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贵扶阿斗】

【俊贵扶阿斗】

【俊贵扶阿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俊贵说梦

是日午休,渐入梦境,乐哉悠哉,恍若孙猴,腾云驾雾,一越千载,落脚三国。

高瞻远眺,但见阿斗,围襟正坐,谈笑风声,指点江山,神采飞扬,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突见俊贵,似曾相识,起身高呼:“丁弟何往?稍息片刻,把酒言愁。”喜不自禁,疾步出迎,稍不留神,一脚踩空,仰面直摔。

但见俊贵,非等闲辈,文武双全,说时非迟,那时特快,举手扶正,阿斗清净,一层不染,忍唆笑曰:“皆毁阿斗,扶之不起,其实不然……”

二、阿斗其人

刘禅,荆州江陵人,即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刘禅出生于荆州,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

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

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三、阿斗可扶

阿斗刘禅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作为君主,他维持了41年的蜀汉基业,纵然谈不上优秀,这份"守成"已经不易;阿斗不是天纵英才,但也超出常人,算出类拨萃了。

只不过因为刘禅生于帝王家,过去、现在或未来均对其期望空前。而被神化的诸葛相永不言败,对被灭国的罪过非其背无二选。

1.罗贯中的有意丑化

民间有句俗语:扶不起的阿斗。这阿斗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刘禅的小名。

这句俗语讲的是刘禅尽管有诸葛亮、姜维这样优秀的人才忠心耿耿地辅佐,但最后还是把蜀国给弄丢了,意指他不思进取,昏庸无能,再怎么扶也扶不起来。

其实,这是罗贯中所著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广为流传后而带来的民间效应。

在《三国演义》中,刘禅从出场到最后离世,印象都不怎么好,还造就了一个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这原本是刘备的作,过错似乎却记在了儿子刘禅身上。

故事讲的是建安十三年的长坂坡之战,五虎上将赵云为找寻在乱军中走散的刘禅,七进七出长坂,斩杀魏军大将五十余名,终于救出了刘禅,抱给主公刘备时,刘备却掷之于地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刘禅当时尚属襁褓,平白无故受此冤屈,这也有错?

后来,刘备为报二弟关羽三弟张飞被害之仇,一意孤行亲率七十万大军杀向东吴,被陆逊用火攻大败于夷陵,被迫返回白帝城后,一病不起,辛辛苦苦打下的"三分天下"从此衰落。

不得已"白帝城托孤",为了让孔明全心全意辅佐"复兴汉室",又拿刘禅做文章,假意对孔明说,你可辅佐就辅佐,若这个不成器的小子不能辅佐,你就取代自立。逼得孔明感激涕零,不得不年年劳师北伐以报"先帝之恩"。这在《出师表》中可以印证。由此一来,刘禅给人的印象就更不好了,似乎他真就是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一样。

再后来,《三国演义》继续把刘禅写得碌碌无为。在位的前十四年,主要是孔明操持国政,刘禅除了拖后腿以外,没有任何建树;后二十七年,蒋琬、费祎、姜维接着理政,刘禅只知道宠信宦官黄皓,导致蜀汉破亡,投降司马昭后又"乐不思蜀",一派公子哥只知道吃喝玩乐、醉生梦死的模样,似乎应对了他原本"纨绔子弟、不学无术、声色犬马"的样子。

于是,刘禅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其实,这不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有意虚构,出于尊崇刘皇叔,神话诸葛亮的需要,丑化刘禅罢了。这在《三国演义》中类似的情形还有,一代枭雄曹操就被丑化成大反派、乱世奸雄。

2.少年时期的刘禅:聪慧好学

刘禅出生于207年,卒于271年,活了64岁,在位时间是223年至264年,在位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

