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1.4.1.6

莫札拉布圣咏

从五世纪到八世纪,伊比利亚半岛处于西哥特王国统治之下,统治者信奉基督教异端阿里乌派,和信奉罗马正统及犹太教的民众在宗教信仰上并不统一。587年,西哥特国王里卡雷多带头改信罗马天主教,并在托莱多召开公会议,强行推行天主教。711年,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入侵伊比利亚半岛,将西哥特王国灭亡,建立了摩尔人国家。

西哥特教会的礼仪和音乐在七世纪时即已成型,最早的证据存在于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Isidore of Seville,去世于636年)的著作中。西班牙现存最早的礼拜书是所谓的《维罗纳致辞》(Orationale of Verona),这本祈祷书最初并没有音乐,但它的页边记录了近800个音乐条目的文本开头,包括应答圣歌、交替圣歌、阿里路亚和日课诗文。在和十、十一世纪带有乐谱的相同曲目比对后,可以发现所有旧西班牙礼仪音乐在穆斯林征服之前即已存在。

一般用“莫札拉布”(Mozarabic)一词指称旧西班牙仪式及其音乐,它来自阿拉伯语musta’rib,意思是生活在摩尔人统治下的基督徒。用莫札拉布来称呼旧西班牙礼仪和圣咏并不准确,因为它们在摩尔人入侵前早已存在,相关手稿多数来自已经从摩尔人手中收复的地区。因此,现代学者更喜欢用“旧西班牙”(Old Hispanic),或者使用“西哥特”(Visigothic)和“西班牙”(Hispanic),来称呼这些曲目。在约1085-6年,基督教王国重新占领位于半岛中心的托莱多,名义上结束了“莫札拉布”时期,但半岛南端直到1492年收复格拉纳达才重新回归基督教统治。

当十一世纪基督教官方回归伊比利亚半岛时,教皇亚历山大二世仍准许使用莫札拉布仪式,但1073年格列高利七世当选教皇,强力推行格列高利仪式和圣咏,1086年托莱多采用了罗马仪式,标志着莫札拉布仪式的正式终结。在半岛南端的摩尔人王国中,莫札拉布仪式也许存在更久,但没有实证。红衣主教Jiménez de Cisneros恢复了莫札拉布仪式,在1500年和1502年分别出版了莫札拉布弥撒书和每日祈祷书。十六世纪以来,托莱多的一些教区继续使用莫札拉布仪式的文本。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大教堂附属的莫札拉布小礼拜堂和其他一些教堂获许使用莫札拉布仪式,目前仍日常举行莫札拉布弥撒。

和仅存少量踪迹的高卢仪式音乐不同,莫札拉布仪式圣咏完全保留了下来。现存的二十多部完整手稿和许多残篇的产生时间是在八世纪到十二或十三世纪,它们完整记录了莫札拉布仪式。在记谱法方面,这些手稿可以分为两类:北方记谱法和托莱多记谱法。北方记谱法主要来自抄写于莱昂和卡斯蒂利亚省份的手稿,和欧洲其他地方的纽姆谱类似,其特征为主要使用竖直的笔划,而托莱多记谱法则几乎都是水平的笔划。托莱多记谱法可进一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为代表北方礼拜传统的传统A,包括大量精致圆滑的笔划,第二类体现了另一种不同的礼拜传统B,乐谱样式更有棱角,粗糙得多。这些原始资料的产生时间还不完全清楚,更古老的托莱多手稿一般认为是九世纪的,接近于加洛林记谱法的早期阶段,也有一说是抄写于十二世纪甚至晚至十三或十四世纪,而北方记谱法代表了发展得更成熟的阶段,可能是九世纪晚期或十世纪的产物。不幸的是,莫札拉布圣咏在有精确音高的纽姆谱出现之前就已经被压制,因此其主体只能看到旋律轮廓,无法确定音高。有一些十一世纪的莫札拉布圣咏手稿后来使用有高度的阿基坦记谱法重新誊写,可以进行近似的转译,这些曲目包括圣周星期四和安魂日课的21首圣咏。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1.4.1.6_第1张图片
红衣主教Jiménez de Cisneros


莫札拉布圣咏曲目非常庞大,大约包括3000首交替圣歌、500首应答圣歌和2000首其它圣咏,覆盖了弥撒和日课的所有需求。现在已经清楚莫札拉布圣咏旋律属于广义的西方圣咏家族,和意大利及法兰克圣咏的基本原则相同。旋律风格也包括音节式、纽姆式和花唱式三种。表演上也使用应答式和交替式演唱风格,既有简单的,也有华丽的诗篇吟唱。诵读方式简单地基于文本的重音。诗篇吟唱的音调和终止式使用音节数公式,包括机械地使用诗文最后四个音节而不是文本重音的古代终止式类型,这种终止式典型地使用于拜占庭圣咏。虽然使用了几种数目不定的调式,莫札拉布圣咏和米兰及贝内文托圣咏同样没有采用八种教会调式系统。莫札拉布圣咏和其他东西方圣咏类似,也使用典范旋律的技术,即一个旋律框架适合几个不同文本的语句和重音样式,它还使用拼贴技术,组合使用一些基本的旋律单元来谱曲。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1.4.1.6_第2张图片
托莱多大教堂莫札拉布小礼拜堂


