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就是“死记硬背” 教育就是“棍棒交加”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中国一些著名诗人和作家小时候的学习经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喜欢读书并有书读实属不易,有老师指导更是一种奢求,死记硬背是那时的一种学习方式,一种被推崇的学习方式。

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听见隔壁有人哭喊,细心听原来是孩子被妈妈打了,孩子不服气,问为什么打他?

我不想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太多画面浮现眼前,想起小的时候我也经常挨打,原因无非就是违背了父母的意愿或者是没有考个好成绩丢了他们的面子。

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对于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打,也是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

教学就是“死记硬背” 教育就是“棍棒交加”_第1张图片
教学就是“死记硬背” 教育就是“棍棒交加”_第2张图片
教学就是“死记硬背” 教育就是“棍棒交加”_第3张图片

我不否认“死记硬背”和“棍棒交加”下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人物。但如果有更好的教育模式,相信他们也会选择让自己更快乐的进步方式。

“由内而外”地发生改变才是最好的教育模式,而不是“由外而内”的填鸭。

很多中小学生都在苦恼于如何“写作”。报班!背诵!记住各种修辞手法......效果微乎其微。没有感受,没有经历,只是为了达到一个写作的结果,那么写作文就变成了“挤”作文。

一位四年级孩子的母亲曾表达说,一到写作文的日子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就挤出几十个字来......看着都觉得难受!

教学就是“死记硬背” 教育就是“棍棒交加”_第4张图片
写作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记录,如果没有情绪被调动起来,只是拼凑字数,自然是非常煎熬的过程。

《开心的一天》是本周的作文题目,一位五年级学生家长愁眉苦脸的表达!“不如改成烦恼的一天!”我打趣道。学生家长也跟着乐了。

我说你带孩子出去玩就是了!让他真正拥有开心的一天,而不是在家里编织出开心的一天!

学生家长最开始有些犹豫,认为作业还没有写完就跑出去玩,会不会心都玩儿散了,更不会写作业了。后来决定尝试一次,孩子出去玩儿的非常开心,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写了上千字的感受!

教学就是“死记硬背” 教育就是“棍棒交加”_第5张图片
学习是一个有感受有情绪的过程,丧失了这个过程,那干瘪的结果不要也罢!

上周日听了一节田老师的课,教学对象是一个不敢和人沟通,有点自卑的孩子,这个在上课前也得到了验证,我在走廊喊了他的名字,他头都没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到了教室。

“你要自信!你不要不敢和别人说话!你要挑战自己......”突然觉得这些话都好无力!

“你明白了吗?”田老师顿了一两秒,又继续发问“什么?我没听清!”

“哦,明白了”Y学员第一次开口说话了。

(课后田老师分析说,这是与施教者下意识进行的交流,“我没听清”会让学生认为自己曾经表达过,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回答。)

有了第一次,后面的事情就容易多了。

“Y同学,怎样评判我们的贯穿力练好了?”

他扭捏地看着老师,没有作答。

“你来想一下,一个炫耀自己跑得快的人,如何验证他真的跑得快”

“跑一跑。”

“没错,那这个贯穿力怎么判断练好了?”

“打一打。”

教学就是“死记硬背” 教育就是“棍棒交加”_第6张图片
这是引导式,把周围的已知条件全部铺垫完成,结果留给学生来表达。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做填空题”,每做对一次,就会自信一点!在已知条件给的足够充裕的条件下,答对是必然的,自信也是如此!

在下课之前,田老师放了一首歌曲并把谱例给了学生,Y学员有点兴奋的问道:“有没有小苹果的鼓谱啊?”

“我不清楚,你可以去问教务老师。”

他说:“那不要了!”

田老师立刻站起来拍着他的肩膀:“走,我们一起去。”

“孟老师,有没有小苹果的鼓谱?”

“有!”

田老师拍着Y同学的肩膀问:“你要吗?”

“要!”学生边点头边急迫的回答。

回答了几个字并不重要,关键是他开始了和别人的交流!

教育是一个过程,并不是我说你一通,打你一顿你就变了!教育不需要有特定的环境,见缝插针,随时随地是最好的!

教育是一个美好的过程,孩子就像是青青的禾苗,他们的成长不是拔一下就完事的,阳光的普照和土地的滋润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革特教育·高红国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就是“死记硬背” 教育就是“棍棒交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