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痕”,学习“有痕”

教育“无痕”,学习“有痕”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昨天路过一个敬老院,看到有两个老人扒着墙在看对面幼儿园操场上热闹的孩子们,忘不了当时他们的眼神,不是开心,而是落寞、寂寥、孤独……

让我想起一部由美国西雅图大学女教授Evan Brigges 拍的一部名为《Present Prefect》《现在完成时》的纪录片。一部把幼儿园搬到敬老院的纪录片,镜头前的孩子们嬉戏打闹着,老人和孩子们一起欢乐的游戏着,坐在轮椅上的老奶奶帮孩子系衣扣咧着嘴笑着。

孩子们的到来老人们一下子活泼了起来,画画、唱歌、跳舞、讲故事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老人从孤独寂寞呆滞的目光变成一幅充满童真欢喜的笑脸;孩子们也从无知慢慢的了解衰老,学会了无条件的爱和关心。

纪录片里镜头前的一幕:一名叫Max的男孩儿遇到一位老人叫John的老人,John不断的问孩子叫什么?John一会儿把孩子叫成Mack,一会儿又把他叫成Matt,这样的场景屡屡发生,但你又能看到Max总是一副耐心的样子,认真的告诉John自己的名字叫Max的场景。

还深深记得纪录片里镜头对准一位年迈的老人,他说:“你知道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他们也会给你一些东西,这些东西直击内心”。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者和全职妈妈,在园就职时间加上全职期间遇到过的家庭教育案例也有上千了。我教父母如何抓住孩子敏感期,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发展;教父母怎么去观察,让孩子得以专注;教父母怎样规范自己,最终让孩子去信任你,爱戴你。

当家长问:孩子喜欢在地上滚,怎么才能让他站起来,我告诉他你先问孩子“你自己站起来还是我拉你起来”,当家长问:到底该怎么赞美孩子,我告诉他具体到点子上不要统统的“你很棒”,当家长问:怎么才能让孩子喜欢看故事书,我告诉他选有有图字少的绘本。只要能帮到家长们的我会尽力。因为施比授有福,助人为快乐之本。

可是当我看到西雅图幼儿园和养老院合并在一起,把一群没有过去时只有大把未来的学龄前儿童和这些所剩无几有着丰厚人生经历的老人们放一起发生的一件件奇妙的事情时。老人们给孩子的那种没有刻意加工、没有方法可循的教育,让我油然起敬。起初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养老院只是想依靠丰厚的师资,眼前的一切给了我一个大大问号

我该教家长什么?

仅仅是根据孩子的年龄,运用自己的育儿知识进行思维导图吗?仅仅用逻辑思维进行剖析,追根溯源总之为你施上一计吗?不是,因为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

老人们用自己的笑容感染孩子,用满眼的凝望鼓励孩子,那种发自内心的传输让我学会了有一种教育叫“无痕灌输”。

什么是无痕灌输?就是纪录片里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表达,在潜移默化中读懂了规范,在循序渐进中掌握了语言,在春风化雨中理解了爱和关心。

怎样才能做到像老人们那样的“无痕教育”呢?年轻的我们比不上老人们丰厚的阅历和年岁,可我们可以学习,可以成长。教育孩子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得,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这样我们就有东西灌输给孩子,灌输自己。相信一颗善于学习的心会让很多妈妈在育儿道路上多一份确信少一份慌张。

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写到:“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原因。如果大部分情况我们可以逃避,那孩子的到来让我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我们的情绪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会被孩子映照的一览无余。

从另一方面讲,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的课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

生活中有些父母总在抱怨孩子不听话,难管教,孩子是真的那么不听话吗?还是因为大环境的变化,孩子的成长方式早已不像过去那样死板和教条,而你的育儿知识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才会觉得孩子离经叛道。

家长们一谈到请家教,家长们就变成了花钱请老师教文化课,而不是家长的身体力行。教育孩子前先做学习型父母,孩子的优秀来自父母的成熟。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无痕”,学习“有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