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乐园》是无意穿堂风,偏偏引山洪

读完了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历时5小时。

这本书在我的电子书架上躺了至少半年之久,东野圭吾的小说我读掉了5、6本了,都没有翻开这本书,读来不说相见恨晚,但是确实是让人有惊喜的一本书。

打开序的时候,就被剧透光了,也不知道是谁写的序!丫丫的!

书里感受最深的两点:

1、日本人的物哀观念透彻全书,里面除了主线,还讲了历史上的另外两对lover,在感情最浓烈的时候选择定格(为什么用“定格”这个词,而不是“离世”,是因为我觉得“定格”是目的,而“离世”只是一种方式)。

Parts of 17th century Chinese pleasure gardena were not necessarily intended to look cheerful; they were designed experssly to evoke the agreeable melancholy resulting from a sense of the transitoriness of natural beauty and human glory.

部分十七世纪的中国娱乐性花园不一定想要令人愉悦;它们被特别的设计用以唤起一种令人愉悦的忧伤,而这种忧伤来自于人们对自然的美和人世的荣华转瞬即逝的感觉。

还记得大二那会儿做GRE试题,有一个单词“melancholy”,中文里找不到一个简短的词语,能够对应它的涵义,它被翻译为“令人愉悦的悲伤”,当时年幼,死记硬背记住了这个词的意思,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发现都能用它来套用。

在国文中来解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可能比较贴切,就是不可能永远都处于最高点或者最低点,人生都如波浪线一样起起伏伏。

但是这种被物哀思想穿透的文字,却让人感受到一种诗意的美(虽然内容有情色成分)。如果用波浪线画起来,用起承转合来形容确是贴切的,前文很淡,渐渐地有点咸,也有点甜,然后是浓墨重彩的冲突,最后是戛然而止的苦涩。讲真,读到尸检报告的时候,我仿佛尝到了氰化钾的苦味,吓得我喝了一大口水。

2、不想去评价书里主人公的做法是否疯狂,是否正确,也许情到浓处,只有这种方式才能让他们得到满足。

但是我的理性隐隐地不赞同,虽然逆流而上冲破世俗、最终迎接死亡的情节有种诗意的美感,但如果我是主人公,我不会这么做。

为什么呢,两点原因。

一是不赞同纵欲。诚如上一本书评所说,欲望被满足后会滋生出更深的欲望,书中的主人公们通过不断地交合来快速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没有克制的欲望最终引导他们走向了死亡,在交合中死亡成为了他们最后一个满足自己的欲望。

二是不赞同选择死亡。我想到奇葩说里范恬恬说过的一段话,讨论的好像是婚礼该不该大操大办,她说她不想把婚礼当成人生的最高潮,那么最高潮之后就只剩下坡,人生应该是不断追求高潮的过程,要越过越精彩。所以对应到这本书里,也许他们是把死亡当成人生最后的高潮(怕日久生厌?),也许他们用死亡来逃避,逃避指责、逃避辞职后的经济压力,但在我看来,不经历时间考验的爱情,就真的是真爱了么?如果不是真爱,这么做又值得么?


综上,本书给我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

是无意穿堂风,偏偏引山洪。

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失乐园》是无意穿堂风,偏偏引山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