从刘禅的经历而言,他并不是养尊处优、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他自小随刘备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明白社情,了解民间疾苦;受诸葛亮调教,学习《韩非子》、《六韬》等各类典籍及治国之术,又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还学射练武。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就曾这样评价"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这足以说明刘禅功底不差,有学识,也有智慧。只是刘禅个性平和,不热衷于打打杀杀,对帝业不是那么特感兴趣,喜欢过平静的生活。尽管如此,刘禅也继承了刘备善于识人的特长,且富有仁人之心,善待老百姓,并不昏庸、残暴。

3.诸葛亮理政时期的刘禅:韬光养晦

公元223年,刘备举国之力发动的夷陵之战失败后,蜀国元气大伤,自己也"病来如山倒",在没有几天活法后,只好"死不瞑目地"白帝城托孤",16岁的刘禅就在这样风雨飘摇的境遇下临危受命接手艰难困苦的蜀汉基业。

辅佐重臣诸葛亮为报"先帝之恩",年年劳师北伐,一心一意期盼有生之年能实现"复兴汉室"。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望;不宜妄自菲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从《出师表》中可以感知,诸葛亮在先帝"辅佐之托"下,仍把20岁的刘禅当作孩子,北伐时始终不放心,像"婆婆妈似的"一直敦敦教诲,还指定了他认为的靠谱大臣监国。这充分说明"诸葛一生唯谨慎",他不擅于放权也不擅于培养使用人才(不擅扶)的缺点,导致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凋零的局面,也导致了刘禅长期缺位,孔明事事亲力亲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结果劳而无功,最终北伐失败,自己也病死在五丈原。

但就在诸葛亮理政的这十四年,刘禅只有按相父意见行令的情形下,刘禅也见缝插针地提出不宜劳师应休养生息等等见解独到的思想,"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但大权在握的相父诸葛亮一心一意北伐以报"先帝之恩",哪里听得进这些原本符合实际的异见呢?

还有一个事例也可以证实后主刘禅其实是一个明白人,他傀儡似的执政不过是韬光养晦之举。

公元234年,诸葛亮临终前,大臣李福受刘禅口谕问他,丞相去世以后,你的儿子诸葛瞻怎么安排呢?这一问才让诸葛亮明白,刘禅并不是一个傻子,他明白诸葛亮的忠诚,但诸葛亮一直把刘禅当作孩子管又管得太死板,刘禅其实是有想法的,只因为诸葛亮太优秀,位高权重,又是父亲钦命辅佐重臣,不得不敬重,兼之他温和的个性,懒得理朝堂上的勾心斗角,只好"示弱",韬光养晦地等待时机。

4.蒋琬、费祎、姜维理政时期的刘禅:显露过人才智,且有独掌朝政的亮点

诸葛亮死后,蜀后主刘禅开始显露自己过人的才智,任命蒋琬为大司马,姜维为卫将军,主管军事;费祎为尚书令,主管政务,彼此之间互相制衡。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废除了丞相制度,开始独掌朝政。

在蒋琬、费祎、姜维理政时期,刘禅其实是有作为的。

名将魏延于公元234年被长史杨仪设计斩杀后,蜀后主刘禅并没有因诸葛亮生前认定的"反骨"论而对魏延斩尽杀绝,降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后来还找了一个理由直接把杨仪贬为庶民,可以说很智慧地大大笼络了武将为蜀汉效力。

公元242年,越隽郡夷人作乱,蒋琬提出水路出兵平叛,朝议形成"不可行"的一致意见后,刘禅马上派费祎、姜维劝说蒋琬暂勿出兵;后来姜维、费祎、蒋琬等大臣共商认为,羌胡人心存汉室,可结交。后主刘禅当即同意,立即任命马忠为镇南大将军,姜维为凉州刺史专司此事。后主刘禅的这一水平体现了他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善于倾听建议,果断作出处理。这哪是昏庸?

公元249年,后主刘禅对魏将夏候霸真心来降,当即封他为车骑将军,并动情地安抚说:你的父亲是在战场上战死的。巧妙地化解了上辈之间的恩怨。这种用人手段岂是"无能"?

从这些史实可以看出,蜀后主刘禅并不是庸主,他是有作为的。他能在诸葛亮死后,还维持了蜀汉27年的统治,若没有智慧和能力,这在波谲云诡、战争频发的的后三国时代可能实现吗?