莫札拉布日课的圣咏类型除了常见的交替圣歌、应答圣歌和阿里路亚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只在早课上演唱的Matutinaria的文本适合早课的主题。伴随诵读《但以理书》的是祝福(Benedictiones),但不要和弥撒中的祝福混淆。在早课和晚课上都要演唱花唱式的奉献经(Soni),其风格和形式设计类似于弥撒中的奉献经(Sacrificia)。早课上的赞美经(Laudes)有时候也在小课(Little Hours)和弥撒中演唱。早课和晚课上还有一些小诗篇(Psallendi),一般跟随其后的为荣耀颂(Doxology)而不是诗文,和它类似的是安布罗斯圣咏中的小诗篇,但两者没有共同的曲目。晚课仪式第一项Vespertini是以纽姆式风格演唱的应答圣歌,类似于安布罗斯圣咏中的lucernaria,文本主题和传统的光、傍晚、夜晚等有关。日课和弥撒中都有祷告(Preces),它通常是一种有节奏的诗歌,由被一个简短的叠句分开的几个相对短小的诗节组成。在音乐上,叠句或者完全和诗节脱离,或者是构成一个诗节和叠句的音乐陈述的最后一句,旋律密度范围在简单的音节式和中度的纽姆式之间。祷告通常被认为是莫札拉布仪式和高卢仪式之间的主要关联点之一。莫札拉布仪式的赞美诗在早课、晚课和一些小课上使用,只有很少的例子有音乐记谱法。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1.4.1.6_第3张图片
莱昂交替圣歌集手稿


莫札拉布仪式的弥撒顺序如下:(1)读经(Praelegenda),功能上相当于格列高利弥撒的进台经,是交替式诗篇吟唱;(2)荣耀经(Gloria in excelsis Deo);(3)三圣颂(Trisagion),文本有时是希腊语音译,有时是同一首旋律同时演唱希腊语和拉丁语翻译,只存在一个只有拉丁语的实例;(4)祝福(Benedictiones),文本来自于《但以理书》三个儿童的短颂诗;(5)诗篇(Psalmi),对应于格列高利弥撒的升阶经,一般是纽姆式或花唱式风格,大多数由一首叠句和单段诗文构成,超过一段诗文的只有九个实例,除了第一个,其余都在大斋节和圣周中使用;(6)呼喊(Clamores),只有在大约二十个节日上使用,和诗篇一起形成一个连续的作品,它包括两部分,中间用旋律不变的“承神之佑”(Deo gratias)的呼喊隔开,呼喊的第二部分结束后,重复之前诗篇中的叠句;(7)哀歌(Threni),在大斋节的某一天替代诗篇,文本来自《约伯书》、《耶利米书》和《耶利米的哀歌》,所有11首哀歌都来自莱昂的交替圣歌集,开头是相同的叠句,然后是三或四段诗文,在格列高利圣咏中最接近的是特拉科特(Tract);(8)赞美经(Laudes),对应于格列高利弥撒的阿里路亚;(9)奉献经(Sacrificia,也叫做sono),对应于格列高利弥撒的奉献经,风格上为冗长的高度花唱式,由一个叠句和之后的一段或多段诗文构成;(10)和平之吻(Ad pacem);(11)圣哉经(Ad sanctus),只在一些重要节日上演唱,经文和格列高利弥撒的圣哉经有关但不相同;(12)切分面包(Ad confractionem panis),在切分面包时演唱;(13)圣体经(Ad accedentes),功能上相当于格列高利仪式的圣体经交替圣歌。

唱片推荐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1.4.1.6_第4张图片

标题:莫札拉布圣咏

演奏:Ensemble Organum,Marcel Pérès(指导)

厂牌:Harmonia mundi,HMC 90 1519

唱片简介

莫札拉布圣咏也叫旧西班牙圣咏,是摩尔人统治下伊比利亚半岛基督徒及之前西哥特王国教会的圣咏,后来被格列高利圣咏所取代,现在仅有托莱多大教堂莫札拉布小礼拜堂等一些教堂还在使用。莫札拉布圣咏和格列高利圣咏及安布罗斯圣咏是仅有的保存完好的西方圣咏曲目,和高卢圣咏有着密切的联系。本专辑的曲目主要来自于十四和十五世纪托莱多大教堂莫札拉布小礼拜堂的一些手稿,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更早的圣咏传统。这些圣咏使用了有量记谱法,因此可以辨读节奏和音高,并能够正确地演唱。擅长演唱另类圣咏的奥尔加农合唱团又一次提供了精彩的演绎,他们根据乐曲的节奏和礼拜仪式的空间特性,采用了类似古代近东和北非传统的演唱风格,为我们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莫札拉布弥撒和日课的盛筵。充满悠悠古韵的歌声带给人心灵上的平静。

你可能感兴趣的:(《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