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
亨氏:“偷梁换柱”打破销售的天花板
上个世纪上半叶,美国亨氏食品公司遇到了一个业务瓶颈:他们不管用什么手段,主打产品之一的番茄酱销量一直就上不去。
为此,亨氏做了很多消费者调查。大量的统计表明,整个市场需求就是这么大,市场的总盘子、人均消费量决定了番茄酱的销售量已经到了天花板。
后来,亨氏公司的一个高管在一个很偶然的场合里发现了一件事:他有一次去朋友家里,发现朋友的孩子特别喜欢把番茄酱挤在面包上做一个笑脸。这个小孩本来不爱吃饭,但是只要在食物上画出一个笑脸、红心,或是写上一个字母,小孩就变得特别爱吃了。
这个事情让亨氏找到了灵感。他们专门生产了一种瓶装的番茄酱,能像挤牙膏一样把番茄酱挤出来,还像一支特殊的笔,可以在面包上画出各种图案和字母。
这个产品一推向市场就非常畅销,亨氏番茄酱的销量大大突破了之前的天花板。
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为 “偷换概念”:“偷梁换柱”地让一个旧产品获得新市场。在很多商业案例里都能看到这一点。
比如太阳马戏团。在马戏演出的时候,他们发现观众对偶尔添加进去的人的表演特别感兴趣,于是就制定出了著名的“蓝海战略”:把马戏“偷梁换柱”,变成“以人为主角,动物为配角”的演出。
虽然还是马戏,但实际上已经变成歌舞表演这种演出类型了。这样一来,过去一辈子只看两次马戏的人,变得每年甚至每个季度都要看“马戏”。
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商业模式,都不过是一种对于客户需求的认知表达而已。你的认知限度就是你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的限度,只有突破你的认知,才可能在产品和商业模式上成功实现基因突变,推出新的物种。
侦察兵:“火力侦查”捕获关键情报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侦察兵和司令官的区别:司令官应该是最聪明的人,但他们之所以“蠢”,没有侦察兵聪明,原因在于,司令官在认知上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免疫系统,这个系统使他的认知不断固化、退化、萎缩,甚至变质,活生生地把司令官从一个聪明人变成一个“蠢人”。
要优化和升级自己的认知,必须要将自己的身份从“司令官”切换到“侦察兵”。
但实事求是地说,侦察兵看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
尽管侦察兵通过自己火眼金睛地观察,发现了很多重要的情报,但常常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旦开战,阵地上最重要的一些设施、据点,侦察兵并没有看到。比如突然进攻的时候,很隐秘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地堡,或者当部队开进的时候,突然遭到了三面的炮击——最关键的敌情只有在开战以后才能知道。
这有点儿让人绝望:当你知道这个情报的时候,这个情报对你来说已经没用了。那么,如何在没有开战之前就能知道最关键的情报,避免自己陷入到一个巨大的陷阱中呢?
静观式的侦察可能捕捉不到真实的情报,只有“火力侦查”才可能获得关键情报。
敌方的实力只有在最紧急、最危险的时候才能完全暴露出来,最好的侦察就是制造一个类似于真实开战的场景,这样才能捕获那个情报。
狮子:佯攻策略提高捕杀成功率
“火力侦察”不仅被应用在战争中,也不仅是人在用,动物也会用。狮子就经常采取这种战略。
狮子对羚羊、斑马进行捕杀的时候,10次进攻中9次都是佯攻。
据研究,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进攻成功率只有不到1/7。其中的首要原因是:食物链上一定会形成一个动态平衡——这是动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按照“马尔萨斯陷阱”的逻辑就是:狮子捕食太容易→狮子大量繁衍,种群的数量膨胀→羚羊不够吃→狮子饿死;与此同时,那些跑得慢的羚羊、斑马也会被淘汰,活下来的一定是跑得快的,狮子捕杀羚羊的过程也是促使羚羊进化的过程。
这一系列的循环,就导致狮子的捕杀率一直很低。
然而导致狮子捕杀不成功的,还有一个原因,是狮子的这次攻击根本就没想成功——狮子想通过攻击来观察这一群猎物里哪些跑得慢、哪些容易出错、哪些容易落单,甚至在攻击的时候,使猎物在奔跑中受伤。
狮子具有识别猎物错误的能力。当它在夜间发动一次佯攻时,能通过脚步声准确判断出猎物里哪只羚羊或者斑马的腿瘸了,或者发现有几只猎物的腿是瘸的——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火力侦察”过程。
如果狮子仅仅趴在那儿,然后出其不意地扑上去,成功率就会非常低。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狮子的攻击都是有目标的,它所捕杀的猎物往往都是它在之前进行了仔细识别和认知的,这种方式也是“火力侦察”。
“格物”:与物“格斗”
无论是“番茄酱笔”,还是太阳马戏团,以及狮子的佯攻,其实都是一种“格物致知”。这个单元开始的时候,我们提到了“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通常的解释是“自己的内心有各种规范和条理,然后将外在的材料纳入到我们已知的规范和条理,放到我们内心的格子里,形成一个认知”。
但明朝的时候,有人不满于这种静观式的认知方式,重新定义了“格物致知”:把“格物”的“格”定义为“格斗”的“格”。
格斗就是正面近距离的冲突。通过近距离接触、互动、冲突、博弈,获知对象的真实状况。所以“格物致知”的“格物”就是与物格斗、与物博弈、与物互动。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格物”才能够达到真正的认知。
如果“格物致知”是一种认知方式,那么静观式、非互动的感知就不是真正有效的认知。真正有效的认知是接触,是冲突,是博弈。这种意义的“格物致知”在精益创业里表现得特别明显。
任何一个产品都是我们既有认知的一个表达,这种认知很可能是错的,甚至全盘皆错。那么,如何纠正和优化你的认知呢?
很简单:快速将这个体现你认知的产品推向市场,用产品在市场上进行火力侦察和佯攻。在佯攻过程中,发现关键的客户需求信息——这是对客户需求的新的升级认知。接下来,把这些升级的认知马上注入到新版本的产品中,再把它推向市场。
事实上,一个完美或者接近完美的产品只是一个结果,而形成这个产品,需要一次又一次以尽可能小的代价、非致命的失败去不断换取新认知,最终生成一个对客户和市场有深度认知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