4.宠信黄皓及"乐不思蜀"的背后

《三国演义》中记载,刘禅晚年专宠宦官黄皓,后来受降封安乐公后又"乐不思蜀"。这体现了刘禅昏庸,根本不想念蜀国基业,一心追求玩乐,属"扶不起的阿斗"。

这两件事是怎么回事呢?

宦官黄皓在诸葛亮理政时期,还只是一个"小黄门",因与年轻的刘禅玩得来而受信任。后来到了姜维接掌军政后,刘禅开始重用黄皓,意欲培养自己的势力与姜维相互牵制,姜维发现事情不对劲后,见黄皓根基已深,且善钻营,难以对付,怕受害选择了屯田沓中避祸。刘禅的帝王术没有发挥作用,以致后来黄皓专权干政,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司马昭攻破蜀国后,原本还有势力的刘禅选择了受俘投降,受封为安乐公。司马昭为测试刘禅是否真心归顺,有没有野心?就找来一些歌女天天为他跳舞取乐,问刘禅这样的生活过得可好?

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这一回复让刘禅的随从大臣卻正很是摇头,劝道,主公啊,下次司马昭若还是这样问,你以泪洗面大哭着说,过得不好,希望回到蜀地。这样的话就可以被放回去了。果然到了第二天,司马昭还是这样问,刘禅就按郤正所教原汁原味地说了那样的话,引得司马昭哈哈大笑,说这是卻正的话吧?刘禅答,是。从此,司马昭不再怀疑刘禅,刘禅也平平安安生活,直到64岁时病逝。后来"乐不思蜀"就流传下来,嘲讽刘禅没有气节,一心玩乐,不思帝业。

这两个史实,其实不能说明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反而展示了刘禅的过人之处。

刘禅专宠黄皓,除了因受诸葛亮管制太死想任性一把外,其实内心里他是考虑着用帝王之术制约朝臣,这是有心机的,只是姜维太怯,兼之"后三国"形势已逆转,司马昭的力量如日中天,"三国"归晋已是必然。黄皓专不专权,姜维躲不躲避,蜀国灭亡都是迟早的事。只不过因为黄皓专权让人反感,兼之误国,责任就一并算在了刘禅头上。

刘禅的"乐不思蜀",其实是无奈之举。既以投降,让老姓免受生灵涂炭之苦,又何必再生事端。在这样的心境下,刘禅选择了娱乐的心态麻痹敌人也麻痹自己,避免了被残杀的悲惨结局。这,也正反衬了刘禅的"大智如愚"吗?

四.豁达大气刘阿斗

退一步看阿斗刘禅个人才能虽不算甚高,然而他的豁达从容,气量如海,秉承了其父刘备的恢弘大气。在诸葛亮生前身后,可说是孝顺如子,事若亲父,始终如一,确实不负刘备和诸葛亮对他“气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的好评。在诸葛亮身后遵其遗训,帝相情谊全始全终,岂止是非同小可的殊难可贵?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丞相诸葛亮去世于五丈原时,蜀汉皇帝刘禅特意换上白色丧服,下令举国哀悼三日。有个在诸葛亮手下不得志的官员李邈,却上书称:「诸葛亮倚仗强军,狼顾虎视,独揽大权,是对国家和社稷的重大威胁。如今幸好他死了,边疆战事可以停止,皇室宗族可以保全,全国上下都为此感到欢庆。」

刘禅接到此奏后,并没有如后世明朝万历皇帝对付张居正那样,发起一场清算诸葛亮的运动,反而勃然大怒,当即将李邈下狱处死。

【十二年,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邈上书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下狱诛之。】——《华阳国志·卷十》

这奇怪么?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三国志》裴注中引孙盛点评白帝城托孤之事,是:

【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讬孤之谓。幸值刘禅闇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

评价刘禅“暗弱”,未必十分公道,但称赞他“无猜险之性”,完全没有历史上很多皇帝那种雄猜本能,因此才能让蜀汉举国一心,不生异同和间隙,恰如其分的称道。

刘备白帝托孤,将举国大权交托与诸葛亮。刘禅即位后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坚定不移地秉承父训,支持诸葛亮执政。身为名正言顺的皇帝,能一直克制自己欲念,压制任何帝皇心中都不可免的“皇权至上、君权至尊”这头猛兽,在诸葛亮之世满足做个礼仪天子,在诸葛亮身后更能遵其遗训,帝相情谊全始全终,岂止是非同小可的殊难可贵?

