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宅记忆拾零——感念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