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书计划-《哪有没时间这回事》

对时间的规划需求是在看完《断舍离》之后确定的,人嘛总要把时间用在高效率的事物上,把那些无用的、低效的、阻碍人生进步的事物统统抛弃。在彭小六的《让未来现在就来》一书中恰巧推荐了一本时间管理的入门书籍--《哪有没时间这回事》--就凑了其他几本一并买回来了。

科技的进步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信息的海量涌入,而人的天性又本能的趋势其去浏览,总怕错过什么,但真的错过了么?社会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人和人之间的交互呈指数级增长,虽然好的接口设计能够有效的降低任务间的耦合性,但是人又不是机器,新的问题总会出现。这些问题都导向了一个结果,时间被碎片化:”微信有提醒“、”组长安排了临时任务“、”接口参数又变了“,能让我好好工作吗?《哪有没有时间这回事》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控制不了外力,就改变内力吧。

作者为大家准备了三张表,来有效的利用时间:时间分段表、碎片事件表、每日任务清单。简单说说,时间分段表的主要是根据人的所在地将一天划分出不同时间段,例如把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家、路上、单位、路上、家,然后为每个时间段填写每日必须要做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每日任务清单的一部分);碎片事件表,用来记录随时产生的灵感、别人临时安排的任务以及在日常事务执行过程中发现的有价值信息,这些信息是稍纵即逝的,一定要记录,不要高估自己的大脑;最后就是要结合每日必做事物和碎片事件表上的事物组合出每日任务清单。

那么三张表是如何帮助自己高效利用时间的?首先我们看看时间分段表,这里建议大家一定要停下阅读,对自己每天的时间段进行一次梳理,并填入大致的执行事务,先看看我自己的时间段划分:

7:00~8:00,起床以及相关的家庭活动,包括收拾宠物、洗漱、吃早餐、阅读订阅号

8:00~9:00,赶去公司,记账,梳理今日工作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9:00~11:30,5个番茄时间,专注于完成今日首要解决的问题

11:30~13:30,吃午餐、散步、查看app消息以及午休

13:30~14:00,整理情绪,对早晨产生的碎片事件进行梳理,确定下午的工作

14:00~17:30,6个番茄时间,工作、讨论、开会

17:30~19:00,回家

19:00~22:00,吃完饭,家庭活动以及阅读

这种每天都要经历的事情,为什么要写下来了,难道每天不是这么做的么?人脑就不是用来记录这些繁杂的事物的,写下来是为了防止遗漏,给自己一个提醒,而且在完成后在响应的事物后面打勾,在回顾时我们就能明确的认识到时间都去哪儿了,所以一定要写出来。

在设计自己的时间段时,作者给出了几点建议:①重要的工作一定要放在上午,因为上午产生干扰的可能性最小,搞IT的都明白,大多数人早上来的晚、状态差,来了就逛淘宝、刷微博,那我们就做少数人,好好利用这段无干扰的时间尽可能多的完成任务;②非重要的事物放在下午,起码对我来说一般会议都在下午进行,而且一到下午办公室就充斥着各个小组讨论的声音,效率自然是低的;③晚上的时间是要留给家人、放松并用来准备第二天工作的,尽量不加班,人们在时间宽裕时就容易拖延,或者增加工作项,将时间耗完,所以真的需要加班,真的需要10点回家吗?

理想总是丰满的,乱七八糟的事物一定会使现实更加骨干,这时候就需要使用碎片事件表。比如,在阅读订阅号的时候突然产生idea,要做的是记下来,关键字、标题都行,而不是立即打开浏览器搜素相关知识,因为你一定记不住!在专注工作过程中,如果有人来打扰,一定要用最快的时间和对方确认好需求,并尽量将完成时间确认到下午或明天,在碎片事件表中记录下来,然后迅速返回专注的工作中。再说说最常见的app消息,有社交消息在番茄时间的休息时刻利用通话快速解决,是app资讯消息,则可放到休息的时间统一浏览,切不可手机一响就拿起来半天放不下。我在手机上装了番茄时间app,专注时间内除了这个app可以浏览(就一张风景照),点击其他app都会导致专注失败,为了成功我就不动手机了吧。

在每一次工作前的整理时间,或者安排次日工作时,就拿出碎片事件表,挑选重要的、感兴趣的事物,在接下来的番茄时间对该事件进行专注处理,或者安排到次日的任务表中。可见,碎片事件表就像是一个口袋,装入各种关键词,并帮我们将本来碎片的时间重新聚合在一起,进行专注的工作,并利用下一段专注时间集中解决这些碎片事物,效率能不提高么?

最后就是番茄时间到底用来干什么的每日任务表,这张表的设计方法尤为重要。首先,每日任务表不可安排过满,八分饱即可,因为一定会有想不到的任务在当天从碎片事件表中加入进来。第二,任务间不要设置过多优先级,《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当中的四象限优先级法简直反人类,那是计算机的思维,我们只要区分重要和非重要就行,而且在执行的时候可以随心选择,除非事物本身就有很强的时间顺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在设置表时进行思考,对任务进行梳理,对执行过程进行设计,类似编程中自顶而下的设计方法,先给出大致逻辑,在编写(执行)时才考虑细节算法,这个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的理解系统(事件)本身,帮助我们快速实现需求(完成事物)。

至此,如何在碎片化社会中的生存法宝就介绍完了,能否真的抓住时间,还是要靠长久的实践。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大致上一天的每个时间段要干什么,然后放入实际需要我们完成的重要事物,在受到干扰时,记下关键字并迅速恢复专注状态,并在下一次专注时间中有选择的处理零碎事物。好的习惯是一个长期向上的过程,就像基金定投,不要过分关注一日的得失,人容易高估一年的成就,却又低估十年的成果,只要长期向上,今天没有梳理,那明天一定要坚持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日读书计划-《哪有没时间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