试想以刘禅所处的政治形势,若换了后世那些既无自知之明、又不知天高地厚的君主,定要掀桌子夺权,让帝国局势动荡、群臣惊疑忧惧,即使诸葛亮履行刘备遗言,改立刘永、刘理为帝,终亦伤先主情谊,和自己身后令名。

其实看皇帝对一个大臣的感情,看在大臣身后如何对待他的子孙家人便一目了然。

诸葛亮去世时,他儿子诸葛瞻不过才8岁,其后被刘禅视若子侄,嫁以爱女,并无过人功绩才干,仍一路擢升,34岁就为卫将军录尚书事,出将入相,执掌蜀汉大权,还不足以说明刘禅对其相父的深挚感情么?

不妨对比一下汉宣帝刘询刘病已,本是个连爵位都没有的平民百姓,造反失败的罪人卫太子的孙子,霍光将他立为皇帝;他却玩弄“郑伯克段”故技,无情诛灭霍氏满门,而不肯给霍光留一点血脉延续,甚至连霍去病的两个孙子(或嗣孙)霍山、霍云都不放过,令汉朝功勋排在前五位的两位大英雄就此灭族。

再对比一下那个在张居正的病床前,满口许诺““只看顾先生子孙便了”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短短一年后,将张居正抄家清算,削尽身前宫职,差点掘坟鞭尸。张居正长子张敬修被拷打逼死,其余儿子充军烟瘴之地。

无怪《三国志集解》中对比「唐魏元成仆碑之祸,明张太岳籍没之惨」,赞叹刘禅果断速杀李邈、禁止任何人诽谤非议诸葛亮一事,是“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确实,自古君臣相处,“谗慝生心,乘间构衅”,原系寻常;幼主和摄政、辅政大臣相处,见疏生怒,立正刑诛,“不待死肉寒而君心早变”,亦是寻常之事。

后世多少英豪人杰,要么终身忧谗畏讥伺候雄猜之主,要么被不自量力的凉薄之君毁去半生事业身后英名,何曾有幸能遇到一个刘阿斗?

即以有明三百年为例,从于廷益到王阳明到张太岳,这些千古英杰若换了刘禅来做他们的皇帝,又何愁不得生前身后令名得保、全始全终?

于谦替大明朝延命百年,却被明英宗朱祁镇杀害,境遇之惨,自不必言;

而阳明先生王守仁去世后,嘉靖皇帝朱厚熜追论他所谓“擅离职守”罪,大臣亡故应有的恤典都被削夺,之前获得的爵位也被停止世袭,王学被朝廷当做“伪学邪说”封杀了几十年,直到朱厚熜死后才得以平反。

至于所谓“刘禅怀恨在心,禁止给诸葛亮立庙”说,同样也是后世不读史者,夸张讹传。

【及秦非笑圣人荡灭典礼,务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

秦汉礼制唯天子可立庙,本无臣子单独立庙之礼。有功大臣只能配享帝王的太庙,这是国家制度,从无例外。无论开国之萧何、张良;开疆之卫青、霍去病;中兴之邓禹、吴汉,都不可能被单独立庙。

诸葛亮去世后,因为他实际执掌国政十一年,各地臣民纷纷上书,要求在国都成都给诸葛亮立庙一事,被朝堂以此违背礼制拒绝,原是正理。执掌中枢的蒋琬费祎等人皆是诸葛亮故吏,亦秉承诸葛亮公而无私的执政思想,就算刘禅本有此心,也必被群臣谏阻。

