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口是心非的人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短视频《态度娃娃》,一个女孩在每次选择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时候,选择了微笑,久而久之,脸上形成了一个微笑面具。由于笑容灿烂,她被星探挖掘成为了巨星,但是内心并不快乐,终于有一点她崩溃了,选择亲手打破这个面具。

故事中,她又看到了童年时被小男孩打碎花瓶而致死的金鱼,向它说对不起。金鱼原谅了她,告诉她,它认得她真正的脸,因为它看到过她在它坟前痛哭时的眼泪。

如果当时她面对打碎金鱼缸的小男孩时没有选择微笑着说没关系,而是哭着表达了自己的伤心与愤怒,也未必是一件坏的事情。

心爱的金鱼被弄死了,为什么不能哭?

我们从小就被要求懂事。小时候,邻家小孩来家里玩耍,喝光自己平常舍不得喝的草莓味儿牛奶,打碎自己心爱的金鱼缸,临走还要拿走自己的宝贝玩具。

凭什么要选择谦让?

因为会被教育——妈妈苦口婆心地说不能成为一个自私的孩子,老师教我们要学会分享。孔融让梨的故事,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里,哪怕是在幼稚园吃了那个较大的苹果,似乎也无法心安理得。

这种善解人意,最易伤害到自身。

我们都知道,当身体受伤时会立刻发出信号,那就是疼痛。当我们的情绪受伤时,也会第一时间感觉得到,但是如果一直选择忽视,久而久之,正如疼痛缺失症那样,会形成一种疾病。

如果情绪习惯了隐忍委屈和伤害,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所以我们应该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别人为难你的时候,不要为难自己。

我们身边总是有一两个直来直去的朋友,即使说一些惹人生气的话时,我们也会给他们台阶下:“反正他的性格就是那样的”。

你瞧,我们多轻易地去体谅别人的性格。

可是,我们也可以有性格。

这性格,不是无教养地冒昧,也不是往人伤口上撒盐,而是我们勇敢地说出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

“你是学戏剧的,我们单位正好要举办晚会需要出节目,你给我写个剧本呗。”

“你是学美术的,我朋友的表姐要开店,问我能不能找个人做海报,我首先就想到你了,这个忙一定要帮啊!”

“小年轻身体好,给我让个座呗!”

你要告诉他,你安排好了下午时间要去看一场电影,自己老师布置的作业需要熬夜才能做完,自己刚刚在商场扮演了一天的唐老鸭,站得浑身酸痛。

亲人、朋友和恋人之间,也最怕口是心非。

我朋友有一天向我哭诉她的男朋友,他们因为一点误会吵架,女孩赌气说你跟她在一起吧,我滚了,男孩说滚好不送。回到宿舍后,她给他发了条微信:我要把你拉黑。结果她发的下一句话就需要验证了。她哭,因为那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说的话,她真实的意图是他能够挽留。而他在她彻底心冷之后,三番五次找中间人调解,说自己其实内心不是那样想的,只是自尊心战胜了感情。但是已经结束的,没有挽回的余地。

周星驰说小时候他会故意把鱼掉在地上,因为妈妈骗他说自己不喜欢吃。而他明白她只是“不舍得吃”。多年后,他或许会告诉妈妈真相,可是自己当了多少年“不懂事”的孩子。

故事开头提到的短视频中的那个打破了面具的女孩受到了大家更多的喜爱,她的经纪人为此也由愤怒变为欢喜。最后,她问自己:“我接下来该换哪种脸呢?”

我们并不能不加区别地拒绝所有的“帮忙”请求。或许每个中国人都要终生学习如何平衡人情和拒绝的关系,正如我们无法批评所有的谎言一样,我们也无法对“口是心非”全盘否定。这是个就事论事的问题。

当别人要你“举手之劳”的时候,你可以说出这件事带给自己的为难之处。

当别人一而再而三地喊你那个难听的绰号时,你选择说出来自己的情绪会好过在心里默默记上一笔而后疏远。

几年前的《甄嬛传》颠覆了“你只要善良就好,上天会安排巧合来帮助你”的傻白甜人设。

《琅琊榜》梅长苏的复仇大快人心。

至少从中看出了主流价值观正在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梨还是要让的,如果一个四岁的孩子被教育之后,真的能够体会谦让的含义。

如果不能的话,我们就给他们一点时间,慢慢长大。

以亲戚家孩子拿走陪伴自己多年的玩偶为例,如果自己真心地不舍得给,那就说出来自己的内心想法:这个玩偶陪我长大,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一件玩具了,如果孩子喜欢,我可以再给他买一个更好看的。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戴过面具。不是说摘下面具就美丽。

在口是心非和口无遮拦之间,我们或许需要用一生时间来修炼。

那么,如果非要一个人委屈,为什么每一次你都选择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喜欢口是心非的人)