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于建军大业

看完了建军大业,就我个人而言,这部电影拍摄的中规中矩,亮点也有,但比较少。总的来说,就是泪点比较少。当然, 电影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要大于电影本身。正是从南昌起义起,我党才建立起自己的军事武装力量,才有了后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才有了浩浩荡荡的百万雄师过大江。

我之于建军大业_第1张图片
建军大业

电影启用了大量年轻的演员,也是时下当红的小鲜肉。演员的年龄跟人物的历史形象相差不大,这一点比较尊重历史,拍摄出来也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有可能是为了吸引粉丝。也正因此,电影本身老戏骨就显得比较少。年轻演员的火候不够,无法在抬手投足间就展现出人物的风采,导致人物的形象刻画的不够丰满,这一点比较可惜。

不过这种电影本身就不太好拍,因为涉及的角色比较多。它的主角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而是几十个人。我们对于一个人物的认知,除了看他的表演之外,还要看他的故事。表演可以从神态、动作、语言看出来,故事则需要时间来支撑,这一点恰恰是电影最缺少的。因为时间就这么多,要把它分配到几十个人身上,每个人身上的情节就剩不了多少了。我们感知一个人,就要把自己代入到他的故事里面,去体会他的情感,只有丰富感人的故事,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电影的人物形象不够深刻也无可厚非。

电影对细节的处理不是很好,慢镜头也比较少。在拍摄打仗情节的时候,炮火纷飞,屏幕满是枪火在晃动,看得人眼花缭乱。只是觉得炮火轰轰响,而根本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个人觉得镜头应该放慢一点。应该把一些镜头放在打仗双方的士兵身上,特别是士兵被炮火击中,血染长空的慢镜头,才有更多的感染力。在炮轰城门的时候,叶挺指挥开炮的一些动作就有些多余了,在那么紧张的时刻,他有可能做那么多动作吗?感觉就是为了耍帅而拍摄。电影里面对于秋收起义和主力部队在潮汕战败没有拍摄,而是一笔带过,其实应该拍摄一些镜头的,在失败中崛起不是更能增加观众的代入感吗?

看完电影后,就感觉里面拍摄了几十个历史人物,然后没有其它人物了。我们看到了革命领导人为中国未来而奋斗,但是在建军的过程中,却无法看到底层士兵也在为国家,为民族存亡抛头颅,洒热血。在我看来,应该加上一个底层士兵讲述当时国难当头,将士为何从军,以身报国的镜头,然后士兵在战斗中中弹死去的慢镜头,这样才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惨烈以及悲怆。从小人物身上反应当时的大环境,增加感染力。

电影作为历史战争题材,宏观把控还是不错,把建军的前因后果将清楚了。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南昌起义、从部队南下到三河坝阻击、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胜利会师,为我们道出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也让我们知道了革命先烈是如何从困难中不断的挣扎出一条路来,还是具有缅怀和教育意义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之于建军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