而此后数十年,蜀中百姓自发私祀诸葛亮不断,所谓“百姓巷祭,戎夷野祀”,朝廷亦从不加任何禁止。直到习隆和向充提出了一个的变通办法,即改立庙于距离诸葛亮墓地不远的沔阳,尽顺民心,存德念功,又崇正礼。刘禅从其议。

其实此举依旧违背礼制,刘禅肯为诸葛亮开此先例,亦算难得不易。帝王破例给臣子官方立庙,千年以来就出了刘禅对诸葛亮这么一回。

北宋时还专门有人批判刘禅这样是为君臣私情而破坏礼制,大大不对。

可笑到了后世,居然有人反过来,竟以为这是刘禅怀恨诸葛亮的表现,这都是不懂两汉制度的人才闹出的笑话。

再看刘禅任用为“录尚书事”,执掌国政的几位大臣,蒋琬是诸葛亮临终推荐的继承者、费祎是诸葛亮极为重用的心腹,姜维是诸葛亮传授兵法的学生,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幼子。诸葛丞相虽逝去三十年,在蜀汉朝堂的余荫和影响力却一如始终。

刘备托孤刘禅于诸葛亮,但诸葛亮不曾托孤刘禅于其他任何人。相反,刘禅才是诸葛亮认可的自己和刘备事业的第一继承人:

【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诸葛亮《临终遗表》

而蒋琬费祎也好,姜维诸葛瞻也罢,他们皆是诸葛亮托付给刘禅的臣子。

诸葛亮逝后,刘禅便废蜀汉丞相一职,同样亦是因为对相父的无上敬意。

丞相本非东汉制度,仅是因刘备对诸葛亮的信重而特别设置。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废之,目的就是让诸葛亮成为蜀汉政权至始至终的的唯一丞相。此后其他任何人皆不配与诸葛亮相提并论。一个不怎么恰当比方,可以类比现在NBA许多球队,为本队功勋而退役球衣号码。

【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讬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於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刘禅《悼诸葛亮诏》

注意「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这句,诸葛亮生前即丞相,何必死后再封?就是为让丞相一职与诸葛亮皆归尘土,而绝非诸如”分权牵制蒋琬、费祎”之类过度解读。

蒋琬费祎,本非建国元从,亦无军权势力,在诸葛亮生前虽掌机要,职位亦不甚高;其后荣辱升贬皆系于刘禅一念,何须特意牵制?

而姜维本为降臣,全无根基,因为北伐无功,后期招致蜀汉满朝众怒,却能始终牢牢握住半数以上的蜀汉军权,正是刘禅为国惜才。或许也有姜维是诸葛亮兵法传人,同门师兄弟的香火情谊吧。

刘备遗言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诸葛亮遗言的“约己爱民,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刘禅确实明白其中道理,而且在绝大部分时期也努力去做了的。他这辈子唯一可惜的,就是在位时间太长,没有早几年逝去,避开亡国之辱了。

几百上千年后,君权专制之势既已大成,诸葛亮成了后世君主提倡忠君的政治符号,塑造成他们需要的臣仆典型,以这种大众形象深入民心。

是以《三国演义》小说中,将诸葛亮丑化成会放弃光复中原大好时机,听刘禅乱命而退兵的愚忠之人,而为了解释诸葛亮既是忠臣却为何把持朝政不放权,又不得不将正史中智力表现正常的刘禅,在民间形象中丑化成一个司马衷式的痴儿。

所以不读史者才会有诸如「诸葛亮是否愚忠?」「诸葛亮为何不废弱智君主而自立?」之类的疑问。

而后主“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恢弘大气,汉官礼制的丞相威仪,秦汉士人虚君实相的政治理想,信奉君主臣奴天条的后世君臣又如何能懂呢?

五、仁义之君

“刘禅被称为“扶不起的刘阿斗”,是后世君主和文人们,为了将诸葛亮塑造成一个“对君主唯命是从,至死方休”的忠臣楷模,同时又要解释诸葛亮为何在生前却大权独揽,并不归权天子,才刻意将刘禅丑化为弱智和白痴。

真实历史中的刘禅,在位四十一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实际执政三十年,他在位的绝大多数时期,具备充分的自知之明,选贤任能,君臣同心,合一州之士民,抗九州之强邦,敢与中原争鼎立,国家安定,百姓乐业。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早死数年,以至于遭受亡国之辱了。

蜀汉继承了汉朝体制,天子五日一朝,三公坐而论道,事务决于台阁即尚书台。大臣加“录尚书事”头衔者,便可代替君主管理尚书台的相关文书事务,兼有行政权和决策权,尚书令也直接受其管理。

因此,天子只需“垂拱而治”便可,根本无需和明太祖、明成祖皇帝、或清代诸帝那样,天天四更赶早朝,忙到晚上还要批阅无数奏折、举国事无巨细大小皆察,这便是秦汉士人“虚君实相”的政治理想。

比起明清帝王的出口成宪,言出法随,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刘禅选择的为君方式,便是选贤任能,充分信任大臣能力,使之为国家尽可能发挥才干。

蜀汉政权加“录尚书事”头衔者,继丞相诸葛亮之后,还有大司马蒋琬、大将军费祎、大将军姜维、卫将军诸葛瞻等数人。他们要么是诸葛亮生前的亲信,要么是诸葛亮的子侄,都得到了刘禅的信任和重用,执掌军国大权。他们任职期间的军政成绩,皆离不开刘禅的首肯和鼎力支持。

特别是姜维身为曹魏降将,执掌重兵,连年北伐,屡败屡战,是以“军旅数出,百姓雕瘁”,文武重臣如诸葛瞻、董厥;元老宿将如张翼、廖化,都对其甚为不满,谋划着要削夺他的兵权,正是刘禅为国惜才,才让姜维始终掌握了国家半数以上的精兵。

刘备给刘禅的遗言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诸葛亮给刘禅的遗言是“约己爱民,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刘禅在位的绝大部分时期,确实深切秉行两位父辈的遗训,他根本无需乾纲独断,大权独揽,朝乾夕惕,夙兴夜寐,便已经充分履行了自己身为君主的职责。

如果刘禅有幸生逢大一统王朝的两汉治世,做一个太平天子,那么他的历史评价,也未必会低于汉元帝,汉和帝,汉安帝等汉朝先帝。

只可惜刘禅治理的,却偏偏是蜀汉这么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亡的政权。

蜀汉政权从立国起就先天不足,两汉十三州,曹魏得到了幽州、冀州、并州、青州、凉州、司州(包括雍州)、徐州、兖州、豫州一共九个州,以及荆州和扬州北部的一部分地区,

东吴得到了交州,以及荆州,扬州三州的大部分地区,蜀汉只得益州一州,国力军力相比于魏国,皆处于绝对劣势。

即使以诸葛亮被后世广为赞誉的天人之才,十年北伐之功,也只不过拿下了荒僻的武都、阴平两个边郡,最终耗尽心力,死而后已。

几十年时间推移,随着曹魏政权控制的中原九州,生产力不断恢复和发展,此时的蜀汉无论北伐还是坐守,都无非是早死和等死的不同了。

如魏国内战“淮南三叛”,双方就动员了总计四十余万大军(司马昭26万vs诸葛诞15万),等到司马昭击平国内反对派,整合中枢后,其可动员的常备军已经超过50万人。

而此时蜀国常备军不过10万2千,其盟友东吴常备军也只有23万,两国兵力之和,亦不过只有魏国的六成左右。

当魏国几十万大军如泰山压顶之势来攻,汉中要地失守,大半国土丢失,邓艾的百战精兵长驱直入,兵临成都城下,而益州本地大族都纷纷举起白旗,抛弃了刘禅,一如半个世纪前抛弃刘璋一样,刘禅也不能不以亡国之君的身份,被历史盖棺定论。

他即位后前十年谨遵父教,“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自知之明;后三十年萧规曹随的治平政绩,都因此变得不值一提,仅留下屈膝降敌的胆怯懦弱,乐不思蜀的千秋笑柄。

在蜀汉灭亡后的数百年里,西蜀大地成了许多政权的兵戈交锋之所。西晋、成汉、东晋、前秦、谯蜀、刘宋、南齐、南梁、西魏、北周……你方唱罢,我便登场,因此,蜀中百姓愈发怀念刘禅治下的四十年太平光阴,实属必然。

他们自发为这位令四川百姓安居乐业的君主,建立了蜀后主庙,和刘备的蜀先主庙,诸葛亮的丞相祠堂,一并位于成都,享受后人香火祭拜。

这两庙一祠的格局,也从南北朝一直到元末,持续了近千年光阴。北宋时有个益州知州蒋堂,因大兴土木建铜壶阁,所需建材不足,竟拆毁刘禅祠,引发蜀地百姓的普遍不满,被贬官徙职。刘禅祠也得以重建。

【又建铜壶阁,其制宏敞,而材不预具,功既半,乃伐乔木于蜀先主惠陵、江渎祠,又毁后土及刘禅祠,蜀人浸不悦,狱讼滋多。久之,或以为私官妓,徙河中府。】——《宋史·蒋堂传》

可惜随着后世明清时期,君权不断强化,君臣法则从秦汉时的“君臣互择”变成了“君主臣奴”,甚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因此,在元末明初成书小说《三国演义》中,刘禅就变成了诸葛亮在世时,就听信谗言败坏国事、令诸葛亮在大好时机退兵的昏君,“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的诸葛亮,也因此被贬低成听其乱命而退兵,错失北伐良机的愚忠之臣。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影响力巨大,关于三国的戏剧、影视、游戏皆以此取材,而非《三国志》正史。《演义》大行于世后,刘阿斗“低能弱智”的形象也就再洗不掉了。

而四川地区经过宋末、元末、明末的三次大规模战乱,每一次都导致人口大幅度减少,新朝建立后从外地的移民迁移,也彻底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蜀中百姓对刘禅长达千年的怀思,同样被湮没得无影无踪,不但后主庙被废弃,被称为“武侯祠”的刘备和诸葛亮合祀庙中,也再没有了刘禅的容身之所。

——可叹阿斗,何以临难苟且?可惜阿斗,何不早死数年?

六、祛邪扶正

民间一句“扶不起的阿斗”,似乎让我们这位蜀汉王朝的末代皇帝,怂着的头颅,一搁就是两千年。

缘何刘禅扶不起了,其实倒也众人皆知的。当年,司马昭两路伐蜀,钟会姜维方在缠斗,邓艾喊上一批死士,抱着棉被滚下山坡,径直竟杀向了成都城前。大敌当前,阿斗这位背负着光复汉室的精神领袖,理应固城坚守,歃血为誓,方不失英雄之举,可事实却恰恰相反,我们的这位后主,“舆榇自缚,诣军垒门”(《三国志》),以一个极其难堪的POSE到邓艾的军中请罪去了。

如此“大跌眼镜”的软蛋举止,自然要遭到后人唾弃的。亡国之君的名头,本就不太好听,可连血性的作秀也给免了,后世的历代文人们,自然要连起名来口诛笔伐一番。

敢问天下几人知?刘阿斗之识时务者为俊杰,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禅者豪情!

倘若站在今日的思维高度重新审视阿斗所为,除却其疲软的姿态,导致家族政权倾覆之外,至少也让当时城中百姓们,确实躲过了一场杀戮。

我们没有任何借口,不从另一个侧面给阿斗同志来个素描:这是一位有着悲天悯人情怀兼大无畏精神,为了国家统一事业不惜牺牲个人荣誉和家族资产的和平爱好者。

是故,俊贵岂能不扶阿斗焉?

【俊贵扶阿斗】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丁俊贵

2019年7月27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俊贵扶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